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話語的重構》是作者近十年來電視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論文選輯,包括電視基礎理論研究、電視應用理論研究和視聽新媒體研究三個部分。論文既有對電視學學科體系建構的思考,又有對電視的公共性、文化性、敘事性和娛樂性等媒介特性的探討,特別是對在信息全球化、視聽新媒體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電視媒體如何應對、創(chuàng)新,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導價值的新見解。
《電視話語的重構》是作者近十年來電視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論文選輯,包括電視基礎理論研究、電視應用理論研究和視聽新媒體研究三個部分。論文既有對電視學學科體系建構的思考,又有對電視的公共性、文化性、敘事性和娛樂性等媒介特性的探討,特別是對在信息全球化、視聽新媒體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電視媒體如何應對、創(chuàng)新,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導價值的新見解。
1997年,教育部正式將新聞傳播學列為國家一級學科,下設新聞學、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這是新聞傳播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由此上溯79年,1918年,北京大學成立新聞學研究會,標志著中國開始有了新聞學的學術研究;由此上溯40年,1957年,作為傳播學最重要對象的大眾傳播開始以“群眾思想交流”的譯名為國人所知;由此前行13年,2010年,新聞傳播學研究領域僅在一年之中,已經可以列出很多件可圈可點的事情,“中華新聞傳播學者文叢”的出版,就是其中之一。
經歷了92年的風雨和春秋。對于一個人的個體生命來說。已近期頤之年;對于一個學科來說.也應是臻于成熟之時。學科成熟的標準在于學科范式的形成。按照首倡范式學說的美國學者庫恩的說法,“范式”一詞無論實際上還是邏輯上,都很接近于“科學共同體”這個詞?茖W共同體由一些科學專業(yè)的實際工作者組成,他們由所受教育和見習訓練中的共同因素結合在一起,他們自認為,也被人認為專門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標,也包括培養(yǎng)自己的接班人。共同體的內部交流比較充分,專業(yè)方面的看法也比較一致。同一共同體成員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樣的文獻,引出類似的教訓。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發(fā)展史就是這樣的學術共同體在前60年左右的時間于探索和奮斗中初見雛形,在后30多年的時間于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迅速壯大的歷史。
由于新聞、傳播在政治運作中的巨大作用,由于新聞、傳播的業(yè)務開展與新聞、傳播實業(yè)組織的緊密聯(lián)系,中國有相當多的政治人物和新聞、傳播的業(yè)界人物進入或一度進入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科的“科學共同體”,或者,考慮到在新聞傳播研究中,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文性質研究占有重要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位置,我們在更為寬泛的意義上稱之為“學術共同體”。真正完全投身于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科的“學術共同體”的。是一批新聞傳播學界的以學術為生命的學者,他們主要生活、工作在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系統(tǒng)和高等教育系統(tǒng)。就人數(shù)而言,高等院校的新聞、傳播院系的教師占有絕大多數(shù)的比例。1978年,中國恢復新聞學碩士生教育;1985年。開始培養(yǎng)博士生;1999年,有了博士后流動站。
石長順,華中科技大學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廣播電視學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新聞教育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獲第二屆全國“百優(yōu)”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稱號。
發(fā)表相關學術論文80余萬字。出版專著《電視傳播學》、《公共電視》、《電視欄目解析》、《熒屏思索錄》、《電視專題與專欄》、《電視新聞報道學》、《電視文本解讀》、《電視編輯原理》、《電視新聞編輯與制作》等。
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省、部級重點社科課題多項。兩項教改課題獲省人民政府一等獎。兩部專著分別獲全國和省級一等獎。七篇論文獲一等獎,一篇論文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第一編 電視基礎理論研究
論電視傳播的特性
一、即時現(xiàn)場傳播
二、雙重信息傳播
三、熒屏人際傳播
四、媒介兼容傳播
五、線性連續(xù)傳播
電視學的建構與研究路徑
一、電視學的學科價值體系
二、電視學的學說理論框架
三、電視學的學術研究路徑
現(xiàn)代電視傳媒的文化轉換
一、文化轉換的形式
二、文化轉換的內容
三、文化轉換的實現(xiàn)
現(xiàn)代電視傳媒的生態(tài)特征
一、現(xiàn)代電視傳媒的全球化趨勢
二、現(xiàn)代電視傳媒的本土化生存
三、現(xiàn)代電視傳媒的市場化運行
四、現(xiàn)代電視傳媒的集團化發(fā)展
五、現(xiàn)代電視傳媒的數(shù)字化影響
六、現(xiàn)代電視傳媒的工業(yè)化生產
現(xiàn)代電視傳媒的品牌運營策略
一、傳媒品牌的構建
二、傳媒品牌的運營
三、傳媒品牌的延伸
娛樂狂歡與電視拯救
一、電視娛樂的變遷
二、電視娛樂的反省
三、電視娛樂的拯救
公共電視與公共領域的建構
一、傳媒通過公眾輿論影響公共領域
二、公共電視符合公共領域對傳媒的本質要求
三、公共電視在我國公共領域建構中的作用
公共電視的公共文化服務訴求
一、公共電視的“公共。本質
二、公共電視的社會基礎
三、公共電視的目標追求
公共電視的理念之爭與模式選擇
一、英國的公共電視理念
二、美國的公共電視模式
三、“公共電視”的中國化解讀
中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歷史使命
一、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現(xiàn)實呼喚
二、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內涵差異
三、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基本任務
四、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運行模式
電視傳播學的研究內涵與理論基礎
一、電視傳播學的研究內涵
=、電視傳播學的理論基礎
三、電視傳播學的研究方法
中國電視理論的歷史觀照
敘事理論與電視
一、敘事學的發(fā)展
二、敘事學與電視:電視敘事理論研究的意義
三、電視敘事理論的體系建構和研究策略
電視收視語境與文本意義的重構
——評戴維·莫利的民族志受眾研究
一、自身話語影響著受眾的電視解讀
二、家庭收視語境中的性別服力關系
三、以“雙重焦點”來分析收視行為
四、莫利民族志研究:質疑收視率
新媒體語境下涵化理論的模式轉變
一、電視涵化的線性模式反思
二、電視涵化的認知模式建構
三、電視涵化的批判模式轉向
媒介話語的歷史性超越與重建
——汶川大地震報道的電視話語分析
一、電視媒介話語機制的歷史性進步
二、電視媒介話語機制的實踐性突破
三、電視媒介話語機制的“自反性”思考
電視新聞傳播與受眾的主體性構建
一、營造公共話語空間,搭建主體性構建平臺
二、建立能動的傳、受關系,使受眾成為創(chuàng)造性的接受主體
三、運用隱喻式手法構建認知,引導受眾實現(xiàn)主體性構建
廣播影視集團產業(yè)化運作的思考
一、我國廣電業(yè)產業(yè)化運作應遵循的原則
二、我國廣電業(yè)產業(yè)化運作的四大問題消解
三、我國廣電業(yè)產業(yè)運作中的多元化經營
媒介產業(yè)化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
——基于產權理論的分析
一、我國媒介產權制度的現(xiàn)狀——模糊產權
二、模糊產權成為媒介產業(yè)化過程中的最大阻礙
三、媒介產權制度改革的目標、方法
第二編 電視應用理論研究
中國電視如何應對WTO
一、面對WTO:中國電視休戚相關
二、面對wT0:中國電視“四海揚波
三、面對wT0:中國電視“未雨綢繆
境外電視頻道落地廣東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二、調查的現(xiàn)狀分析
三、調查的理性思考
頻道專業(yè)化:從理念到成功實踐
一、跨越式發(fā)展
二、特色化經營
三、對象性傳播
我國電視財經頻道的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
一、財經電視的發(fā)展現(xiàn)狀
二、財經電視的問題反思
三、財經電視的對策分析
從長沙女性頻道的創(chuàng)辦看電視策劃
一、電視頻道策劃
二、電視欄目策劃
三、電視節(jié)目策劃
實證性調查報道在電視輿論監(jiān)督中的獨特效力
一、過程化的訪談:用事實說話的沖擊力
二、一體化的展現(xiàn):用鏡頭說話的感染力
三、戲劇化的記錄:用故事說話的吸引力
電視新聞直播的探索與拓展
一、“沒事找事”的題材開掘
二、化靜為動的“穿越。直播
三、“點”、“線”結合的敘事結構
電視新聞直播在伊拉克戰(zhàn)爭報道中的感染力
一、同步的傳播
二、零距的接觸
三、過程的記錄
“民生新聞熱”的冷思考
一、“民生新聞熱”的理論闡釋
二、“民生新聞熱”的冷思考
……
第三編 視聽新媒體研究
附錄A 我的電視人生
后記
2.減少資金、規(guī)模問題給產業(yè)化運作帶來的壓力
廣電業(yè)產業(yè)化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就是資金短缺。中國廣電業(yè)單靠自己的資本積累遠遠不能滿足產業(yè)化需要,依賴國家撥款貸款也不是長遠之計。而剝離媒體的產業(yè)部分,組建公司,甚至上市,走股份制傳媒之路,是快速有效的途徑之一。如湖南電視業(yè)依靠電廣傳媒這個上市公司,在短短兩年間,就迅速積累資金20億元。湖南電廣傳媒的上市,拓寬了人們的思路,把廣告、非新聞節(jié)目、網絡這些部分從主體剝離開,集合上市,既避免了政治風險,又為集團產業(yè)化發(fā)展迅速積累了資金。充分利用好現(xiàn)有政策,極力拓寬融資渠道,開展資本運營,才是集團產業(yè)化發(fā)展的正途。
廣電業(yè)產業(yè)化還面臨著規(guī)模經營問題。我國傳媒業(yè)的一大特點就是散、濫、差,產業(yè)規(guī)模小,產業(yè)集中度低,重復建設,所以廣電產業(yè)的出路還在于搞集團經營,規(guī);l(fā)展。
集團化雖然使我們的廣電傳媒做大了規(guī)模,但這種“大”是相對我們過去而言的,同國際上的強勢媒體、媒介“巨輪”相比,我們還是“小船”?绲貐^(qū)、跨行業(yè)地收購、兼并、聯(lián)合、重組是國際上媒介集團做大的手段,那么我們是否也能借鑒這種做法呢?實際上,國內的一些媒體已經有這方面實踐,比如湖南電視業(yè)。但從當時情況看來,跨地區(qū)還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坎。因為我國上、下級臺之間不是母子臺式的網狀結構,而是條塊分割,這樣上級臺無法并購下級臺,同級臺之間也很難做到資本運營上的真正聯(lián)合。當時地區(qū)電視臺之間的聯(lián)合都是單次性的,以活動為主的“聯(lián)辦”;而且因為我國媒體是黨和政府的輿論工具,必須對電視傳媒實行絕對擁有和控制,其政治屬性和功能決定了媒體的主體部分不能、作為獨立產業(yè)進入市場進行資本運營,所以集團規(guī)模的壯大受到很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