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羅石刻術語分類匯編(平)》是意大利考古隊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區(qū)始于1956年延續(xù)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結晶。這項持續(xù)數(shù)十年的科學工作,對象是犍陀羅考古領域中首次基于可靠的地層發(fā)掘的佛教遺址,時任領隊的多米尼克·法切那等學者據(jù)此編纂了一部對大量石刻資料進行分類、描述的術語匯編。其中包括雕工工具、建筑、裝飾紋樣、人像神像、動物紋、植物紋、兵器、樂器、禮器、日常用具、家具、交通工具等十二部分內容。
《犍陀羅石刻術語分類匯編(平)》旨在為國內犍陀羅考古與藝術的研究增添一項資料工具,亦可為中國佛教考古和藝術領域編纂類似的工具書提供一個范本。
這本書是意大利考古隊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區(qū)1956年至今考古工作的結晶。這項持續(xù)數(shù)十年的科學工作是犍陀羅考古領域中首次在可靠的地層中發(fā)掘佛教遺址,并基于考古材料為出土石刻確立年代序列。出土資料帶來了分類和數(shù)字化難題,時任領隊的多米尼克·法切那便著手編纂一部為海量石刻資料進行準確描述和分類的術語匯編。關于編纂工作的來龍去脈,前言、引言以及各章開篇的說明中已有陳述,此處不再贅言。
在西方,該書早已是馳名學界的索引工具,中文版姍姍來遲。翻譯過程中先后請教了宿白先生和意語版主要編纂者卡列寧、菲利真齊,譯文在忠于原文的同時,盡可能使用國內學者普遍接受的術語詞匯。文本仿照原版的插圖、意大利語術語、英語術語三欄式布局;將意大利語譯成中文,保留插圖和英語術語,以方便讀者查引和研究外文資料。與原著的主要不同在于書末附加的圖錄部分,以清楚展示書中涉及的不同元素所處的整體語境,菲利真齊挑選了這些照片并編寫了說明,在此謹致謝忱。
本書的翻譯基于兩點期望,一是為國內犍陀羅考古與藝術研究增加工具;二是為中國佛教考古和藝術領域類似匯編的編纂提供范本,但中國匯編的體例格局理應更為宏巨,須囊括建筑(地面寺院和崖壁石窟)、雕塑、壁畫、器物等多方面,其覆蓋面遠遠超出犍陀羅藝術,以求最終能夠在考古及藝術史研究中,逐步實現(xiàn)從發(fā)掘記錄到報告編寫、從材料量化到內涵分析等不同階段均使用統(tǒng)一的術語。
本書的翻譯一直由我主持,先由王姝婧譯成初稿,之后由王倩負責后續(xù)的翻譯和修改。譯文有幸得到了不同學術機構的考古、古代建筑、佛教藝術、音樂、梵語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的審閱斧正,他們是楊泓、杭侃、孫華、陳凌、羅世平、薩爾吉、李崇峰、李靜杰、李裕群、王云、何利群、李雨生、谷赟、Pierfrancesco Callieri、Anna Filigenzi、Enrico Rossetto等。另外一本評介意大利考古隊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區(qū)數(shù)十年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的文集《犍陀羅藝術探源》已經出版,兩本書都得到了意大利大使館文化處的大力支持。本書的最終出版還仰賴編輯的認真審校,在此一并致以謝忱。希望本書能夠成為佛教考古、藝術研究者案頭的實用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