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讀人群 :大眾 作者是哲學研究者,偏重于倫理學。本書文章論域在空間和時間上非常集中,一是空間集中,都是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主流經濟學——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進行倫理學的批判;二是時間集中,均為我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前后發(fā)表的文章。即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提示。
作者寫作的年頭,在新自由主義的浸潤下,我國的一些學者將財富僅僅看作資本所有者而不是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作者對于一些似是而非,頗為迷惑人的觀點的學理分析,顯示了其在經濟學、政治學和哲學、倫理學方面的厚實功力。
本書所匯集的文稿,圍繞的主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倫理辯護問題”。
這里所說的“倫理辯護”,通俗地說,就是從道義上辨明其正當性和合理性。也就是從倫理觀、價值觀上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正當性。價值領域是人的需要、目的同合乎理想的可能世界的結合。如果說,事實的領域涉及“是什么”,那么價值的領域、倫理的領域涉及的則是“什么是合乎理想的”“正當?shù)摹薄皯敾蛑档米非蟮摹。就經濟體制來說,一方面人們要認識它的事實存在及其運行機制,另一方面又總要從價值上辨明它是不是值得追求的、合乎理想的。
從歷史上看,任何一種新的經濟體制都要求有倫理上的、價值觀上的辯護,只有從倫理上得到辯護的經濟體制,才能建立起一條道德的紐帶,把從事經濟活動的人聯(lián)結起來,使他們贊同這種新經濟體制的合理性,從而自愿地遵循其運行規(guī)則。如果得不到價值觀、倫理觀上的辯護,它的規(guī)則就無法為人們所接受,新制度便難以建立,其規(guī)則也不可能得到遵循。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中央提出了“在本世紀末初步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任務,開啟了新的歷史征程,這是史無前例的創(chuàng)舉。歷史上有與資本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的先例可以援引,也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現(xiàn)成模式。二者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代都曾從倫理上得到過辯護。我們現(xiàn)在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未曾見過的可能世界。從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
中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往往容易從各自不同的利益和自覺不自覺地接受的各不相同的價值觀念出發(fā),對其道義上的正當性,作出不同的評價。有的從計劃經濟的觀念出發(fā),質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義上的正當性;有的則相反,自覺不自覺地用西方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來對待它,要求照搬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模式(即所謂“自調節(jié)市場”),不承認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由國家宏觀調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道義上的正當性,甚至主張拋棄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這種情況固然是歷史轉折關頭難以避免的,但它事實上影響著并已經影響了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采取的許多改革措施的貫徹執(zhí)行。
此外,筆者從自己的經歷中,體悟到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不僅與大政方針有關,而且涉及黎民百姓。少年時代,農村里高唱“地主得是農民,到底啥恁(人)養(yǎng)活啥恁(人)”。全社會都來學習社會發(fā)展史,學習恩格斯的《勞動在從猿到人中的作用》。著名學者沈志遠先生親自給我們這些初中生講授社會發(fā)展史;回頭去看,就是為土地改革和即將來臨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所作的輿論準備的;而政府大力表彰勞動模范,興建工人新村、工人俱樂部、工人療養(yǎng)院等等實實在在的舉措,將這種辯護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地體現(xiàn)出來。于是,社會上響起了勞動光榮的強音,人們以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為榮。中學生畢業(yè)之時踴躍報名參加市政建設;報考大學的,也把各自理解的社會最需要的專業(yè)作為自己的志愿。我的同班同學,有的選擇了地質學院這個最艱苦的專業(yè),還有好幾位女同學選擇了農學、畜牧學。一些作家關閉了自家辦的出版社,家父和老舍先生議定盡早結束倆人合辦的出版公司。進入國營出版社的那天,高高興興地穿上了特地新置的中山裝。這就是1950年代的社會風貌。它為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從價值觀上創(chuàng)造了條件。
西方近代從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也經歷了一場持續(xù)幾個世紀的倫理辯護。我們甚至可以說,市場經濟的倫理辯護實際上是西方近代倫理學說和經濟學說的中心議題。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在概括西方經濟學說史時寫道:“任何一種經濟制度都需要一套規(guī)則,需要一套意識形態(tài)來為它們辯護,并且需要一種個人的良知促使他們去努力實行這些規(guī)則!边@一結論可視為反映了發(fā)達國家發(fā)展市場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的一條基本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它從一個側面啟示我們,在著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候,必須進行有力的倫理辯護。
1949年之后中國所建立的經濟體制,仿效蘇聯(lián),是一個全盤計劃經濟的經濟體制,許多人已經在這種體制下生活了幾十年。不僅如此,這種體制還被視為體現(xiàn)了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所在。由于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一直向干部和民眾灌輸這樣的觀念;因此,要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有一場新思想解放運動。而其焦點,就是辨明它為什么是值得追求的? 這就是90年代初,中國輿論場不可回避的問題。
筆者在1993年發(fā)表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辯護問題》一文,就是想提出問題,求教于方家。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被選入第三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討論會”,次年入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不知何故,入選之時,文章的標題,刪去了“問題”二字?晌恼滤,也僅僅是提出了有待澄明的問題而已。這個問題,文章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目標”作概括,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一是效率論,也就是鄧小平南方談話中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是公正(公平正義)觀,它需要回答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何種意義上體現(xiàn)了公正原則,如何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把公正原則落到實處。三是精神文明的問題。究竟市場經濟能否帶來道德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升? 又帶來了哪些道德難題? 這一問題,其實是社會各界最為擔憂的所在。本書的第二第三篇集中討論了這些問題。
本人在改革開放之后,主要從事現(xiàn)當代西方哲學和思想史的研究。這一學科背景,使得我在思考這些現(xiàn)實問題的時候,經常借鑒西方市場經濟勃興和演進過程中圍繞為市場經濟作辯護的各種學說的經驗教訓。本書的第四篇,匯集的就是這一方面的論述。
有鑒于從90年代開始,經濟學在中國成為顯學,而其主流則是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想。這一潮流,一方面以“經濟學帝國主義”自詡,聲稱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經濟人”假說,不僅不夠解釋所有的經濟現(xiàn)象,可以解釋人類社會的各種問題,甚至可以解釋動物的行為;另一方面則強調經濟學是價值中立的實證科學,沒有任何哲學和倫理學的預設,所以哲學與倫理學無權置喙。如果,這一主張得以成立,那么前面所討論的問題都無法成立。有鑒于此,本書將“哲學、倫理學與經濟學的關系”置于卷首。
第四篇和第五篇分別從學說史和經濟史的角度對西方的市場經濟及其無可避免的經濟危機作出學理性的反思。
以上,便是本書的主要內容。
前 言
第一篇 哲學、倫理學與經濟學的關系
市場經濟、經濟學與倫理學
經濟學與哲學的內在聯(lián)系
經濟倫理的研究對象和主要課題
洛克哲學與英國古典經濟學——經濟學與哲學相互關系的一個案例
貨幣哲學何以可能?——西美爾《貨幣哲學》的啟示
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科學——從皮凱蒂對“庫茲涅茨曲線”的分析說起
經濟科學與意識形態(tài)
擺脫經濟學帝國主義的束縛,防止“經濟人”假設的泛化——經濟哲學視野下的企業(yè)與政府責任問題
第二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辯護問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辯護問題
企業(yè)內部能否通行市場交易原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精神生產方式初探
保持契約關系和禮俗關系的張力——關于和諧社會倫理建設的思考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觀的研究報告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首要價值的“公平正義”
平等觀念該不該缺席——當代中國關于平等觀念的回顧
“平均主義”究竟意味著什么?——對不同語境下“平均主義”一詞意蘊的辨析
租金、承襲制與社會公正
第三篇 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與道德難題
道德建設在經濟變革中的地位
試論市場之德
論市場十德
試論經濟動機
和諧社會與經濟動機的再認識
不要讓“社會達爾文主義”成為嬰兒的乳汁
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倫理的新課題
經濟全球化與我國道德教育面臨的新挑戰(zhàn)
慣例與規(guī)則:慣例的兩重性
第四篇 對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史的哲學分析
研究思想史是思想解放的必要條件
試論休謨的經濟倫理思想
作為經濟倫理的愛國主義——試論李斯特的經濟倫理思想
《道德情操論》究竟是一本什么樣的書?
重讀斯密
超越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的兩極對峙——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的一種解讀
試論亞當·斯密對財富概念的梳理
“經濟人”假說與經濟倫理——從穆勒的“經濟人”定義說起
功利主義再反思
政務誠信與決策思維方式
評功利主義的決策思維模式
第五篇 西方經濟危機的反思
堅持對資本及其文明化考察的生產關系維度
研究經濟危機需要作政治哲學的反思
危機不僅僅是經濟的,也是社會的和觀念的——解讀20世紀20—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如何對金融危機進行倫理反思
經濟倫理研究有待澄清的三個問題——反思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影響下的經濟倫理研究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