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46 元
叢書名: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刑法學研究總整理文庫
- 作者:趙秉志 ,張遠煌 編
- 出版時間:2010/6/1
- ISBN:9787565300813
- 出 版 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D669.5
- 頁碼:495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大32開
新中國刑法學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創(chuàng)建之后,雖然曾因政治運動出現(xiàn)過一段時間的停滯,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復蘇,并逐步走上繁榮發(fā)展的道路。尤其是晚近20多年來,刑法學研究更是突飛猛進,成果迭出,成就斐然,從而成為公認的我國法學領域最為發(fā)達的主要學科之一。
新中國刑法學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創(chuàng)建之后,雖然曾因政治運動出現(xiàn)過一段時間的停滯,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復蘇,并逐步走上繁榮發(fā)展的道路。尤其是晚近20多年來,刑法學研究更是突飛猛進,成果迭出,成就斐然,從而成為公認的我國法學領域最為發(fā)達的主要學科之一。在新中國刑法學創(chuàng)建以來的近60年間,共出版著作近3000部,發(fā)表論文數(shù)萬篇。面對如此豐碩的研究成果,總結(jié)其成就,反思其得失,從而為刑法學的進一步開拓發(fā)展提供導向,顯得異常迫切。這就需要加強對數(shù)十年來刑法學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整理,將體現(xiàn)刑法學發(fā)展和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從發(fā)表在數(shù)以百計的報刊和文集上的浩如煙海的論文中精選出來按照專題匯集成冊,從而為今入的研究、學習提供便利,也為后人保留有代表性的研究資料。
以高銘暄、趙秉志教授為首的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的刑法學研究團隊,在潛心刑法理論研究的同時,歷來都非常重視刑法學研究資料的整理和匯集,多年來在此方面曾推出了數(shù)部非常有影響的學術資料薈萃書籍。
張遠煌,1961年生,重慶市巫溪縣人,先后畢業(yè)于西南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獲法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訪問學者、巴黎第二大學高級訪問學者。曾任中南政法學院教授、法律系副主任及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教授、公安學院黨委書記兼犯罪學研究所所長,F(xiàn)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院與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兼任犯罪學與刑事政策研究所所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刑法協(xié)會中國分會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犯罪學、刑事政策和刑法學。主要學術成果:獨著和主編《現(xiàn)代犯罪學的基本問題》(1998年)、《犯罪學原理》(2001年)、《非暴力犯罪死刑限制與廢除研究》(2006年)及《犯罪學》(2007年)等十余部著作,在專業(y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70余篇。
上編 研究述評
第一部分 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概述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二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二部分 未成年人犯罪現(xiàn)象論
第三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數(shù)量特征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四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性別與年齡特征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五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類型與方式特征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六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身份與被害人特征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七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空間特征和時間特征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三部分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論
第八章 未成年人犯罪與家庭環(huán)境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九章 未成年人犯罪與學校教育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十章 未成年人犯罪與社區(qū)環(huán)境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十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與不良交往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十二章 未成年人犯罪與不良資訊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十三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生理原因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十四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四部分 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論
第十五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預防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十六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境預防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第十七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再犯預防
一、研究概況
二、觀點綜述
三、簡要評論
下編 代表性論文精選
建立科學的體系獨立地研究未成年人犯罪
越軌與失控:中國閑散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基本狀況研究
當前未成年人犯罪團伙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未成年人的重新犯罪問題分析
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和缺失與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生物學及其他危險因素的調(diào)查分析
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原因及其預防對策
少年犯罪的成因與預防對策研究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社區(qū)預防模式研究
從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看現(xiàn)行刑罰制度的缺陷
構(gòu)建未成年人法律體系與犯罪預防
附錄 論著索引
一、論著
二、期刊論文
三、學位論文
0世紀90年代
這一階段青少年犯罪研究在經(jīng)歷初期的繁榮之后逐漸歸于冷寂,由興盛走入低谷,青少年犯罪回歸到犯罪學一個研究領域的地位。不過,這一時期未成年人犯罪問題逐漸從青少年犯罪中擺脫出來,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范疇。
這一時期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由于逐步失去了“計劃經(jīng)濟式”的扶持與庇護,不得不面對“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學科存在和發(fā)展的競爭。青少年犯罪研究興起時期所依賴的條件開始顯現(xiàn)負面性。審視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成果,盡管從數(shù)量上看,較80年代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在研究視域、研究深度、基本觀點等方面,卻并沒有明顯的發(fā)展。此外,政法院校14門核心課程的確立,將青少年犯罪學強有力地予以了邊緣化,進一步將青少年犯罪學和青少年犯罪研究者排擠于政法院校的邊緣。建構(gòu)青少年犯罪問題所采用的“青少年”犯罪這一概念的模糊性弊端也在90年代逐步暴露出來。90年代雖然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簡稱《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是“青少年”這一概念并沒有實現(xiàn)從社會學術語向法律術語的轉(zhuǎn)變。對于社會學、教育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而言,這種模糊性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因此并不會構(gòu)成對這些學科研究青少年問題的重大障礙。但從法學(尤其是刑事法學)的視角看,由于這一術語包含著一種“自身難以消化的對象群”,即將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兩類在法律上存在本質(zhì)不同的群體混為一體,這是無法容忍的缺陷,甚至是明顯的法律錯誤。在20世紀80年代,這一研究對象定位的模糊性,被青少年犯罪研究興起初期的熱情所掩蓋;到了90年代,這一術語所包含的模糊性逐步被越來越多的具法學背景的學者視為一種不應容忍的弊端,因此對青少年犯罪研究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