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fā),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shù)價值。他在本書中提出: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事實,這是因為他們常仰賴成年人的生活,且一舉一動受到成年人的控制。當兒童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時,他們便會發(fā)展出神經(jīng)病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繼續(xù)存在下去,它便會形成“自卑情結(jié)”。針對于此,作者以平易輕松的筆調(diào),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zhuǎn)變?yōu)閷?yōu)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成就。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qū),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著有《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理解人類本性》等著作。
1920年后任教于維也納教育學院,成立兒童指導中心;1976年,以他的心理學理念為基礎(chǔ)而成立的S.T.E.P.父母效能培訓課程風靡西方。
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
生命不外乎三種使命
社會感與愛心
成長期兒童認知世界的方式
獨立性與合作性的磨礪
第二章 心靈與肉體
情緒的格調(diào)
身心類型及處理方式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yōu)越感
自卑情緒的生成
自卑感與人類文化的生成
個體優(yōu)越感的目標
“奇異”的優(yōu)越感
第四章 早期的記憶
敵意的記憶限制身心發(fā)展
死亡信息的恐懼
親系與競爭的記憶
根深蒂固的困惑
受歧視者的反抗欲
意外事故,終身難忘
第五章 夢
夢與預(yù)見的無稽之談
弗洛伊德學派的解析
個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
母親的作用
父親的作用
家庭格局
第七章 學校教育的影響
教師的教書育人
培養(yǎng)合作與競爭意識
正確評價孩子的發(fā)展
關(guān)于先天不足與后天培養(yǎng)
區(qū)分孩子的個性特征
顧問會議的重要性
第八章 青春期的引導
心理與生理的引導
迎向成人的挑戰(zhàn)
青春期如何防微杜漸
青少年時期的性欲
第九章 犯罪及其預(yù)防
犯罪心理透析
罪犯的兩種類型
重述合作的重要性
解決犯罪問題的方法
第十章 職業(yè)與工作
第十一章 人與同伴
第十二章 愛情與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