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詩人、劇作家、導演、演員、劇院股東,一生身兼數(shù)職。
人人都知道他,但人人都不了解他。每一本莎士比亞傳都是5%的事實加上95%的猜想。
“我寫這本書倒不怎么是因為世界上還需要一本關于莎士比亞的書,我的想法很簡單:根據(jù)記錄,看看我們對莎士比亞能知道多少,又真正知道了多少。” 作者說。
這是一本短小精悍、準確有趣的莎士比亞傳記。既適合新手,又適合專家。
翻開本書,開始這次通往莎士比亞時代的超值短途旅行!
◆我寧愿失去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亞!——丘吉爾
◆《萬物簡史》作者力作!
◆無障礙莎士比亞入門指南。體會莎翁400年經久不衰的天才魅力!
◆美國亞馬遜“莎士比亞傳記”榜單No.1!
◆《衛(wèi)報》《泰晤士報》《星期日郵報》《金融時報》重磅推薦!
◆一本短小精悍、準確有趣的莎士比亞傳記!既適合新手,又適合專家!
◆作者被譽為“當今最有趣的非虛構作家”,“就算是寫藥品說明書,也能讓人笑到頭掉!”
◆翻開本書,開啟這次通往莎士比亞時代的超值短途旅行!
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
★當今最有趣的非虛構作家。——《泰晤士報》
★就算是寫藥品說明書,也能讓人笑到頭掉!——《衛(wèi)報》
★代表作主要包括旅游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類作品——《萬物簡史》《布萊森英語簡史》等。
★曾任英國杜倫大學校長,取得兩所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九所英國知名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曾任職于倫敦《泰晤士報》《獨立報》,同時為《紐約時報》《國家地理雜志》等撰文。
因文學貢獻獲得大英帝國官佐勛章,同時也是首位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榮譽會員”的非英國籍人士。
★獲得詹姆斯?喬伊斯獎(設立于1993年,由以創(chuàng)作了《都柏林人》《尤利西斯》的愛爾蘭作家喬伊斯的名字命名的“喬伊斯基金會”主辦。)塞繆爾?約翰遜(極富盛名的非小說類獎,成立于1999年)等多個文學獎。
01 尋找威廉·莎士比亞
我們所有人,一看到莎士比亞的畫像就能認出來,但卻并不真正知道他長什么樣子。他生活和性格的方方面面差不多全都如此:人人都知道他,但人人都不了解他。
02早年歲月
從某種意義上說,威廉·莎士比亞在人生中取得的*成就,不是寫了《哈姆雷特》或十四行詩,而是在人生的第一年活了下來。
03 失蹤歲月
在文學史上,再沒有哪一段空白比這更誘人、有更多迫不及待的手想要填滿它的了。
04 在倫敦
對作家和演員來說,戲劇世界是忙得發(fā)狂的地方,而對威廉·莎士比亞個人來說,他是劇作家、演員,股東,還可能是事實上的導演(當時沒有正式導演),偶爾說不定忙得歇斯底里。
05劇作
莎士比亞的天才之處不在于敘述事實,而在于野心、陰謀、愛情、痛苦——都是學校里不教的東西。
06 聲名歲月
想想看,在不知道結局的情況下觀看《麥克白》,又或是置身頭一次聽到哈姆雷特獨白的肅穆觀眾當中,見證莎士比亞說自己的臺詞,那是什么樣的感覺。
07 詹姆士王的統(tǒng)治
了不得的事實就是這樣:莎士比亞在一部又一部的戲劇中創(chuàng)造出了最感人至深的異性愛情場面,卻靠著十四行詩,成了英國文學*至高無上的歌頌同性戀的詩人。
08 辭世
莎士比亞的地位就是這樣搖搖欲墜,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逐漸搞不清他寫的到底是什么了。
09 余燼
只有一個人擁有必要的條件和天賦,帶給我們這些無與倫比的作品,而這個人,無疑就是來自斯特拉特福的威廉·莎士比亞——不管他到底是誰。
《莎士比亞簡史》 第一章
事實上,有一點強調得再多也不為過:沒有任何東西——哪怕一個字兒,或者一張紙——能告訴我們莎士比亞私人的感受和信念。我們只知道他寫出了什么樣的作品,但卻從不知道寫成這作品的人,有著怎樣的心靈。
莎士比亞的形象如此模糊,大衛(wèi)·托馬斯一點兒都不驚訝。他說:“那個時代處在威廉·莎士比亞那樣位置的人,能流傳下來這些文件,你已經該心滿意足,這似乎完全是因為我們對他特別感興趣。其實,我們對莎士比亞的了解,可能多于我們對他同時代任何一位劇作家的了解。”
來自伊麗莎白時代的所有人物,差不多都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托馬斯·德克(Thomas Dekker)是當時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但除了他出生在倫敦、著作頗豐、經常欠債之外,我們對他的生活知之甚少。本·瓊森更有名,但他生活中許多最重要的細節(jié),比如他出生的年份和地點,他父母的身份,他生過多少個孩子,迄今未知或不確定。對當時偉大的建筑師和劇院設計師伊尼戈·瓊斯(Inigo Jones),我們只能確定他人生最初30年必然存在于某個地方,除此之外的任何一類事實,我們都拿不準。
事實消散實在是容易得驚人,400年間許多事實就是那么逐漸敗了色。伊麗莎白時代最受歡迎的一出戲劇名叫“法弗舍姆的阿爾丁”(Arden of Faversham),如今已沒人知道是誰寫的。如果某出戲劇我們知道是誰寫的,得知的因由也大多出自偶然。托馬斯·基德(Thomas Kyd)寫了當時最成功的劇本《西班牙悲劇》(Spanish Tragedy),但我們能知道這一點,完全是因為他過世20年后的一份文件里輕描淡寫地提到過他的作者身份(此后這個事實又散失了近200年)。
我們如今對莎士比亞的了解,多虧了他的同事亨利·康德爾(Henry Condell)和約翰·海明格兩人的努力。這兩人(或其中之一)在莎士比亞過世之后將其著作或多或少地編撰成集(也就是前文所述的“第一對開本”)。我們能擁有這么多的莎翁作品,這份幸運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因為按照通常的情況,16世紀和17世紀初的戲劇多已散失。任何劇作家的手抄本流傳至今的都極少,連印刷的劇本也常有缺失。從莎士比亞出生到1642年清教徒發(fā)動政變、禁止各類娛樂活動、強行關閉所有劇院時止,據(jù)信這一時期倫敦約有3000出戲劇上演,但如今80%的劇目我們只知道名字。莎士比亞時代只流傳下來差不多230部劇本,莎士比亞本人的就占了38部,約為總數(shù)的15%,這個比例已相當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