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嬰兒與母親》一書中,溫尼科特闡述了關于嬰兒的重要問題。《嬰兒與母親(珍藏版)》匯集了溫尼科特這位杰出精神分析師對母親與嬰兒以及發(fā)生于出生時和出生后很短時間里兩者的心理過程的思考。
他深入淺出地討論了嬰兒的低需求、作為首次對話和“夢的原材料”的哺乳過程、精神分析與助產(chǎn)術、人格的早征象、兒童照料中非語言交流的本質(zhì)等。自始至終,溫尼科特都清晰地向“奉獻的母親們”致以莫大的敬意。
《嬰兒與母親(珍藏版)》的內(nèi)容通俗易懂,提出的建議平和中肯,適合父母、即將成為父母者以及從事幼兒相關工作的所有人。
2003年,施琪嘉老師遞給我一本英文原版的《游戲與現(xiàn)實》,說:“把第3章翻譯出來,我講課要用!蔽一1周時間把第3章翻譯出來,并趁機翻看了全書。我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感覺受到很大的觸動。1周后,我把譯文與原書一同交還給施教授,一點都沒有覺得日后自己會成為這本書的譯者。與其他心理學大師一樣,溫尼科特被我放在心中的神壇上供奉著、祭拜著。許多年后,當師弟湯海鵬和我談到他希望翻譯這本書,但擔心找不到出版社,問我有沒有這樣的關系時,我出于助人的目的,幫他聯(lián)系了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的馮智勇老師。馮老師慧眼識書,認為這是極有價值的書,溫尼科特也是非常有學術地位的分析師。他和他的同事董采萱老師、藥蓉老師賦予本書極大的熱情,鼓勵我們翻譯一套書,哪怕是從溫尼科特的諸多著作中選擇幾本也可以。就這樣,我們不知天高地厚地開始了這四本書的翻譯,甚至忽視了自己的英文和中文水平有限,從此開始了感動與痛苦的幾年!
很多施老師的研究生都曾經(jīng)參與過這幾本書的翻譯,但最初的譯文過于粗制濫造。我們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每周二晚上在武漢中德心理醫(yī)院的會議室聚會,討論我們覺得有爭議的句子。溫尼科特書中的很多獨創(chuàng)詞匯,或雖常用但被他改變了意義的詞匯,以及他發(fā)散性的思維和不聚焦的寫作方式,都讓我們非常有挫敗感。翻譯組的人幾經(jīng)更迭,譯稿也反復重寫,我們?nèi)該臅粫沐e了溫尼科特的原意,弄得老爺子半夜從墳墓里爬出來朝我們怒吼——“你們瞎譯”。我們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中文也學得不夠好,因為有時候理解了溫尼科特的意思,卻很難用合適的中文寫出來。我們幾次想要放棄,但出版社的幾位編輯卻在百忙之中一直鼓勵我們堅持,這使我們能夠在各種挫敗中最終完成了翻譯工作。真的,此刻我最想感謝的就是這幾位編輯——馮智勇、董采萱和藥蓉老師,尤其是董老師,她一直持續(xù)地鼓勵著我們,并多次通過郵件和視頻與我討論各種困難及具體細節(jié)。我想我欠董老師一碗熱干面和一份豆皮!當然,還要感謝出現(xiàn)在我們譯者名單中的各位老師,以及曾經(jīng)參加翻譯的李航老師、劉文婷老師等。
我們做了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譯文中難免尚存諸多遺憾,如果有機會再版,當全力修改。但能勉為其難地第一次把溫尼科特的著作用中文簡體版呈現(xiàn)給喜歡溫尼科特的各位讀者,我們在羞愧中也感到自豪,因為這可以幫助中國的讀者與溫尼科特在“過渡性空間”里相遇。
最后我要感謝在修稿令我感到無比痛苦、煩躁甚至憤怒的夜晚無限包容我的家人!
在結束這篇前言之前,董老師告訴我她查的這四本書的出版順序是:《家庭與個體發(fā)展》(1965年)→《游戲與現(xiàn)實))(1971年)→《嬰兒與母親》(1987年)→《人類本性》(1988年)。作為中文簡體版的譯者之一,我建議大家閱讀的順序是:《嬰兒與母親》→《游戲與現(xiàn)實》→《家庭與個體發(fā)展》→《人類本性》。這樣的順序也許能幫助大家更容易進入到一個“過渡性空間”和溫尼科特相遇。
溫尼科特(D.W.Winnicott,1896-1971)的職業(yè)生涯早開始于兒科醫(yī)生,后來成為一名蜚聲國際的精神分析師。他富盛名的概念是過渡性客體(或“安全的毯子”)。他與克萊恩(Klein)和費爾貝恩(Fairbairn)一起,被譽為客體關系的創(chuàng)始人。他意義深遠和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持久地影響著全世界。他曾兩次當選英國精神分析協(xié)會主席,也曾是皇家醫(yī)學會的兒科部主席。
1.平凡而奉獻的母親
2.了解與學習
3.作為交流的母乳喂養(yǎng)
4.新生兒和他的母親
5.個體的開始
6.嬰兒期的環(huán)境健康
7.精神分析對助產(chǎn)術的貢獻
8.兒童照料中的依賴
9.比較與對照“嬰一母交流”和“母一嬰交流”
每一章的原始資料
溫尼科特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