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珍貴文物檔案》是山西省境內(nèi)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國有企業(yè)及國有控股企業(yè)收藏的珍貴文物檔案。內(nèi)容包括收藏文物目錄、文物基礎信息及文物圖片。
《山西珍貴文物檔案》中的文物原則上是以歷次經(jīng)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組織專家認定的珍貴文物,包含已在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平臺上備案的珍貴文物或在普查后新定級的珍貴文物。信息表中的“級”即為所認定珍貴文物的級別。
珍貴文物分類原則上按照國家文物局館藏分類標準來分類,信息表中以“類”表示。文物的基礎信息包括文物名稱,國家普查平臺登錄號,收藏單位,收藏單位原始編號(或輔助賬號、發(fā)掘號),級別,分類,尺寸,年代,來源,入藏時間等10項內(nèi)容。
文物名稱原則是依據(jù)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定名標準定名,但部分文物的定名保留原始賬號的名稱。
文物單位編號分收藏單位原始編號和國家普查平臺登錄號,表中“原”為收藏單位原始檔案編號,“No”是國家可移動文物普查平臺登錄號。需要說明的是,新增一級文物無國家可移動文物普查平臺登錄號。
年代采用中國史學界公認的紀年,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化石地點使用地質(zhì)年代,史前文物使用考古學年代、歷史文物使用王朝年代,紀年確切的用公元紀年表示.個別判定不清年代的文物用“年代不詳”表示。信息中的“代”是指文物本體的年代,各類文物年代按時代早晚順序排列。
信息表中的“源”是指現(xiàn)收藏單位獲得文物的來源,“人”是指館藏文物單位登記入庫的時間。因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文物來源所涉地名皆以現(xiàn)行名稱為準。
文物本體尺寸,依照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標準測量,信息表中的“cm”是指文物本體尺寸,以厘米計量。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人類對文物藝術品的收藏由來已久,從私人收藏、欣賞、研究,發(fā)展到創(chuàng)辦博物館向公眾開放,走過了悠悠數(shù)千年的漫長道路。文物藏品是博物館工作的物質(zhì)基礎,妥善保護和管理博物館藏品,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其用途,使之更好地為公眾和社會發(fā)展服務,這應當是博物館以及其他文物收藏單位藏品管理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博物館藏品管理是伴隨著博物館的出現(xiàn)而“與生俱來”的,世界各國大都經(jīng)歷了對藏品認識的不斷深化,不斷走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國的博物館事業(yè)與西方國家相比起步較晚,直到21世紀才步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新時期。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可移動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博物館、圖書館和其他文物收藏單位對收藏的文物,必須區(qū)分文物等級,設置藏品檔案,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并報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門備案”。同時,對館藏文物的調(diào)撥、舉辦展覽、科學研究、借用、交換、處置、銷售、拍賣、出境和館藏文物的復制、拍攝、拓印也做出了具體規(guī)定;1986年文化部印發(fā)《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進~步規(guī)定“博物館對藏品負有科學管理、科學保護、整理研究、公開展出和提供使用(對社會主要是提供展品資料、研究成果)的責任”,要求保管工作必須做到“制度健全、賬目清楚、鑒定確切、編目詳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國家法律和規(guī)章的出臺,使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管理逐步納入法制化軌道。
2012年2月,《國家“十二五”文化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健全文物普查、登記、建檔、認定制度,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編制國家珍貴文物名錄”。2012年10月,國務院印發(fā)《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通知》。2013年3月,國家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全國印發(fā)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實施方案》。在國家文物局的具體組織下,各級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國有企業(yè)及國有控股企業(yè)、人民解放軍及武警部隊按照統(tǒng)一部署,展開了為時5年的國有文物普查工作,共調(diào)查102萬個國有單位,普查可移動文物計10815萬件/套,其中按照普查統(tǒng)一標準登錄文物完整信息的有2661萬件/套(實際數(shù)量6407萬件)。這次普查工作,摸清了我國可移動文物資源的總體情況,新發(fā)現(xiàn)一批重要文物,建立起國家文物身份證制度,建設了全國文物資源數(shù)據(jù)庫,為健全國家文物資源管理機制,夯實文物基礎工作,全面提升文物保護管理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山西是全國文物大省之一,1919年設立了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是創(chuàng)建博物館較早的省份。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和21世紀以來,全省博物館事業(yè)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大量新出土文物、社會征集文物入藏各級國有博物館和其他文物收藏單位,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化博物館逐步建成,為館藏文物的保護、研究、展示、文化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和基礎。但不容忽視的是,也有許多文物收藏單位,因?qū)I(yè)力量薄弱、保藏條件有限,藏品管理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管理職責不明,制度規(guī)范落實不到位,藏品記錄不完備,文物分級管理底數(shù)不清,檔案缺失等諸多問題,給館藏文物的依法管理、文物藏品的展示利用、文物安全和責任追究帶來很多困難和問題。就山西而言,在“一普”之前,珍貴文物的底數(shù)始終不清晰,有記載的鑒定定級工作大致如下:
20世紀80年代以前,全省博物館數(shù)量較少,除幾個省市級博物館自行做過一些鑒定定級工作外,沒有開展過全省范圍的鑒定定級工作。1987-1989年,省文物局組織開展了一次全省文物系統(tǒng)館藏文物的鑒定定級工作,對全省文物收藏單位進行文物建檔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遺憾的是,鑒定結束后未形成文件下發(fā)收藏單位。1997-1998年,國家文物局組織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對我省的鑒定定級成果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梳理和專業(yè)確認,奠定了我省珍貴文物定級的基礎和范例。2001~2006年,我省承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館藏文物數(shù)字化和數(shù)據(jù)庫建設試點任務,對錄人數(shù)據(jù)庫的120萬件文物進行了核查,補充了部分珍貴文物信息資料,編印了《山西館藏一級文物》圖錄,上報國家文物局備案。
2012-2016年開展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山西全省范圍內(nèi)開展的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久、效果最好的可移動文物管理的基礎性工作。41316家在晉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國有企業(yè)及國有控股企業(yè)都納入了此次普查范圍。核定文物收藏單位413家,認定并登錄文物數(shù)據(jù)653100多條(件/套),實際文物320多萬件,其中珍貴文物近6萬件。
目錄
商 饕餮紋圈足銅罍 1
商 弦紋銅爵 2
西周 “共王姬尾”銘云雷紋立耳銅鼎 3
西周 “中大師作孟姬旅”銘竊曲紋雙附耳附三獸圈足銅盤 4
西周 “叔伐父”立耳銅鼎 5
西周 “叔向父”瓦紋銅蓋簋 6
西周 “姬□”獸面紋立耳鬲形銅鼎 7
西周 “仲妊”貫耳銅壺 8
西周 “仲妊”貫耳銅壺 9
西周 “仲姞”銅盤 10
西周 “仲妊”銅甗 11
東周 蟠虺紋四鋪首銜環(huán)四鳳紐蓋銅方壺 12
春秋 散虺紋編鐘 14
春秋 蟠螭紋附耳銅蓋鼎 16
戰(zhàn)國 “君子”蟠螭紋雙鋪首銜環(huán)三紐蓋銅壺 17
戰(zhàn)國 “十八年蒲坂令”銅戈 18
戰(zhàn)國 螭首錯金嵌綠松石銅帶鉤 19
戰(zhàn)國 蟠螭紋三獸紐蓋銅鼎 20
戰(zhàn)國 單環(huán)鋬銅鍪 21
戰(zhàn)國 鳥獸紋鋪首銜環(huán)銅壺 22
戰(zhàn)國 蟠螭紋附耳銅蓋鼎 23
戰(zhàn)國 蟠虺紋附耳銅蓋鼎 24
戰(zhàn)國 蟠螭紋附耳銅蓋鼎 25
戰(zhàn)國 嵌紅銅鳥獸紋雙鋪首銜環(huán)銅壺 26
戰(zhàn)國 錯金舟形青銅燈 27
漢 銅扣蠡耳杯 28
金 仙人海水紋銅鏡 29
明 嘉靖三十四年藏式銅塔剎 30
明 萬歷四十四年方鏡形銅插屏 33
唐 狻猊紋長方形三彩脈枕 34
唐 長方形三彩脈枕 34
五代 白釉瓷壺 35
宋 白釉珍珠地花卉詩文瓷枕 36
宋 白釉珍珠地牡丹紋瓷枕 37
宋 白釉瓷魂瓶 38
宋 白釉剔花八棱詩文瓷枕 39
金 白釉珍珠地刻花花卉紋瓷枕 40
金 白釉珍珠地刻花花卉紋瓷枕 41
金 三彩嬰兒執(zhí)牡丹瓷枕 42
金 黃釉畫花黑彩虎形瓷枕 43
金 白釉刻花嬰戲蓮長方形瓷枕 44
金 黃釉畫花花鳥紋虎形瓷枕 45
金 黃釉畫花花鳥紋虎形瓷枕 46
金 黃釉畫花花卉紋虎形瓷枕 47
金 黃釉黑彩詩文虎形瓷枕 48
明 五彩堆塑松鼠葡萄五連瓷瓶 49
明 成化款青花喜字紋瓷碗 50
明 成化款青花喜字紋瓷碗 51
明 藍釉三彩十八學士登瀛洲琺華罐 52
漢 左手托地右手持物彩繪陶俑 53
北魏 孝昌三年一佛二弟子背光石造像 54
西魏 四面石造像碑 55
西魏 造像碑石座 56
北齊 石雕菩薩立像 57
北齊 天保三年鎏金釋迦牟尼佛銅坐像 58
隋 開皇元年方形座釋迦牟尼石坐像 59
隋 開皇五年觀音菩薩石立像 60
隋 開皇八年圭首李洪欣四銘上清靈寶天尊石造像 62
隋 仁壽三年王洪湃造菩薩石立像 64
唐 老子石造像 65
唐 貞觀二十年真藏造一佛二弟子石造像 66
唐 儀鳳三年元始天尊石造像 67
唐 垂拱三年李賢翼石造像碑 68
唐 景云二年圓首方座釋迦牟尼石造像碑 69
唐 開元二十九年天尊石造像 70
唐 太和四年一佛二菩薩二弟子石造像 71
唐 釋迦牟尼木雕立像 72
唐 鎏金壸門方座火焰形背光銅佛立像 74
唐 鎏金壸門方座纏枝蓮臺火焰形背光銅佛立像 74
唐 鎏金方座纏枝蓮臺銅佛坐像 75
唐 鎏金方座纏枝蓮臺銅佛立像 76
唐 鎏金方座火焰形背光銅菩薩立像 77
唐 鎏金壸門方座火焰形背光銅佛立像 78
唐 鎏金壸門方座火焰形背光銅佛立像 79
唐 鎏金壸門方座火焰形背光銅佛立像 79
唐 獨角三彩鎮(zhèn)墓獸 80
唐 三彩馬 81
唐 高髻三彩仕女俑 82
唐 調(diào)露二年須彌座背光結跏趺坐釋迦牟尼石造像 83
唐 武周長安三年須彌座釋迦牟尼石坐像 84
唐 景龍四年須彌座結跏趺坐釋迦牟尼石造像 85
唐 須彌座釋迦牟尼石坐像 86
元 漢白玉呂洞賓坐像 88
元 漢白玉呂洞賓書童立像 89
元 漢白玉呂洞賓書童立像 89
元 關帝銅臥像 90
明 彩繪關帝銅坐像 92
明 萬歷十一年關帝銅坐像 94
明 萬歷四十一年彩繪關帝銅坐像 96
明 萬歷四十四年關夫人銅坐像 97
明 天啟二年關帝銅坐像 98
明 天啟六年關夫人銅坐像 99
新石器時代 石磬 100
新石器時代 石磬 101
東周 石磬 104
東周 石磬 105
東周 石磬 106
東周 石磬 107
東周 石磬 108
東周 石磬 109
東周 石磬 110
東周 石磬 111
東周 石磬 112
東周 石磬 113
東漢 建武十一年黃河棧道摩崖石刻 114
東漢 建武十一年黃河棧道摩崖石刻 115
東漢 建寧元年碑(殘) 116
北魏 景明五年密云太守霍揚碑 118
隋 仁壽元年棲巖寺道場舍利塔碑 120
唐 貞觀十六年黃河棧道摩崖石刻 124
唐 天授二年姚元慶墓志 125
唐 開元九年線刻花草人物紋石墓門 126
唐 開元九年線刻人物紋石槨板 128
唐 開元九年薛儆墓志 132
唐 貞元十三年鹽池靈慶公神祠頌碑 134
唐 貞元十四年中條山靖院道堂銘碑 136
北宋 熙寧二年線刻花草紋盝頂石函 138
金 貞元元年線刻二十四孝圖石棺 140
金 大定五年牡丹紋舍利石函 142
蒙古 甲寅年須彌座線刻人物花草紋宋德方石棺 144
元 線刻二十四孝圖潘德沖石槨 145
元 八思巴文令旨石碑 146
元 漢白玉呂仙翁百字碑 148
元 元統(tǒng)元年姚天福神道碑 149
明 萬歷二十五年線刻河東鹽池之圖碑 153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彩陶罐 154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單鋬彩陶壺 155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圓點三角勾葉紋彩陶罐 156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三角圓點紋彩陶甕 157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紅陶罐 158
新石器時代 灰陶三孔塤 159
東漢 綠釉鏤空園池 160
東漢 延熹九年朱書陶瓶 161
東漢 熹平六年朱書七星八卦文字陶盆 162
漢 “八月十日同”灰陶耳杯范 163
漢 “子”字灰陶熊形器足范 164
漢 帶紐灰陶“郭古五年七月八日”羊首范 165
漢 紅陶“二十”吹簫俑范 165
漢 灰陶騎馬俑范 166
漢 灰陶羊首內(nèi)模 166
漢 “九月廿八日同喜”灰陶拍 167
漢 綠釉廡殿頂三層武士人物陶樓 168
漢 綠釉廡殿頂陶碓臼房 169
金 綠釉連珠紋倒注壺 170
唐 掐絲鳳紋鎏金銀釵 172
唐 掐絲鳳紋鎏金銀釵 173
唐 掐絲鳳紋鎏金銀釵 174
唐 掐絲鳳紋鎏金銀釵 175
唐 掐絲鳳紋鎏金銀釵 176
唐 掐絲植物紋鎏金銀釵 177
唐 忍冬紋鎏金銀釵 178
唐 葉紋鎏金銀釵 179
唐 葉紋鎏金銀釵 180
唐 葉紋鎏金銀釵 181
唐 鸚鵡紋鎏金銀釵 182
唐 鸚鵡紋鎏金銀釵 183
唐 花鳥紋鎏金銀釵 184
唐 花卉紋鎏金銀釵 185
唐 鸚鵡紋鎏金銀釵 186
唐 花卉紋鎏金銀釵 187
唐 花卉紋鎏金銀釵 188
唐 嵌玉蟬鎏金銀釵 190
唐 花卉紋鎏金銀釵 191
唐 花卉紋鎏金銀釵 192
唐 花卉紋鎏金銀釵 194
唐 花卉紋鎏金銀釵 195
唐 摩羯紋鎏金銀釵 196
唐 摩羯紋鎏金銀釵 197
唐 鳳紋鎏金銀釵 198
唐 鳳紋鎏金銀釵 199
唐 鳳紋鎏金銀釵 200
唐 花卉紋鎏金銀釵(殘) 202
唐 鎏金銀釵(殘) 202
唐 鎏金銀釵(殘) 203
唐 鎏金銀釵(殘) 203
唐 鎏金銀釵(殘) 204
唐 鎏金銀釵(殘) 204
唐 鎏金銀釵(殘) 205
唐 銀釵(殘) 205
唐 花卉紋鎏金銀釵 206
唐 鎏金銀釵(殘) 206
唐 金絲 207
唐 嵌白玉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208
唐 鸚鵡形鎏金銀釵飾件 209
唐 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210
唐 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210
唐 纏枝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211
唐 纏枝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211
唐 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212
唐 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212
唐 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212
唐 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212
唐 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213
唐 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213
唐 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213
唐 花卉紋鎏金銀飾件 213
宋 捶揲忍冬紋鉚接飛天靈光佛陀銀棺 214
北宋 熙寧二年鏨花線刻佛陀與眾弟子像銀棺 216
金 大定五年線刻佛像云龍紋舍利銀函 218
明 堆絹郭子儀拜壽圖八扇屏風 221
明 地藏菩薩十王像木雕版 222
明 董其昌行書絹本立軸 224
明 沈周山水紙本橫軸 225
清 傅山草書七言詩紙本立軸 226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青玉管 227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青玉琮 228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白玉環(huán) 229
商 單孔玉鉞 230
南宋 紹興二十七年司馬伋絹本牒文 231
南宋 乾道八年司馬伋紙本敕文 232
東周 “十二朱”三孔銅布幣 233
金 貞祐寶券銅版 234
戰(zhàn)國 “歲昉信璽”環(huán)紐銅印 236
北宋 元祐七年“垣曲店下樣”石權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