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公
桓公
莊公
閔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昭公
定公
哀公
【經】元年,春,王正月。
《傳l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國而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隱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逋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负我再F?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譯]
【經】魯隱公元年,春,王正月。
《傳』元年是什么?是國君即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是一年四季的開始。王指的是什么人?指的是周文王。為什么先說“王”,后說“正月”?這是為了表明是周王正朔的正月。為什么說周王正朔的正月?是為了弘揚周王的一統(tǒng)天下。隱公為什么不說即位?是為了成全隱公的意愿。成全隱公的意愿是怎么回事?因為隱公準備治理好國家.然后還政于桓公。為什么還政于桓公?因為桓公雖年幼但地位尊貴.隱公雖年長卻地位卑下,他們之間尊卑的差別是很小的,國都的人沒有知道的。隱公年長又賢能,于是眾大夫就攀緣隱公而立他為國君。隱公在這時要是推辭就位,就不知道桓公將來是否一定能立為國君:如果直接立桓公為國君,又恐怕眾大夫不能真心輔佐幼君。所以.總的說來,隱公的就位,正是為了桓公將來即位。隱公年長而又賢能.為什么不宜立為國君?這是因為,立嫡子,憑年長不憑是否賢能:立庶子,憑尊貴不憑年長;腹珵槭裁醋鹳F?因為他的母親尊貴。母親尊貴,兒子為什么就尊貴?兒子因母親尊貴而尊貴,母親也因兒子尊貴而尊貴。
[解]
我國夏商周三代所用歷法分別稱作夏歷、殷歷、周歷,其不同之處在于每年開頭一個月(即正月)是不一樣的。夏歷的正月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陰歷正月:殷歷的正月則較夏歷提前了一個月,即夏歷前一年的十二月:周歷的正月則較殷歷又提前了一個月,即夏歷前一年的十一月。所以三代有各自的正月,這樣一來就有了三個正月,古人稱之為“三正”。
中國在古代是一個農業(yè)國,社會的穩(wěn)定、政權的維持,都相當倚重于農業(y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違農時,才能獲得豐收。農時的指示,當然是靠歷法。這也是中國古代歷法俗稱農歷的原因。所以,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都注重修訂和頒布歷法,以便更加地指導農業(yè)生產。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中說: “必受命而后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tǒng)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因此,每個王朝建立后都要確定自己所用的歷法,叫定正朔。正就是每年的第一個月,即正月,朔就是每月的第一天。在中國古代,定正朔更具有政治意義,因此也常常用正朔來代稱一個政權。如南北朝時,東魏權臣高歡曾經說:“江東復有一吳兒老翁蕭衍者,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币馑季褪钦f蕭衍因為研究衣冠禮樂而博得中原士大夫認可,把他的南梁政權作為正統(tǒng)。這一觀念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