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讀人群 :3-6歲 1.讓孩子愛上經典閱讀的圖畫書
這部集名篇佳作和精美原創(chuàng)圖畫的圖書,用生動、直觀的圖畫把抽象的文字描述表現(xiàn)出來,幫助小讀者們理解和記憶。讓孩子們可以在圖畫的陪伴下,逐漸了解文字所表達的含義,感受文學大師們的語言魅力,架起由圖畫通往文學的橋梁。
2.原作真實再現(xiàn)
魯迅、朱自清等這些大作家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經過歲月的洗禮,越發(fā)覺得他們的文字生動傳神、優(yōu)美精煉。我們這一代讀過,我們的父輩們讀過,我們的孩子也將無可避免的要去讀,可以說是\"感動三代中國人的百年文學經典\"。此次我們選擇無刪減還原名家名作,讓孩子在課本之前提前接觸別樣生動的文學名著。
3. 原創(chuàng)手繪插畫
這套圖畫書的插畫風格多變,表現(xiàn)方式非常靈活,水彩、水粉、蠟筆、彩鉛等等不一而足。相同點在于繪者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盡可能的實景還原,貼近原著風格。例如,有實景存在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繪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甄選了大量的實景照片,還原在我們這套作品里。讓孩子在讀經典的同時,還能在閱讀中接受繪畫的熏陶,啟發(fā)孩子對繪畫和寫作的興趣。
4.知識與修養(yǎng)兼得!
閱讀經典之作既是對文學知識的積累,又是對情操的陶冶和修行,對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不無裨益的。也許你會認為很多文學大師的作品太過深奧,很難理解,小孩子怎么能看得懂呢?其實,不同年齡的人在閱讀過文學大師的文章后,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文學經典的妙處就在于此。我們不奢求孩子對文章有多么深刻的見解,只希望孩子們能從這些文章的字里行間感悟到故事所帶給他們的快樂與美好就足夠了。
魯迅,原名周樹人,中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被譽為現(xiàn)代文學的一面旗幟。1918年5月,他首次以\"魯迅\"的筆名,發(fā)表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1篇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魯迅的著作主要以小說、散文、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等。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長大于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F(xiàn)代著名作家、學者。主要作品有《蹤跡》《背影》《春》《歐游雜記》《詩言志辨》《新詩雜話》《論雅俗共賞》等。其散文清新秀麗,沉郁雋永,語言樸素,真摯感人。
孫犁,原名孫樹勛,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我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也是\"荷花淀派\"的創(chuàng)始人。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代表作有《蘆花蕩》《荷花淀》等。
林海音,中國臺灣作家。在1998年\"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大會\"上,榮獲\"終身成就獎\"。她的一生創(chuàng)作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等多種體裁,尤以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著有《冬青樹》《燭心》《城南舊事》《春風》《曉云》等。
陶行知,漢族,安徽歙縣人,畢業(yè)于金陵大學(1952年并入南京大學)文學系,教育家、思想家。曾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務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干事。先后創(chuàng)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
艾青,一位偉大的中國現(xiàn)代詩人。原名蔣海澄,筆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華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lián)盟。1933年第1次用艾青的筆名發(fā)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誠摯,詩風清新,轟動詩壇。以后陸續(xù)出版詩集《大堰河》《火把》《向太陽》等,筆觸雄渾,感情強烈,傾訴了對祖國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詩集有《歡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發(fā)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贊歌》等詩作。出版了《艾青選集》等。另有論文集《詩論》《論詩》《新詩論》等著作。
豐子愷,畫家、散文家,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師從弘一法師,學貫中西。朱自清,郁達夫,巴金、葉圣陶、林清玄,對其文章和漫畫贊譽有加。他的散文兼有平易純樸之風、寬仁雋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是現(xiàn)代文學中備受推崇的佳品,多次被選入學生教材,作語文教育典范。漫畫幽默風趣,流傳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爭相收藏。
管樺,原名鮑化普。著名詩人、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代表作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長篇小說《將軍河》等,由他作詞的兒童歌曲《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我們的田野》《快樂的節(jié)日》等,傳唱至今。
葉圣陶,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原名葉紹鈞,筆名圣陶、斯提等。江蘇蘇州人。著有小說《隔膜》《線下》《倪煥之》,散文集《腳步集》《西川集》,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編輯過幾十種課本,寫過十幾本語文教育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