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審美與批評》從審美的維度,對新世紀以來廣東粵。☉騽。﹦∧康木幯莺拖嚓P戲劇現象進行了頗具專業(yè)性與個性化的評述分析,對具體劇目的審美欣賞、審美判斷不循故常,新人耳目;對一些落后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濫俗戲劇現象的透視剖析,引人思考,令人醒豁。全書內容新鮮,見解脫俗;篇章簡約,內涵豐富。為藝術創(chuàng)作中追求審美價值的創(chuàng)造,以及讀者增強審美意識、提高自身人格品位的一本參考性輔助讀物。
審美,就是對美的事物或藝術品進行品評、觀照、欣賞的一種思維活動。所謂“粵劇審美”,我認為就是發(fā)現粵劇的美,欣賞、審察、評論粵劇藝術的關。李才雄君的《粵劇審美與批評》一書,雖然不厚,分量卻是沉甸甸的。它從審美的角度,高屋建瓴,對當前粵劇藝術創(chuàng)作提出不少頗為新穎的個人見解,值得思考與借鑒。
孔夫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墩撜Z·雍也》)這句話說的是對待事物與人生的三個層次:知之、好之、樂之。我們可以借用來談粵。菏紫仁恰爸,即了解粵劇。其次是“好之”,即愛好粵劇。這兩個層次,對粵劇界人士和粵劇發(fā)燒友來說,都不難做到。最后是“樂之”,即以它為樂,醉心其中。達到這個層面——以粵劇為樂,進入快樂的境界,達到審美的彼岸,可就不容易了。建立在理性認知與感性愛好基礎上的快樂,是高品位的樂。以粵劇為樂,能讓關學接受升華到一個新境界。
粵劇是我國南方的大劇種,歷史悠久,受眾面廣,劇目豐富,大師輩出,流派眾多。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白駒榮、新馬師曾、羅家寶、羅品超、文覺非等,都是開風氣之先的大家。編劇方面,唐滌生、秦中英作品凡數百種,《帝女花》《昭君公主》等經典永流傳。粵劇不同于話劇、歌劇或好萊塢大片,它是一種寫意的地方戲曲藝術;粵劇也不同于京劇,京劇是國劇,藝術博大精深,其優(yōu)美典雅與儀式感超越粵劇。但粵劇也有自身的美學風格與特征,它底子厚,音樂表現力強,除梆黃外,尚有昆弋牌子、南音小曲等;泟】梢哉f是地方戲曲中吸納性最強的,凡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街坊傳聞、外來劇目,甚至美國電影,皆可信手拿來,為我所用。因此,粵劇接地氣,它的通俗性超越京劇。
了解粵劇、愛好粵劇的要義,就在于掌握粵劇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與審美特征!痘泟徝琅c批評》一書,從近期粵劇劇目創(chuàng)作的各個層面,如時代脈息、人物創(chuàng)造、故事演繹、唱腔運用、語言表述、情感抒發(fā)等給予審美觀照與評論,指出眼下不少粵劇劇目“在戲劇情境的營造、故事情節(jié)的鋪排、人物的舞臺演繹等方面都較以往注重戲劇性和觀賞性”“演出不乏劇場藝術光彩”,并以歐凱明在粵劇《家·瑞玨之死》中一段“反線中板”為例,“甫一開口,那沉郁流暢、情溢意潤的腔調,一下子就把觀賞者的心扣住了。流囀悅耳、別致新穎的運腔令觀眾如癡如醉”。該書對當前粵劇舞臺上不少劇目、唱腔、唱段與表演多有集中的、個性化的品評。
近年來,粵劇新劇目層出不窮,傳統劇目常演常新,粵劇文化活動頗為活躍。在整個粵劇生成發(fā)展的藝術鏈中,評論卻顯得較為滯后。無論是對新劇目的月旦品評,對表演技藝的切磋探驪,對演出的點贊吐槽,發(fā)聲者少,評論已成為粵劇藝術事業(yè)中薄弱的一環(huán)。這本《粵劇審美與批評》正好針對這方面的缺罅,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搔到癢處。
《粵劇審美與批評》一書的價值,我認為是提出了當前粵劇中一些存在的問題。這從該書諸篇文章的題目,便不難領略到作者的看法:《創(chuàng)作優(yōu)秀劇目粵劇尚須努力——第十一屆廣東省藝術節(jié)新編粵劇指疵》《粵劇要超越平庸先行戲劇觀更新》《缺乏充分的現代性是粵劇硬傷》《藝術形象塑造仍是粵劇短板》《警惕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題材先行”思維》……光從這些文章的題目,就可以看出作者苦心孤詣的一面,體會到作者負責任的嚴肅的批評意識。當今的粵劇評論,“吹水者”多,“賣大包”者眾,認真切磋藝術、嚴肅指出不足者少。
舉例來說,李才雄君在一篇題為《劇目主題“鮮明集中”的藝術悖謬》的文章中,一反我們平時的思維定式——以為主題“鮮明集中”是很好的,它往往成為評價作品的價值坐標。該書作者認為:“恰恰是這種主題立意不鮮明集中,顯得較為寬泛模糊,屬于審美性主題一類的作品,更具藝術的魅力和永恒價值!辈⒁浴都t樓夢》《哈姆雷特》和布萊希特的《伽利略傳》為例,提出“用審美的眼光進行劇目創(chuàng)作,盡量減少倫理的眼光、道德的眼光的介入”。該書認為,“人物的品格美并不等于文藝作品的藝術美,更不能決定人物形象的藝術價值高低”“人物品格的高尚卑下,并不是藝術美的衡量標準”。他以《紅樓夢》中的王熙鳳、魯迅筆下的阿Q和羅丹的雕塑《歐米哀爾》為例,指出這些人物的審美價值與其品格是兩回事。該書認為,“在粵劇的人物塑造方面,現在最突出的問題是過分專注其倫理價值的創(chuàng)造,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現在舞臺上的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形象,十之八九都是創(chuàng)作主體倫理意志所建造的產物,而依靠審美結構生成方式來塑造的人物形象少之又少”。這些見解,有所發(fā)覆,引發(fā)思考,給人啟迪。
李才雄君20世紀90年代初畢業(yè)于中山大學中文系,有過長期在文化部門工作的經歷,雖不能說他是一位粵劇的行家,但絕對是一位粵劇的發(fā)燒友與癡迷者。他能撰寫粵劇劇本,近年更關注粵劇評論,這本書稿就是他幾年來發(fā)表于《羊城晚報》《廣東藝術》《南國紅豆》等報紙雜志部分文章的結集,雖純屬一家之言,卻不循故常,時有新見確論。筆者感于李才雄君對粵劇藝術的守志篤誠,為之作序,祈請方家指謬匡正。
李才雄,廣東省羅定市人,中山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當過農民、工人、政府機關干部、文藝刊物編輯、文學創(chuàng)作輔導員、粵劇演出隊指導員,現為自由撰稿人。
序
粵劇審美資源的現代構建與創(chuàng)新
劇目主題“鮮明集中”的藝術悖謬
粵劇要超越平庸先行戲劇觀更新
粵派戲劇的瓶頸與希望
粵劇轉型與劇目生產模式創(chuàng)新
戲劇是藝術家個人的表達
重大敘事激情與個體真實再現缺陷
——粵劇《刑場上的婚禮》與《夢·紅船》觀感
《八和會館》:故事演繹的新嘗試
缺乏充分的現代性是粵劇的硬傷
戲劇編演的倫理視角局限
——粵劇《疍家女》觀后感
《倫文敘傳奇》:抹不去的觀念化色彩
劇目專注于倫理價值創(chuàng)造的得與失
——以粵劇《刑場上的婚禮》編演為例
戲劇也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藝術形象塑造仍是粵劇短板
期望跨越長期徘徊的藝術坡地
——小議廣州粵劇院部分新編劇目
談粵劇的“戒虛妄”問題
警惕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題材先行”思維
創(chuàng)作優(yōu)秀劇目 粵劇尚須努力
——第十一屆廣東省藝術節(jié)新編粵劇指疵
淡化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社會學評判標準
提高劇目質量與遵循文藝創(chuàng)作規(guī)律
——粵劇《南海一號》編演得失談
勵精圖強 再展粵韻新風華
大眾疏離粵劇的因與果
夢幻式的新招行不通
沒有好編劇粵劇要“執(zhí)笠
外聘編導是與非的爭議
創(chuàng)新機制以凝聚編劇人才
品曲賞舞心自醉
“堅少”曲目風采別樣新
戲劇為什么比不過流行曲
戲劇不應藐視對票房的追求
戲曲“走市場”漫談
戲曲界幾個流行說法之我見
唯有好戲活錢來
讓戲劇生產進入市場化軌道
“定制題材劇”大量涌現好嗎?
藝術美不等于人物形象品格美
超越流行觀念 回歸戲劇審美
具標桿意義的戲劇評論“大家精品
——《情解西廂》《漫談郭啟宏劇作與語言》批評視角
賞析
助力藝術本性的回歸
——《罪與文學》讀后感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