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列舉了孩子最不需要的100個誤導,在許多父母中、在家庭教育的很多時候,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幫助家長們引以為戒,減少或杜絕對孩子的誤導。
溺愛、打罵、護短,
攀比、虛榮、歧視,
拔苗助長、過度教育
孩子不需要的100個誤導!
錢詩金: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會員。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出版《人生不怕》《膽商》《體商》《德商》等多部專著。發(fā)表《孩子的德育》《關(guān)于美育》等多篇論文。合著《365個榮辱觀金故事》、《點亮青少年心靈的人生感悟》。
錢麗:就讀于陜西外國語學院,后入中國人民大學進修,畢業(yè)后曾從事幼師教育工作,發(fā)表作品有《讓孩子玩成才》、出版著作有《女人的26個字母》等三部。
《千萬不要誤導孩子/父母學堂》:
四歲的飛飛從托兒所回到家,就告訴奶奶說,托兒所的教師說他“笨”。奶奶聽了又急又氣:“飛飛不笨的,誰敢說我們飛飛笨!碧焯旖田w飛背唐詩的舅公也叫起來:“我們飛飛背詩背得多快。怎么笨啦?!”飛飛的奶奶竟把這件事當作一樁天大的事情,并讓爸爸第二天去找老師說理。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這天午睡時,孩子們照例自己脫衣服,飛飛因為穿了一件高領(lǐng)的毛衣,領(lǐng)子緊,脫到一半,一半臉埋在衣領(lǐng)下,一半臉露在外頭,就怎么也脫不下來了。老師邊幫他邊數(shù)落道:飛飛是世界上笨的小孩兒。其實,這句話對于四歲的飛飛來說,懵懵懂懂的,并不覺得世界上笨的小孩兒有多可怕。反倒是大人,好像因為老師這句話,孩子受到了天大的冤枉似的,覺著很不平。
有一位女大學生,因為有一次她發(fā)電影票,幾個要好的想坐在一塊兒,同她去換票,換著換著她糊涂了,等著她一塊兒出去的好友急了,一句“你怎么那么笨”脫口而出。不曾想,二十來歲的她,臉立刻紅了,眼淚跟著落下來。把說者和周圍的幾個同學倒嚇壞了,不知道她是從沒讓人說過“笨”,還是真的讓人無意中戳到痛處了。大四上半學期她竟退學了,直接的原因似乎是為了一場同學們那時候都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戀愛,另外跟與同寢室的女生們鬧得不愉快也有關(guān)系。
其實大家心里都知道她是個不錯的女孩兒,然而每當她遭遇了些人際上的、學業(yè)上的不順利之后,她的母親必定出現(xiàn),反正大學里的老師和同學都認識她的母親。后來才知道,她在初、高中都因為她那個無微不至的母親而相當出名。沒有老師和同學會對她說一句過火的話,人們怕她的眼淚,怕她母親出來保護她。她享受到了細、無私的母愛,避免了許多小小的不快,也喪失了更多人性的真味。大學是住校的,母親的羽翼不能時時呵護,周圍的人和事也略微復雜?吹皆瓉頍o憂無慮的女兒變得悶悶不樂,那個無微不至的母親開始跑學校,找老師。聽到一聲戲言般的“笨”就流淚的女兒,在能干的母親保護了二十幾年之后在處事上還真的笨起來。大學里的老師沒那么管事,大學里的女生經(jīng)過十來年的教育,對老師的話也未必那么服帖。女兒退學那天,母親趕來幫她整理東西,管寢室的老太太對著她們母女遠去的背影抹眼睛,嘴里叨叨著“可惜可惜”。
其實,許多事情就可惜在過多、過濫、過細的“愛”之下。一顆太小心呵護的心是易碎的,孩子的心未必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脆弱敏感,被關(guān)愛出一顆玻璃心的孩子是只能到童話里去過一輩子的,但生活可不是童話。有時候,天真的孩子并未意識到傷害,敏感的大人卻先為孩子討起公道來。
聽到過這樣一句話:怕吃苦,吃一輩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輩子苦。對于怕孩子吃苦的父母,有同樣的道理。你呵護得了孩子一時,你可否左右得了孩子未來的一生?
打罵孩子
在一次舒曼杯(亞太)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中,13歲的沈陽女孩兒胡丁琦一人囊括了四項冠軍、兩項亞軍,這可是這個國際賽事自創(chuàng)辦以來的好成績。在談到女兒的成才經(jīng)歷時,慣來認為“不打不成才”的胡東振卻開始反思:如果能讓我重新選擇,我不會再逼女兒學鋼琴。
在頒獎典禮結(jié)束后,面對前來討“育女心經(jīng)”的人,胡東振語出驚人:“我對不起女兒。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肯定不會再讓女兒學鋼琴。這條路實在太殘酷了!”社會心理學家張思寧評。價:胡丁琦后成名了,可是她只是數(shù)萬個“胡丁琦們”中的幸運者,并不著其父教育方式的勝利。胡東振的教育方式明顯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暴力教育更容易導致孩子的自卑、膽怯、叛逆,甚至是心理失衡。嚴厲不等于暴力,培養(yǎng)孩子還是應該以引導為主。
不少年輕父母盲目地接受了老輩人在教育子女中的錯誤經(jīng)驗,認為“不打不成才”“打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甚至經(jīng)常把這個觀點用于子女的教育中。這些父母只看見暫時的、表面的效果,而沒去分析其危害,顧及其對孩子發(fā)展的影響,還自認為有理地說:“打是對孩子嚴格的管教,是不嬌慣孩子的表現(xiàn);只有痛在身上才能記在心上!鄙踔吝指責別的父母:“就是慣著孩子,舍不得打嘛!”
果真如此?打是痛在孩子身上,但孩子記在心上的是什么呢?他們可能是記住了父母的兇狠,在感情上和父母疏遠了。在一個對孩子進行的“你喜歡誰?為什么喜歡他(她)”的調(diào)查中,75%的孩子在回答為什么喜歡媽媽時,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打我”。當父母知道由于父母的打,會使孩子在感情上遠離父母時,父母不感到難過?而父母的愛正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極重要條件。
同樣,也有人在學生中間做過這樣一份關(guān)于孩子家庭教育問題的民意測驗,其中有一道題是這樣問的:當父母打你的時候,你心里想什么:
A、改B、怕C、恨
設計者當時想,若有50%的孩子在父母打自己的時候,心里想“我再也不犯了,改”,那么,“打”這一教育手法就不應該廢除。
然而民意測驗的結(jié)果卻出人意料,800份問卷,選“改”這一項的是零。40%的孩子想到的是“怕”,60%的孩子想到的是“恨”。
在李老師的班上有這樣一位男生,他經(jīng)常抱怨自己的父母,對父母的管教更是置若罔聞。經(jīng)過交談,李老師了解了這樣一個情況:男生的母親愛嘮叨,父親則脾氣暴躁,教育方法簡單,只要聽說兒子表現(xiàn)不好,動輒就打罵,所以他特別害怕老師向他父母“告狀”,更恨父親不問青紅皂白地謾罵和毆打。他曾非?鄲赖馗嬖V李老師:“我也不想讓我的父母傷心,但一想到他們的做法,我就來氣,真恨不得永遠不進這個家門!”
相關(guān)調(diào)查研究也表明,長期生活在充滿家庭暴力環(huán)境中的孩子,長大后更具有暴力傾向。
凡此種種,身為父母者真應該好好反省,“打”在這個時代里,無疑是難以立足了。打孩子簡單,但后果卻是嚴重的,這關(guān)系到孩子日后對人生、社會的看法。一個從小挨打的孩子,一個心里充滿仇恨的孩子,長大后必然會苛刻而冷漠地對待這個世界。
孩子記住了挨打疼痛的滋味,有的孩子因怕挨打而變得謹小慎微,唯唯諾諾,盲目服從;有的孩子則口服心不服,甚至跟父母頂牛、反抗,脾氣變得暴躁;有的記住了以后做錯了事不能讓父母知道,以免挨打。其實,這樣更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說假話,背地干壞事的毛病。
總之,打罵孩子弊多利少,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我們難道不應該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