本書分別以“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三個篇章予以呈現(xiàn),回憶了作者蔣殊在故鄉(xiāng)的小山村生活的17年的點點滴滴。作者蔣殊的故鄉(xiāng)在太行山下的紅色革命老區(qū)——武鄉(xiāng),她用自己獨特的樸素的筆觸,把所熟悉的鄉(xiāng)村傳統(tǒng)的社會生活模式,以及她所熱愛的生活在這方熱土上的受傳統(tǒng)道德人倫約束的樸實的人們的近況描摹了出來,并施以語言色彩的涂抹。
書中的民間故事搜集于五臺山這個聞名世界的佛教圣地,故事所表達(dá)的主體內(nèi)容和思想是雄渾壯闊的五臺山區(qū)的佛教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歷史文化。這些故事反映了五臺山區(qū)人民的勤勞勇敢、堅強(qiáng)奮進(jìn)、追求幸福和樂的淳樸情感。書中的故事立足民間現(xiàn)實生活,又富于想象、夸張,引導(dǎo)讀者熱愛生活、堅持正義、積極向上、為善修德,予人警示、給人力量、教人向善。書中《陳公道》《涸地舍水》《舍山造林》《藏明和尚在高家莊》等故事即頗具代表性。
五臺農(nóng)民王隆和利用十 多年的業(yè)余時間,辛勤收集 整理出一本《五臺山民間故 事》,我初閱后有以下粗淺 感受。 書中的民間故事搜集于 五臺山這個聞名世界的佛教 圣地,故事所表達(dá)的主體內(nèi) 容和思想是雄渾壯闊的五臺 山區(qū)的佛教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 歷史文化。這些故事反映了 五臺山區(qū)人民的勤勞勇敢、 堅強(qiáng)奮進(jìn)、追求幸福和樂的 淳樸情感。書中的故事立足 民間現(xiàn)實生活,又富于想象 、夸張,引導(dǎo)讀者熱愛生活 、堅持正義、積極向上、為 善修德,予人警示、給人力 量、教人向善。書中《陳公 道》《涸地舍水》《舍山造 林》《藏明和尚在高家莊》 等故事即頗具代表性。 佛教名山之首五臺山不 僅寺廟多、佛塔多、僧人多 、古跡多,而且有情有趣, 與佛教有關(guān)的民間故事更多 。普通農(nóng)民王隆和,潛心鉆 研,十多年如一日,自費(fèi)采 訪編寫成此書,很不容易。 我被他執(zhí)著的追求和為五臺 山奉獻(xiàn)的舉動所感動,遵囑 以此寥寥數(shù)語為短序,愿與 眾多讀者共享。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佛 協(xié)副秘書長 妙江 二○一一年五月
王隆和,1945年1月生于山西省五臺縣溝南鄉(xiāng)劉家莊村,196□年7月五臺中學(xué)初中畢業(yè)返鄉(xiāng),終身為農(nóng)民,戀守著家鄉(xiāng)的黃土地。1966年7月入黨,□0世紀(jì)70年代曾任本村黨支部書記、民辦教師和唐家灣水庫第八連領(lǐng)隊。一生酷愛寫作,曾在省、地、縣級報刊發(fā)表過作品一百余篇。進(jìn)入新世紀(jì)后,利用十多年的業(yè)余時間,騎著自行車采寫了《五臺山民間故事》,并考察研究了五臺原始社會的原始人類生存文化。
陳公道
五臺縣黃土坡村村西的一條大路,是從五臺城去東冶、忻州、太原方向的必經(jīng)之路。六十年前,大路旁還立著一塊矮小殘缺的石碑,上刻“陳公道”三字。提起這塊石碑,就會引出一段故事。
清康熙十八年(1679),在五臺縣黃土坡村、茹家垴村一帶,流浪著一個年過半百、無家可歸的女乞丐。她長年累月在這里乞討為生,經(jīng)常在五臺城通往東冶鎮(zhèn)的這段路上往來。有一天,她在黃土坡村西南的彎形路段拾到了一串用細(xì)繩穿系的銅錢,一時驚喜萬分,數(shù)了數(shù),恰好二百枚。女乞丐雙手捧著二百枚銅錢,沉甸甸的。這可是二百枚銅錢!有了這些錢,她以后就再不用過乞討的日子了。但她又想到:“哎呀!不行,銅錢失主是多么不幸。】隙ǚ浅V!假如失主是窮人,這以后的日子怎么過呀?”將心比心,她拿定主意,要設(shè)法把錢還給失主。
第二天早晨,她就在拾到錢的地方等待失主來找。只見她手捧銅錢席地而坐,等啊,等啊,眼看時已過午,她覺得腹中饑餓,正準(zhǔn)備去黃土坡村討點吃的,這時從東冶方向慢慢騰騰地來了一個男人。男人隨口問她在此等誰,她快語回答:“我昨天在此拾到一長串銅錢,今天在這兒等失主來找!眮砣艘宦犘膭,立刻裝出一副著急而又慶幸的樣子:“哎呀,謝天謝地,可有幸在這兒找到了,快給我我的銅錢!闭f著便要伸手接錢。女乞丐抬頭看那自稱“失主”的男人,只見他四十四五年紀(jì),生得尖嘴、小眼、黃發(fā),一副猴相。她將銅錢放在懷中,半掩半露,問猴相男人:“你在哪兒丟的,丟失多少銅錢?”猴相“失主”一副笑臉,指著她懷中銅錢,隨口編了幾句:“我昨天去東冶鎮(zhèn)賣肉回來,一時不慎,把賣了肉的錢丟失在這段大路上。哎呀,真急死人,我一夜沒有合眼,這不是剛從東冶鎮(zhèn)一路找過來!”女乞丐看他的神情和找錢的話語,很像個失主,又聽得他幾聲祈求:“大姐,快把銅錢還給我吧!迸蜇ひ粫r心軟,就把一串銅錢遞給了他,這猴相男人一數(shù):正好二百枚。此時臉色一變,話語硬巴巴地道:“不對,你只還給我二百文,我丟的是三百文,你昧我一百文銅錢,快還我來!”女乞丐一聽真是氣炸了肺,她悔恨沒有問清失主丟失的是多少銅錢就貿(mào)然把錢給他,還口道:“好你個男子漢,你丟了銅錢,我等你來找,好心還你,你不知感恩卻反咬一口來訛詐!”說著撲向猴相男子,要奪回二百文銅錢?伤睦飻车眠^男子的力氣?錢未奪回,反被猴相男人雙手抓住破衣領(lǐng),逼著她要“昧了”的一百文銅錢。
二人正扭打爭執(zhí),只見從五臺城方向來了一乘轎子,轉(zhuǎn)眼就停在了二人面前。轎中走出一人,當(dāng)官的打扮,平平和和地問:“你二人為何爭執(zhí)?”猴相男人慌忙將銅錢半藏半掩,女乞丐急著要辯白,這時,一個當(dāng)差的轎夫插話說:“這是縣太爺,你二人還不下跪?”女乞丐“撲通”一聲雙膝跪地,把從此地拾到二百文銅錢,到持錢找失主,再到“失主”反訛詐一百文錢以及方才爭執(zhí)的全過程一一陳述稟報。早也已跪地的“失主”接過話題:“稟大老爺,我丟失三百文賣肉錢,她拾到還我二百文,昧我一百文。”縣令邊聽邊察言觀色:這“失主”一臉貪婪之相,此事似有隱情。他問猴相男人:“你叫什么名字?”答:“我姓高,頭臉生得像猴,人們都叫我高猴子!薄澳銇G失的是三百文,這婦人拾的是二百文,從數(shù)目上看很不對號,說明這二百文不是你丟失的,你把二百文銅錢還給她,去找尋你丟失的三百文吧!婦人你再在此等待失主三日,三日內(nèi)若無人來尋領(lǐng),這些錢便給你自作享用!甭犃T,高猴子還想狡辯,在縣令威嚴(yán)的目光下,無奈把二百文錢還給女乞丐,站起身灰溜溜地離去。女乞丐雙手接過二百枚銅錢,百感交集,問大老爺尊姓大名,縣令回答:“吾姓陳名恭,叫陳恭。”女乞丐感慨地說:“大老爺大名陳恭,真是斷得公(恭)道!闭f罷又連連給陳大老爺磕頭。只見縣令親手扶起女乞丐,口贊她拾金不昧,窮而有德。隨即啟程,上轎前赴東冶體察民情。
女乞丐雙手捧起二百枚銅錢,望著陳縣令遠(yuǎn)去東冶鎮(zhèn)的背影,無限感激,她覺得陳縣令是一位明辨是非的父母官,該叫“陳公道”。她又在此等了失主三日,沒有失主來尋領(lǐng)。她早已想好了:我縱有二百文銅錢,也難以改變我漫漫的乞討生涯,陳老爺如此斷案公道,不如給他樹碑,讓他千古流芳,以報恩德。于是,女乞丐用二百枚銅錢,請人制作了一塊簡陋的石碑,上書“陳公道”,落款“大清康熙一十八年”,豎立在斷案地的彎形路邊。
此后,當(dāng)?shù)厝、過路人難忘五臺縣令陳恭現(xiàn)場斷案的事跡,就把樹碑的這段彎形路叫作“陳公道彎”,一直叫到了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