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作家
文\\劉慶邦
心重是什么呢?有人認為心重可能是心眼兒小,可能是愛鉆牛角尖,可能是遇到什么事情想不開、放不下造成的一種心重,甚至可能是一種比較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記得我在煤礦上班時,有一次,我妻子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車子撞了。從那以后,她只要回家晚,我總是擔心,情緒就容易起伏,很久緩不過來,直到她平安到家。
我覺得一個人的心重,關(guān)乎一個人的敏感,關(guān)乎一個人的善良,關(guān)乎一個人對責任的一種承擔。從這些意義上來說,我覺得這個人心重,不但不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反而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就是心重,有的人就是心輕。心重的人在一些具體的細節(jié)上都能夠表現(xiàn)出來,比如說心重的人關(guān)門都比較輕,就是心重的人手輕;在桌上放一個茶杯,他都會輕輕地,不讓它發(fā)出聲音來,由此可以判斷出這是一個心重的人。如果他關(guān)門“咣”的一聲,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是一個心輕的人,不是一個心重的人。就是說,心重的人動作都是輕的,心輕的人動作都是重的。
以此推之,我認為很可能每一個作家都是一個心重的人,而不是一個心輕的人。如果一個人他什么事都不往心里去,我覺得這樣的人很可能就成不了作家。一個心重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作家,也可以說心重是成為作家的必要素質(zhì)。
那么,一個人的寫作和生命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可以說,每個人的作品都是一個作者的生命之歌,生命之舞,生命之詩。也就是說,作品是精神的形式,是心靈的外化,或者說是靈魂的形式。有什么樣生命的質(zhì)量,有什么樣生命的力量,有什么樣生命的分量,他才能寫出相應(yīng)的有質(zhì)量、有力量、有分量的作品。有人可能會說,生命的質(zhì)量、力量、分量,是不是把生命量化的辦法?不是的。我們通常說的量化是一種數(shù)字化的、物質(zhì)化的東西,我所說的生命的質(zhì)量、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分量,指的是精神上的東西,指的是靈魂上的東西。
什么是生命的質(zhì)量呢?我認為,一個作家生命的質(zhì)量,指的是一個作家的人格。如果作家有很高的生命質(zhì)量,至少應(yīng)該包含五種因素或者五種標準:善良的天性、高貴的心靈、高尚的道德、悲憫的情懷和堅強的意志。
從本質(zhì)上來說,作家的寫作是勸善的,是用于改善人性和改善人心的,因為我們的寫作就是為了使人和社會變得更美好,從本質(zhì)上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人的心靈和靈魂。我希望通過我們的作品,使人性變得更善良,我覺得這是一個本質(zhì)的東西。文學作品既然有一個勸善的功能,就要求每個作家首先自己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善良而敏感,因為善良才能發(fā)現(xiàn)善良,并且會發(fā)現(xiàn)惡。
作為一個作家,還要保持心靈的高貴,始終把生命的寶貴看得高于一切,始終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始終把生命本身當成一個目的,這樣才能夠始終如一地保持自己心靈的高貴。因為我們的作品都是從我們的心里出來的,如果你的心靈高貴了,你寫的東西就不會低下,不會流俗。讓自己的心靈高貴,說起來簡單,但做到并不容易。在當代社會,很多人一不小心、一堅持不住就有可能把自己的生命當成一種手段來使。有些人拿生命去交換,出賣自己,有的出賣自己的肉體,有的出賣自己的靈魂等等。這就是把生命當手段,就是沒有做到始終把生命當成一個目的,一旦把自己的生命當成了手段,就失去了這種心靈的高貴。
生命要有質(zhì)量、人格要高,還要求我們要有高尚的道德。高尚的道德,要求是很多的,現(xiàn)在我們強調(diào)重德。其實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從道家到儒家,還有佛家等等,我覺得從本質(zhì)上講,都是崇尚道德的,或者說都是講究德育的。比如儒家講究“仁者愛人”,講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慕陶d。如果我們都能做到這些教誨,真正做到了“仁者愛人”,真正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失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從人性上講,每個人都有悲憫的情懷,這個悲憫的情懷對作家的要求更多。你始終要有同情心,要有惻隱之心,要提前看到生命的盡頭,有慈念甚至有悲念。大慈大悲也是一種悲憫,按照我的理解,我希望把它理解為人往往是先有悲,是大悲大慈。有時候,一個人經(jīng)歷了大悲后他才會產(chǎn)生大慈,才會產(chǎn)生慈念,使人變得慈祥起來。很多大詩人、大作家,他們都有著悲憫的情懷,或者都有著慈悲的情懷。因為他們往往是提前看到了生命的盡頭,有著強烈的生命的意識,知道生命的短暫,知道我們終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界,會回頭看,回頭看之后就會產(chǎn)生慈念,就會回想起過去很多事情,看得開了,會覺得好多事情都是不必計較的。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類都離不開困境。人到世界上是吃苦的,是受苦的,所以說到什么時候都有受苦的人,都有可憐的人,都有值得同情的人,都有值得關(guān)注的人。因此,作家一定要眼睛向下,始終保持悲憫的情懷來關(guān)注這些人。
最后我覺得要成為一個作家,意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通常比較重視體力和智力,對意志力往往不大重視,因為意志力是一個虛的東西,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我認為,無論做什么事情,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也好,科研也好,還是其他的工作也好,這三種力量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意志力的支持,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yè)。
意志力是什么呢?意志力就是我們精神的力量。說白了就是我們的心勁兒,再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我們戰(zhàn)勝自己的力量。我們通常說,船的勁在帆上,人的勁在心上。一個作家走多遠,能不能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體力和智力的比拼,而是意志力的比拼,就是看你的意志力堅強不堅強,F(xiàn)在特別喧囂,人人都得了數(shù)字焦慮癥。短信幾分鐘不會,電話幾分鐘不回,人就坐立不安。靜下來,是寫作的先決條件,只有靜,才能發(fā)現(xiàn)自我。因此,這是考驗我們意志力的時代。作家要不被嘈雜的世界所擾亂,要不被名利、是非、男女之事所干擾。只有排除這些干擾,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
有時候,我對我自己的才華也產(chǎn)生過懷疑,自己的才華怎么樣?能不能寫出好作品?能不能成為一流的作家?好多作家也對自己產(chǎn)生過懷疑。但我對自己的意志力從來沒有產(chǎn)生過懷疑。我相信我的意志力永遠是堅強的,或者說我的情感可以是脆弱的,看一個感動的東西,禁不住就熱淚盈眶,我看我寫的小說,看著看著眼睛就濕了;但是我對我的意志力始終充滿了自信,就是相信能夠自己戰(zhàn)勝自己。我特別強調(diào)意志力,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意志力的參與,不要忽視我們的意志力,這個意志力就是我們精神上的一種力量,或者說就是戰(zhàn)勝自己的力量。如果我們自己不被自己打倒,不被自己戰(zhàn)勝,別人是戰(zhàn)勝不了我們的。
生命的力量就是一個人思想的力量,只有做到了獨立思考生命才有力量。什么是生命的力量?我理解,一個人生命的力量,主要指的是一個人思想的力量。一個人勤學,善思,獨立思考又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生命有力量。我們通常說一個人,說他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就主要是說他不是人云亦云,對社會、對世界、對歷史有他自己獨特的看法,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生命有力量。
一個人生命的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是經(jīng)過后天的一些事情,有一些經(jīng)歷,有一些坎坷,有一些磨難,被人誤解過,被人輕視過,被人批判過,是經(jīng)過鍛煉再鍛煉、加碼再加碼,是通過積累才使這個人的生命逐漸變得有分量起來。一個作家只有生命有分量了,才有可能寫出有分量的東西。如果一個人從學校門到機關(guān)門,他沒有什么經(jīng)歷、閱歷,沒經(jīng)歷過什么事,他的生命的分量是輕的,就不可能寫出有分量的東西。
這個感悟,是我看了沈從文的一封簡短的信后悟到的。沈從文在這封信中說,司馬遷之所以寫出不朽的偉大的《史記》,在于司馬遷的憂患意識和司馬遷的生命分量。這不是靠積學所能成就的,它是經(jīng)過所受的教育的總量相加,然后才有生命分量,才能寫出這么有分量的東西。
“不是靠積學所能成就”,指一個人有學問可以當學者,但是不一定能成為作家。司馬遷之所以能寫出《史記》來,就是因為他的生命有分量。總而言之,一個作家要寫出好的作品,生命就要有分量。一個作家,要不斷積累自己的分量,才能寫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