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1-2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3-4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5-8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
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fā)微,頗多學術創(chuàng)辟,系統(tǒng)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本冊上起孔子,下至秦代,對儒道墨名四家思想,其內(nèi)容之異同出入,其年代之先后遞變,均有精確分析和詳密考訂;對于古今聚訟之問題,如《易傳》與《小戴禮記》諸篇之融會儒道,《大學》《中庸》兩篇中所未經(jīng)闡發(fā)之新義,也有獨到見解和圓通論定。幾篇論析名墨內(nèi)涵及其傳承衍變關系的文章也值得注意,如對《墨經(jīng)》和墨學晚期吸取儒道后思想之變化的分析,對惠施、公孫龍之間的內(nèi)部分歧及與西方邏輯學的異同等的論述,也深入淺出,獨辟蹊徑。
余早年即好治孔孟儒家言,最先成論語孟子《要略》兩書,因考孟子生平,遂成《先秦諸子系言》。惟讀書漸多,愈不敢于孔孟精義輕有發(fā)揮。晚年,始成《論語新解》及《孔子傳》,雖對孔子思想續(xù)有啟悟,然常自慚,于孔圣人深處,恐終未有登堂人室之望。于孟子僅略闡其性善義。惟于《易傳》《中庸》,認為當出脫周秦漢間,則信之甚篤。于《大學》,僅闡其格物義,偶有撰述,皆收本集中。于其他先秦諸子,深信《老子》書晚出,凡所論辨,集為《老莊通辨》一書。又有《莊子纂箋》,此為余治道家言之所得。余又深信名家源于墨,除《墨子》與《惠施》兩小書外,此編第三冊所收皆是。余又為擬《陰陽家言發(fā)微》,迄未下筆,僅于《劉向歆父子年譜》中,略述其意。此文當收八本書之第二編。又有《中國思想史》一書,于上所提,皆粗有涉及;穆糜谙惹刂T子方面者,僅止于此。又曾撰《荀子篇節(jié)考》,乃在蘇州中學任教時所成,曾刊載于吳江某生所編某雜志中,自謂昔人治荀書,獨未于此有注意,惜行篋中缺此篇,附識于此,志敝帚之自珍焉。
錢穆(1895-1990),字賓四,著名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2年始為鄉(xiāng)村小學教師,后歷中學而大學,先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等數(shù)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臺灣。
序
儒家之性善論與其盡性主義
《易傳》與《小戴禮記》中之宇宙論
《中庸》新義
《中庸》新義申釋
心與性情與好惡
《大學》格物新釋
儒禮雜議之一——非斗
釋俠
駁胡適之說儒
讀《周官》
《墨辯》探源
《墨辯》碎詁
推止篇
惠施歷物
惠學鉤沉
《公孫龍子》新解
公孫龍七說
辯者言
名墨訾應辨
中國古代散文——從西周至戰(zhàn)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