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人從中國帶去漢字,也帶去了文明與開化。
漢字被用于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fā)展出不同于中文漢字的特點。有些漢字按照古漢語發(fā)音,有些按照日語發(fā)音;有些字寫法與漢語相同,意義卻不同;日本人為了方便書寫、表義,甚至創(chuàng)造出新的漢字,稱為“國字”;為了翻譯西語,創(chuàng)造出新的漢語詞匯,后來又傳回中國,成為今天我們的常用詞。
在日本,漢字的形態(tài)豐富多樣,有廣為流傳的錯字,有無人看懂的“幽靈文字”,有特定階層使用的語相文字,也有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個人造字,還有廣告招牌上的藝術字……日本漢字學家通過大量的數據統(tǒng)計、資料搜集和田野調查,帶領我們走進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文字世界。
■國內首本以日本的漢字為主題的作品;填補知識空白、拓展認知邊界的力作。它試圖澄清人們長久以來的誤解:日本漢字的源頭雖然在中國,但其今日的形態(tài)已與中國漢字大大不同。
■從文字看民族:多元、包容、靈活——日本的漢字反映了日本人對漢字的取舍和創(chuàng)造,折射出日本人、尤其是當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日本漢字的發(fā)展歷程恰如其文明,本土與舶來互相碰撞,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早稻田大學漢字研究專家的集大成之作。以地名、人名、新生事物中的漢字等眾多生動有趣的案例,介紹不同類型的日本漢字,分析它們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展現日本文化的獨特魅力。
■“新書”是誕生于日本的獨特出版物。它的特點是:輕盈——小而緊湊,大多為十萬字,通俗易懂,節(jié)奏輕快;優(yōu)美——題材廣泛,可讀性強;深度——著者皆為名家,皆為一時之選。
“巖波新書”在日本被稱為“修養(yǎng)新書”,以培養(yǎng)現代人的現代性文化修養(yǎng)為己任,致力于知識的普及與更新。
“巖波新書精選”系列從巖波書店出版的3200種“新書”中嚴格挑選出十三部作品,選書、翻譯、做書,歷時五年,精心翻譯,精心編輯,并邀請了專家校譯。編者試圖從“巖波新書”的大花園里采擷幾朵,以饗讀者。
海報:
笹原宏之
1965年生于東京,1993年畢業(yè)于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后期課程,2005年獲得早稻田大學博士(文學)學位,專業(yè)為日語學和漢字學。現任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綜合學術院教授。著作有《漢字的現在》《漢字中的“日本心”》《日本人與漢字》《漢子與社會》等。
丁曼
外交學院副教授,日語教研室主任,早稻田大學文學博士,著有《日本能狂言在中國的譯介》,主編《日本謠曲選》,并在《現代日本經濟》《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文化遺產》等CSSCI刊物發(fā)表若干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