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和社論、評論員文章等一起構(gòu)成了報紙的言論表達體系,是治國理政、安邦定國的重要輿論工具。
學會時評寫作,看透風云變幻,引領(lǐng)社會思潮,自可見人未見。
本書作者為第二十八屆、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獲得者,單篇文章閱讀量超過1000萬次;
作品兩次選作中考語文試題,多次入選高中語文試卷,以及公務(wù)員考試試卷。
有作品受到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批示,促進了相關(guān)社會問題的解決。
結(jié)合創(chuàng)作案例,發(fā)掘時評寫作竅門;既有理論深度,更重實踐操作。
本書不求標新立異,只求對時評寫作者有真正有效的幫助。
序
周洪宇
年中出國考察前,收到李思輝送來的《時評寫作十三招》書稿,見縫插針讀完,為作者的精心著述、精辟論述點贊,為這本書的即將出版感到高興。近些年應邀陸續(xù)為一些年輕學者的著作寫過一些賞析文字,我理解,這是年輕一代對我的信任。
思輝曾在我任教的華中師范大學求學,后來進入湖北日報社工作。因為學術(shù)上的關(guān)系,近年來我們多有交往。他為人開朗、思想深刻、文筆潑辣且勤奮敬業(yè),屢獲中國新聞獎、央媒“年度十大杰出評論員”等有分量的榮譽,近些年又有作品被中央領(lǐng)導批示,推動了相關(guān)社會問題的解決,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我喜歡閱讀這個年輕人的作品,他筆下的文字既有思想,又有靈性,每每引人深思,令人回味。我注意到,他的一些時評作品還被選入很多地方的中考語文試卷、高考模擬試卷,被當作中學生參照學習的現(xiàn)代文范本。我們都知道,寫出合格的新聞評論不是一件輕松事,能夠把嚴肅的新聞評論,寫得深入淺出,視野宏闊、思想深刻,又文采斐然、具有審美價值,顯然得有很深的功夫。怎么練就這樣的功夫?《時評寫作十三招》試圖給出答案。
這本書是作者根據(jù)長期寫作實踐,梳理總結(jié)出的一套時評寫作方法,集中展現(xiàn)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智慧、思考的維度、謀篇的架構(gòu)、運筆的邏輯?梢钥闯觯緯膶懽,是一個在大量寫作實踐中,反復思考、尋找共性、提綱挈領(lǐng)的過程。全書注重實操性,看起來學術(shù)色彩稍弱,卻樸素真誠,都是實實在在的“干貨”,把所思、所學、所積累的經(jīng)驗原原本本地呈現(xiàn)給讀者,給媒體從業(yè)者、時評寫作愛好者以借鑒,幫助新聞院校學生掌握看事情、想問題、寫文章的方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讀一讀書中的案例和例文,特別是一些針砭時弊的文章,我們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的文章里,批評都是善意的、建設(shè)性的,卻又是非常深刻和犀利的,一些批評性的文章,不僅說了真話,而且贏得了被批評對象的信服和尊敬,殊為不易。
近些年,思輝還在一些高?妥v授新聞評論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批判精神,受到學生們歡迎。這又讓我想到陶行知先生當年的話:“第一流的教授具有兩種要素:一、有真知灼見;二、肯說真話,最駁假話,不說誑話。我們必須拿著這兩個尺度來衡量我們的先生。合于此者是吾師,立志求之,終身敬之。”就此而言,我們這些當老師的應該向他學習,自己說真話并且教會學生說真話。
《左傳》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言”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信奉的“三不朽”之一。思輝的一些文章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有的促進了社會積弊的解決,有的改變了個體和家庭的命運,這些在當時反響熱烈的作品,時過境遷之后是否還有傳播價值、社會意義?這是作者擔心的問題。但作為讀者,我們能夠通過這些文章回憶起不同時期發(fā)生的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看到作者對它的評議、社會對它的反應,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時評作家視角下的“時代編年史”?
更何況,作者為時評作品注入語言美學的努力正越來越顯現(xiàn)效果——不少經(jīng)過精雕細琢的文章,具備了“作品”價值,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重視,網(wǎng)絡(luò)上、現(xiàn)實中,作者已有不少擁躉者。最新的消息是,其時評作品《樂見故宮變成小清新》作為“好文風的典范”,被選作北京市海淀區(qū)2019年期末高三語文試卷試題;其作品《對語言文字保持敬畏》入選廣西梧州市2019年中考語文試題。
思輝對我說,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拿所悟的一招半式與讀者交流切磋。祝愿這種寫作技法的切磋、思想認識的切磋、價值追求的切磋,能給更多人以啟發(fā)和收獲。
。ㄖ芎橛钕凳龑萌珖舜蟪N瘯瘑T、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目?錄
第一招?“疑神疑鬼” 1
于時事評論寫作者而言,最基本的一種精神,就是質(zhì)疑的精神;最基本的一種能力,就是質(zhì)疑的能力。
媒體寫作者皆曰“寫評論難”,難在哪兒?根本之難,難在輸出觀點。破題之策,就是練就質(zhì)疑的本領(lǐng)。沒有質(zhì)疑就不可能提出問題,不能提出問題就不可能有新思想、新觀點,沒有新的思想和觀點,評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二招?動之以情 15
時評寫作的出發(fā)點是什么?公平、正義、良知、責任等,說到底是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一種基于愛的表達。
因為愛,所以對社會、對政府有更高的期許;因為愛,所以對一些不良現(xiàn)象,“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為愛,所以在銖錙必較中,時常袒露堅硬背后的溫軟。人有感情,文章也應當有感情。時評寫作者,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別人,這不是主張刻意煽情,把評論寫成抒情散文,而是回歸寫作的本質(zhì)。
第三招?“兩面三刀” 28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也會得出不同的觀點。時評寫作者到底該選取哪一種觀點呢?
可以運用“兩面三刀”之法。首先,把林林總總的觀點歸納成兩個方面,接著,判斷哪一個方面是主要的,并對主要方面進行由淺入深的刀刀掘進。就像海南果農(nóng)揮刀切椰子,第一刀切去椰子的表層,第二刀切出椰子的果肉,第三刀,用刀角剔開一個小口子,把吸管插入內(nèi)里,即可享受香醇的椰汁了。
第四招?一針見血 48
批判性是時評的基本特性,一針見血、切中要害是時評表達好惡、申明主張的重要手段。
但時評寫作不是貼大字報、不是純粹的個人情緒宣泄、不是跟人干架,而是一種以大眾為傳播對象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思想或觀點輸出的過程,需要保持基本的文化素養(yǎng)、文明品質(zhì)、文藝格調(diào)。時評的尖銳性本質(zhì)上不在聲色俱厲的措辭、興師問罪式的腔調(diào),而在思想認識的深刻、論述邏輯的嚴謹、論據(jù)選擇的有力。
第五招?“沒大沒小” 66
時評寫作者面對海量的新聞,往往不知從哪里下手,要么覺得選題太大,不好寫;要么認為選題太小,上不了臺面。其實只要有批判價值、有話可說,選題大小都不是問題。
“大”選題往往比較宏觀,似乎沒有抓手,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這就要化大為小,把宏觀的、抽象的事物掰碎了看,從中尋到微觀的、具體的角度去評說,從而實現(xiàn)言之有物、論之成理。反之,對于一些微觀的選題,則需要“小題大做”,從小事中看到大局大勢,講明普遍道理。
第六招?“土里土氣” 86
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新聞、采寫新聞是媒體記者的日常工作。時評寫作者也必須經(jīng)常深入生活,從中發(fā)掘選題和觀點。
越是和基層干部群眾走得親近,我越是深刻認識到:真正的智慧在民間,真正的好思想、好觀點、好文章蘊藏在廣闊的生活中。坐在辦公室閉門造車,造出的評論往往缺乏生活味道,甚至是失真的。經(jīng)常深入生活、深入基層,腳底板上多粘些泥土,才可能寫出“土里土氣”的,有價值、有溫度、有深度的評論。
第七招?亦莊亦諧 104
用諷刺手法寫時評,最顯著的妙處有二。其一,有效增強批判的力度,諷刺、幽默有時比聲色俱厲的痛斥更有力、更能說服人。
其二,極大增強文章的生動性,諷刺比一般的批判方式更熱鬧、更生動,能夠極大增強受眾的愉悅感,讓人愛看、愛讀、愛聽,提高文章的傳播效率。以諷刺手法寫作,文章往往表現(xiàn)得詼諧幽默,亦莊亦諧之間,每每讓人在會心一笑中接受寫作者的觀點。
第八招?以古鑒今 119
時評寫作的核心是輸出觀點,說服人、啟發(fā)人,為了更好地抵達寫作目的,給受眾更多獲得感,遇到合適的選題,不妨采取以古鑒今之法,以增強文章的歷史厚度、文化深度。
如何以古鑒今?首先,要理清“今日事”的脈絡(luò),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找到最值得立論和評說的觀點。其次,找到“古人事”與“今日事”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把準最佳對接口。再者,實現(xiàn)“古人事”與“今日事”的順暢對接,以期渾然天成,不露痕跡。
第九招?洋為中用 138
時評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與生活、社會有著緊密的、近距離的關(guān)聯(lián),對“當下”有較強的干預性。因此它在對時事發(fā)表看法、進行批判之后,往往還需要提出改進的建議,促進具體問題的解決,推動社會的進步。
時評可以具有“建設(shè)性”,而且其“建設(shè)性”越科學、越可操作,整篇文章就越有見地、越有價值。怎樣才能讓文章更有見地、更有價值?不妨參照國外的做法,特別是歐美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歷程、經(jīng)驗教訓,對照當下時事,找到“師夷之長”的辦法,為解決問題提供更廣闊的思路,洋為中用。
第十招?掐頭續(xù)尾 155
在時評寫作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除了預設(shè)的那一層認識,隨著寫作和思考的深入,還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出現(xiàn)。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自我束縛,要繼續(xù)掘進一層;如果發(fā)現(xiàn)這一層的下面,還有一層,不要止步,繼續(xù)深挖;如果再發(fā)現(xiàn)一層呢?還要挖掘,一挖到底。一篇文章在觀點的推進上,有兩層意思就算合格,有三層意思就是好文章了,如果有四層以上的意思,就可能是難得的佳作。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作品遠遠超過既定的篇幅。怎么辦?把道理比較淺顯的第一層、乃至第二層意思掐掉、刪去。
第十一招?“借蛋孵雞” 172
某一個時期、某一個階段有代表性的電影、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等,往往是藝術(shù)加工后的生活,是借助生活之“雞”下的藝術(shù)之“蛋”。
時評寫作與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不同,它需要切回到現(xiàn)實生活,從電影、電視劇、文化事件中找到現(xiàn)實的落點,進行評說。因此需要對藝術(shù)進行逆向還原,找到藝術(shù)與現(xiàn)實共通的“道理”。通俗地講,就是要借藝術(shù)之“蛋”孵時評之“雞”。
第十二招?雜而有專 193
民間有俗語:“路多了踩不死草!睆娬{(diào)的是要集中力量,成為專才。然而,在新聞學教育中,我們又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記者是雜家,什么都要學”“新聞人要做雜家”。
到底要專還是要雜呢?以我愚見,新聞記者也好,評論寫作者也好,首先還是要雜。博學多聞、見多識廣才能在千姿百態(tài)的社會生活中準確把握選題、做出好新聞。但是,“雜”只是初級階段,在“雜”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笔歉呔辰。要做到“雜而有!,關(guān)鍵在于對社會生活的某一個方面保持長期地、持續(xù)地關(guān)注,進行長期地、持續(xù)地研究。
第十三招?且評且吟 213
在時評寫作實踐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帶著文采去評說新近發(fā)生的新聞事實、新聞現(xiàn)象,更能引起讀者關(guān)注和參與,更能彰顯時評的價值。
因此我主張時評寫作應該盡量做到易讀、有文采。遣詞造句、布局謀篇應盡量注重文學藝術(shù)上的美感,把文章寫成精致的作品。這不是說要一味追求形式美,而是在承認內(nèi)容和思想為王的前提下,盡量把文字寫得更靈動一些,讓它自然流暢,讓人愿意品讀,乃至可供吟誦,宛如“天上的流云,江河中的流水”。
后記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