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薈萃(精裝)
定 價:49.8 元
叢書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薈萃
- 作者:關(guān)漢卿 著
- 出版時間:2015/6/1
- ISBN:9787534486326
- 出 版 社: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I222.9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調(diào)笑為特點(diǎn)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fā)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diào)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nèi)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diào)”。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qū)流傳開來。元曲有嚴(yán)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jǐn)?shù)、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于不同的文學(xué)體裁。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為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xué)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yuǎn)遠(yuǎn)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關(guān)漢卿(約1220年──1300年),金末元初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yùn)城),關(guān)于他的籍貫,還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約生于金代末年(約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后)。與馬致遠(yuǎn)、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關(guān)漢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關(guān)漢卿
元好問
范康
曾瑞
范居中
施惠
孛羅御史
睢景臣
周文質(zhì)
趙禹圭
喬吉
蘇彥文
劉致
劉時中
阿魯威
王元鼎
虞集
薛昂夫
趙善慶
馬謙齋
張可久
任昱
錢霖
徐再思
楊果
劉秉忠
杜仁杰
王和卿
盍西村
商挺
胡祗遹
王惲
盧摯
陳草庵
白樸
姚燧
馬致遠(yuǎn)
王德信
滕斌
鄧玉賓
王伯成
查德卿
吳西逸
趙顯宏
唐毅夫
朱庭玉
李伯瑜
李德載
李致遠(yuǎn)
張鳴善
李伯瞻
楊朝英
宋方壺
王舉之
周德清
鐘嗣成
周浩
楊維禎
倪瓚
劉庭信
蘭楚芳
無名氏
馮子振
珠簾秀
貫云石
鮮于必仁
張養(yǎng)浩
鄭光祖
孫周卿
曹德
高克禮
王仲元
大食惟寅
亢文苑
景元啟
附錄一:元散曲及選本
附錄二:元曲作家年表
附錄三:元曲主要書目介紹
附錄四:元曲名詞簡釋
附錄五:元曲方言俗語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