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
馬克·吐溫(18351910)是我國讀者熟悉的一位美國作家。他原名叫塞繆爾·朗荷恩·克列門斯,生于密蘇里州的佛羅里達,父親是當?shù)胤ü伲杖敕票,家境拮?jù)。小塞繆爾上學時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二歲那年父親去世,從此開始了獨立的勞動生活,先在印刷所學徒,當過送報人和排字工,后來又在密西西比河上當水手和舵手。兒時生活的貧困和長期的勞動生涯,不但為他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積累了素材,更鑄就了他一顆正義的心。
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后,密西西比河航運蕭條,他去西部淘金又空手而歸,便來到弗吉尼亞城,先在《事業(yè)報》后在舊金山的《晨報》當記者,撰寫通訊報道和幽默小品,并開始使用馬克·吐溫這個筆名,其原意為測深兩尋,本是水手用語,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船可平安通過。誰知這一略帶詼諧意味的筆名后來竟響徹美國文壇,在全世界都幾乎家喻戶曉。
馬克·吐溫開始寫作之時恰值美國南北戰(zhàn)爭之后的重建時期:經(jīng)濟如脫韁之馬,一方面迅猛發(fā)展,一方面又弊端孳生;冒險家鋌而走險,暴發(fā)戶一夜暴富;政界一片黑暗,官場賄賂公行。然而,這樣一個競爭不規(guī)范、法制不健全的時期于文學倒是有利的:動蕩的社會提供了多角度、多層次的素材,遠遠超出了伊迪絲·華頓夫人(18621937)的《天真的時代》,使威廉·豪威爾斯(18371920)的微笑變成了苦笑。于是,鄉(xiāng)土文學幽默文學便應運而生,沖破了原來以東海岸新英格蘭為中心的那種正統(tǒng)的高雅文學的樊籬。文學的這種大眾化傾向無疑是合乎潮流的,不但擴大了文學的視野,而且開辟了新的讀者群。盡管文學成了商品,被推向了市場,難免在通俗之中有粗俗和庸俗之嫌,但普及中的提高畢竟可以更上一層樓。這一時期雖然介于美國文學兩次發(fā)展即十九世紀后半以愛默生、梭羅、朗費羅、霍桑、麥爾維爾、惠特曼等人所代表的浪漫主義文學和二十世紀中以德萊塞、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斯坦貝克、?思{眾大師所開創(chuàng)的流派紛呈的繁榮中間,無疑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沒有這一時期的廣博,便不會有后來的高聳。
馬克·吐溫在鄉(xiāng)土文學和幽默文學極肥沃的土壤中植根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卻能夠立即脫穎而出,就在于他把鄉(xiāng)土推廣為喜聞樂見,把幽默深入到諷刺現(xiàn)實。當時的鄉(xiāng)土文學作者寫的都是為他們所熟悉的本鄉(xiāng)本土的人物和故事,難免追求異鄉(xiāng)情調(diào),而且主題也良莠不齊。但馬克·吐溫寫的卻是普通美國人隨處可見的日常生活情節(jié),打破了東西部、南北方的界限,具有更普遍的意義,無論誰讀后都會感到親切。而源于口頭傳聞的幽默文學多以滑稽逗笑為主,缺乏深刻的內(nèi)涵。馬克·吐溫利用了其幽默詼諧的筆調(diào),賦以對現(xiàn)實的辛辣諷刺,讓人們在笑聲中窺視社會的不公和人生的不幸。
馬克·吐溫對社會的揭露和批判,滲透著他對美國民主自由的失望。作為一個出身下層、飽經(jīng)風霜的人,他對民主自由有一種本能的渴求,但生活在美國那樣一個社會,他還不可能免俗地不去做黃金夢(他早年曾去西部淘金未果,晚年亦每曾投資自動排字機而蝕本),但無情的現(xiàn)實卻使這位理想主義者無法不失望。如果說他早期的作品常常彌漫著補天的幻想的話,隨著他越來越深刻的觀察和越來越無情的揭露,他不但痛恨社會的丑陋,甚至對整個人類都失望了。哀莫大于心死,這正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和有責任感的作家的悲劇。
綜觀馬克·吐溫的全部著作,以晚期的演講和時論為熱情洋溢和旗幟鮮明;以《過艱苦生活》和《密西西比河上》那樣的回憶和隨筆為生動親切,于輕松中見真摯;以長篇小說刻畫的人物為細膩感人:《湯姆·索亞歷險記》以兒童的目光看世界,同時也就把一個美國兒童的心理細致入微地展現(xiàn)給世人;《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更被海明威和?思{譽為美國文學中好的一本書,著名詩人托馬斯·艾略特甚至認為這一形象堪與奧德修斯、浮士德、堂吉訶德、哈姆萊特和唐璜相媲美;而以中短篇小說的短小犀利更膾炙人口。如果把他的演講和時論比作震撼人心的宣傳畫,他的回憶和隨筆就像是色彩清新的水彩畫,他的長篇小說猶如人物浮雕的群像,而他的中短篇小說則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來寓意深刻的幽默諷刺漫畫。
馬克·吐溫的中短篇小說通常都圍繞著一個具體情節(jié)展開,以揮灑自如的筆力極盡夸張之能事,使讀者明知不可能卻漸入佳境,信以為真;掩卷深思時終于認識到這種不可能中卻有著極大的真實性,作家筆下的人和事或許就存在于你的身邊,甚或就在你的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