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流行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yuǎn)方。”我時常在想,
什么樣的“詩和遠(yuǎn)方”,最能直抵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也許,就是古典詩詞和中國地理。
事實上,在中國文化中,“詩和遠(yuǎn)方”從來都不是割裂的。沒有“遠(yuǎn)方”的詩歌,
往往蒼白無力、空洞無物;沒有詩歌的“遠(yuǎn)方”,則顯得直白、冰冷,缺乏吸引力。
當(dāng)我們站在黃河壺口瀑布前,總會吟誦起詩仙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
不復(fù)回”;當(dāng)我們來到長江三峽,也總會聯(lián)想到詩圣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
盡長江滾滾來”。
我是一個傳統(tǒng)文化、古典詩詞的愛好者,也是一個歷史、地理知識的愛好者。
這種愛好,從青少年時代延續(xù)至今,不曾改變。我又是一個文字工作者,是一個孩
子的父親。因為這些緣故,我一直有一個夢想:盡己所能,秉持真誠和熱忱,把中
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詩和遠(yuǎn)方”,呈現(xiàn)給自己的孩子,也呈現(xiàn)給廣大的讀者。
從2017 年起,我相繼完成并出版了《一年好景君須記:古典詩詞中的季節(jié)之美》
《給孩子的節(jié)氣古詩詞(春、夏、秋、冬)》等書籍,力圖從時間的維度來闡釋古
典詩詞。與此同時,我也一直在探究文學(xué)與地理之間的關(guān)系,并著手進(jìn)行“詩詞地理”
方面的閱讀和寫作,努力從空間的維度來闡釋古典詩詞。
寫作的過程,也是不斷結(jié)緣的過程。在熱心朋友的引薦下,我得以結(jié)識中國地圖出版社的周敏、池濤、劉鵬、吳瓊老師。說起“詩詞地理”書籍的寫作、編輯
和出版事宜,大家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我是一個“地圖控”,喜歡收集和觀賞各種地圖。第一次登門拜訪中國地
圖出版社時,各位老師引導(dǎo)我參觀社內(nèi)的中國地圖文化館,各種地圖藏品,真是
令我大開眼界,感覺就像“劉姥姥進(jìn)了大觀園”,在每一幅圖前都舍不得挪動腳
步。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強(qiáng)勁持久的動力。而這次參觀,就把我的內(nèi)
在動力徹底激發(fā)了出來。
接下來,就是策劃、寫作和編輯。這個過程是甜蜜的,也是“煩惱”的。
中國的古典詩詞浩如瀚海,我們不過是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中國的壯麗山河不可
勝數(shù),我們所領(lǐng)略的不及萬一。何況,一本書的內(nèi)容也不可能包羅萬象!扒锌凇
在哪里?角度怎么選?經(jīng)過一次次的“頭腦風(fēng)暴”,一遍遍地“推倒重來”,我
們最終確定了這本書的框架結(jié)構(gòu):
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黃河,從源頭開始,順流而下,講述黃河。第二章,
長江,依然從源頭開始,順流而下,話說長江。第三章,大地,從東北大地出發(fā),
漫游塞上草原、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直到青藏高原。第四章,大海,自北向南,
盡觀滄海,遍歷寶島。第五章,名山,從三山五岳到秦嶺峨眉,從巍巍太行到嶺
南大地。第六章,名城,長安、洛陽、燕京、金陵,觀古都之壯麗雄偉;蘇州、
杭州、揚(yáng)州、成都,覽天堂之人間盛境。第七章,名樓,從長安出發(fā),過華清宮、
登鸛雀樓、賞超然臺;再順江而下,上游看杜甫草堂,中游見岳陽樓、黃鶴樓、
滕王閣,下游賞謝朓樓、鳳凰臺、賞心亭、芙蓉樓、北固亭、望湖樓……
全書共選取100 篇(組)古典詩詞,內(nèi)容涵蓋詩經(jīng)、樂府、唐詩、宋詞。
每篇詩詞的闡釋,包括原詩、注釋、詩人卡片、地理卡片和大詩兄說幾個部分,
將地理知識與詩詞賞析融會貫通。
尤其感謝的是,作為國家法定地圖的權(quán)威出版機(jī)構(gòu),中國地圖出版社為這
本書創(chuàng)作了一組精美的手繪地圖。大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jīng)》中寫道:“泛覽
《周王傳》,流觀《山!穲D!鼻曛,讓我們繼續(xù)跟著地圖去旅行,飽覽
中華大好河山;跟著地圖去讀詩,領(lǐng)略中華詩詞之美,豈不快哉?
第一章 黃河
李白: 將進(jìn)酒 / 004
劉禹錫: 浪淘沙 / 008
王之渙: 涼州詞 / 010
柳中庸: 征人怨 / 014
李夢陽: 秋望 / 016
李白: 行路難 / 018
李白: 贈裴十四 / 020
許渾: 秋日赴闕題潼關(guān)驛樓 / 022
王維: 雜詩 / 024
寇準(zhǔn): 書河上亭壁 / 026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河廣 / 028
王維: 渡河到清河作 / 030
陸游: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 032
讀行與思考 / 034
第二章 長江
李白: 峨眉山月歌 / 038
李白: 早發(fā)白帝城 / 040
杜甫: 旅夜書懷 / 042
杜甫: 秋興八首(其一) / 044
杜甫: 登高 / 046
劉禹錫: 竹枝詞(九首選三首) / 048
李白: 渡荊門送別 / 050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 052
楊慎: 臨江仙 / 054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 / 056
李白: 望天門山 / 058
崔顥: 長干曲 / 060
李之儀: 卜算子 / 062
王安石: 泊船瓜洲 / 064
張祜: 題金陵渡 / 066
白居易: 憶江南(其一) / 068
讀行與思考 / 070
第三章 大地
高適: 營州歌 / 076
敕勒歌 / 078
李賀: 雁門太守行 / 080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 082
李益: 夜上受降城聞笛 / 084
隴頭歌辭(三首) / 086
王維: 隴西行 / 088
韋應(yīng)物: 調(diào)笑令·胡馬 / 090
王維: 使至塞上 / 092
王昌齡: 從軍行 / 094
李白: 關(guān)山月 / 096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 098
呂溫: 吐蕃別館和周十一郎中、楊七錄事望白水山作 / 100
讀行與思考 / 102
第四章 大海
曹操: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 108
陶淵明: 讀山海經(jīng)(其十) / 110
李白: 有所思 / 112
李白: 哭晁卿衡 / 114
溫庭筠: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 116
白居易: 浪淘沙 / 118
張九齡: 望月懷遠(yuǎn) / 120
潘閬: 酒泉子·長憶觀潮 / 122
蘇軾: 減字木蘭花·立春 / 124
文天祥: 過零丁洋 / 126
湯顯祖: 香岙逢胡賈 / 128
黃遵憲: 香港感懷(其二) / 130
丘逢甲: 臺灣竹枝詞(選二首) / 132
讀行與思考 / 134
第五章 名山
杜甫: 望岳 / 140
王維: 歸嵩山作 / 142
崔顥: 行經(jīng)華陰 / 144
王維: 終南山 / 146
祖詠: 終南望馀雪 / 148
韓愈: 左遷至藍(lán)關(guān)示侄孫湘 / 150
曹操: 苦寒行 / 152
李白: 北風(fēng)行 / 154
李白: 聽蜀僧濬彈琴 / 156
李商隱: 夜雨寄北 / 158
李白: 望廬山瀑布 / 160
王駕: 社日 / 162
李白: 獨(dú)坐敬亭山 / 164
張志和: 漁歌子 / 166
蘇軾: 惠州一絕 / 168
讀行與思考 / 170
第六章 名城
韓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176
李白: 子夜吳歌(其三) / 178
蘇味道: 正月十五夜 / 180
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 / 182
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 / 184
祖詠: 望薊門 / 186
劉禹錫: 金陵五題·烏衣巷 / 188
韋莊: 金陵圖 / 190
張繼: 楓橋夜泊 / 192
杜荀鶴: 送人游吳 / 194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 196
柳永: 望海潮 / 198
杜牧: 贈別(二首) / 200
杜牧: 寄揚(yáng)州韓綽判官 / 202
杜甫: 春夜喜雨 / 204
杜甫: 絕句 / 206
讀行與思考 / 208
第七章 名樓
杜牧: 過華清宮 / 214
王之渙: 登鸛雀樓 / 216
蘇軾: 望江南·超然臺作 / 218
杜甫: 客至 / 220
杜甫: 登岳陽樓 / 222
崔顥: 黃鶴樓 / 224
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226
王勃: 滕王閣詩 / 228
李白: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 230
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 232
辛棄疾: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 234
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 236
辛棄疾: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 238
蘇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 240
讀行與思考 /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