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講堂學術(shù)經(jīng)典:魯迅講魏晉風度
民國時期風云變幻,學人輩出,學術(shù)名作紛紛涌現(xiàn)。
此次結(jié)集百冊經(jīng)典出版,欲為復興中華文化、助力全民閱讀貢獻力量。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大師講堂學術(shù)經(jīng)典:魯迅講魏晉風度》收錄了魯迅的諸多雜文、序跋和譯文附記等。這些文章理論見解深刻,在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史、文學史上皆具有重要價值。
梁啟超說:“學術(shù)思想之在一國,猶人之有精神也。”的確,學術(shù)的盛衰,關乎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象與文化氛圍。民國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內(nèi)憂外患,較之晚清,更為劇烈,中華民族幾乎已經(jīng)瀕臨亡國滅種的邊緣。而就是在這樣日月無光的民國時代,卻涌現(xiàn)出了一批批大師,他們不但具有堅實的舊學基礎,也具備超前的新學眼光。加之前代學術(shù)的遺產(chǎn),西方思想的啟發(fā),古義今情,交相輝映,西學中學,融合創(chuàng)新。因此,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梁啟超、康有為、嚴復、王國維、魯迅、胡適、馮友蘭、余嘉錫、陳垣、錢穆、劉師培、馬一孚、熊十力、顧頡剛、趙元任、湯用彤、劉文典、羅根澤……單是這一串串的人名,就足以使后來的學人心折骨驚,高山仰止。而他們在史學、哲學、文學、考古學、民俗學、教育學等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異彩紛呈的學術(shù)局面。
歲月如輪,大師已矣,我們已無法起大師于九原之下,領教大師們的學術(shù)文章。但是,“世無其人,歸而求之吾書”(程子語)。
大師雖已遠去,他們留下的皇皇巨著,卻可以供后人時時研讀。時時從中懸想其風采,吸取其力量,不斷自勉,不斷奮進。誠如古人所說:“圣賢備黃卷中,舍此安求?”有鑒于此,我們從卷帙浩繁的民國大師著作當中,精心編選出版了這一套《大師講堂》系列叢書,分輯印行,以饗讀者。原書初版多為繁體字豎排,重新排版字體轉(zhuǎn)換過程當中,難免會有魯魚亥豕之訛,還望讀者不吝賜正。
吳伯雄,福建莆田人,1981年出生。2003年考入福建師范大學古代文學研究系,師從陳節(jié)教授。2006年獲碩士學位。同年9月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yè),師從王水照先生。2009年7月獲博士學位。同年9月進入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工作。推崇“博學而無所成名”。出版《論語擇善》(九州出版社)、《四庫全書總目選》(鳳凰出版社)。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唐宋傳奇集》序例
流氓的變遷
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
二丑藝術(shù)
《北平箋譜》片
選本
論“舊形式的采用”
算賬
隱士
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文有怎樣的區(qū)別?
從幫忙到扯淡
“題未定”草
儗播布美術(shù)意見書
對于批評家的希望
反對“含淚”的批評家
論睜了眼看
太平歌訣
文藝的大眾化
關于小說題材的通信
小品文的危機
“京派”與“海派”
文化偏至論
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
估《學衡》
“以震其艱深”
所謂“國學”
“一是之學說”
看鏡有感
忽然想到
春末閑談
十四年的“讀經(jīng)”
這個與那個
學界的三魂s
四庫全書珍本
古書中尋活字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