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驚的荒原
閻晶明
任何一個人在讀過《環(huán)湖崩潰》之后,都無疑會體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震驚!八囆g的感染”在這里已經顯得過于柔弱和貧乏。它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個超出我們想象,讓我們神往又令我們恐懼的世界。我們的確從藝術世界中得到過對大自然的神往,《五彩路》《神秘島》使我們童年時的幻想至今無法磨滅;《魯濱遜漂流記》《月亮和六便士》又使我們在這種幻想中增添了許多自以為深刻、高雅的理性因素。但是,在我們讀過《環(huán)湖崩潰》之后,我們所有的幻想、所有塞入這些幻想中的思索都蕩然無存,甚至會感到這種書齋式幻想的可笑。大自然原來如此神秘和可怕,人的力量原來如此生機勃發(fā)又微不足道,棲息于荒野之中的生靈野獸原來如此諳熟人情又兇暴殘酷。對于我們這些為生活瑣事所困擾,又無法忘懷我們的幻想的人來說,這怎么能不是一個巨大的震驚呢?
人和自然、人和野獸、人和人自己的角逐,他們之間的愛和恨,在作者極富激情和詩意的筆下,凝聚得異常濃烈。環(huán)繞青海湖的世界,是一個充滿野性又不乏溫情的廣袤的天地。與天相接的綠地草原、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漠、讓人迷路的白雪世界,使任何一個有感覺的人都會感到一種令人戰(zhàn)栗的激動和高于一切的自卑。這里,有被饑餓所困、成群向人襲擊的野狼;有幾乎將能壓死自己的汽車推翻、雖然慘死但腳掌直立永不馴服的大黑熊;有被人撫養(yǎng)、充滿柔情但最終無情吞噬人類的庫庫諾爾(小熊);有搶食饅頭屑、被人戲弄又被狂風吹得無影無蹤的小螞蟻;有血肚飽脹、被人“請”到軀體上吸血的跳蚤……
而人呢?“我”懷著敬仰之情和征服意志來到青海湖,但是,“我們”(墾荒隊)所借以發(fā)泄生命力的開墾地,在收成不如種子數(shù)量之后重新復歸為一片荒地。“我”和“我”美麗的“花兒”在雪海中受到雪光反射,變得丑陋不堪,“我”為了生存,也為了適應荒野的法則,竟然大嚼特嚼起生肉,“我”在野性少女卓瑪意勒面前,充滿了愛與恐懼。精神被震懾,靈魂被拷問。但是,正是這種令人恐懼的野性吸引著“我”,使“我”產生對城市嘈雜的蔑視,對青;脑膿磹郏灾劣凇拔摇辈晃匪劳,準備在開湖的冰涌中,冷靜地接受生命的結束。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在原始荒野的大自然面前,似乎只能順從、適應。人的意志又是多么堅強博大,在經歷了無數(shù)次寒冷、艱辛甚至死亡的威脅之后,“我”依舊并且更加堅定了擁抱大自然的信念。
作品通篇激發(fā)著一股股無法抑制、讓人震驚的意志和激情,“有志的男兒都應死在邊野”,彌散著一種恢弘、精深的孤獨感,“真正的雄鷹永遠是孤獨的”。所有這一切,都使我們只能這樣認為:如果小說中的“我”不是作者自己,如果作者的靈魂世界不是同“我”一樣博大,如果作者僅僅是靠聽聞、觀察和哪怕最為豐富的想象來為自己的藝術品尋找材料的話,無論如何,我們不會有如此巨大的震驚。我們所曾經為之贊嘆的那些描寫大自然的作品,那些或把自然詩意化、或把自然象征化、或把自然歷史化的作品,都不過是“小家碧玉”而已。
因為我們閱讀這部作品時已被震驚,所以,我們平常所借以評介藝術品的那些成熟或不成熟的理論武器、邏輯思維,已經顯得過于規(guī)矩、過于淺薄和過于單調。在這里,我只能這樣說:這是我迄今為止所讀過的一首最為恢弘、最富激情、最為戰(zhàn)栗、也是最長的美麗詩篇。
楊志軍,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藏獒三部曲》《海底隧道》《巴顏喀拉山的孩子》等,散文集《藏獒精神》。其中《藏獒》獲《當代》文學拉力賽年度總冠軍、《當代》長篇小說年度最佳讀者獎、新浪最佳文學類圖書獎、中國最佳風云榜讀者最喜愛的作品獎、中國小說學會排行榜第一名、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入圍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入選“新中國70周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版”叢書。《海底隧道》獲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提名獎,入選央視新聞“送給孩子的20本書”,獲“中版好書榜少兒類十大好書”,入選《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優(yōu)秀暢銷書榜。《最后的獒王》等作品多次入選“向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yōu)秀圖書”!栋皖伩降暮⒆印啡脒x“優(yōu)秀青少年讀物出版工程”,入選“親近母語中國小學生分級閱讀書目”,入選“教師推薦十大童書”,獲“桂冠童書·兒童文學獎”,獲“京東文學獎”,入選“媽媽眼中的中國原創(chuàng)好童書”。部分作品被譯介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