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歷案:溫江經(jīng)驗》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區(qū)域推進學歷案的實踐,介紹了溫江選擇學歷案的緣由、推進經(jīng)驗、初步成效、問題與反思等;第二、三部分精選了小學、初中各學科2至3篇具有示范性、代表性、操作性的學歷案。每篇都配有“導讀”,揭示特色亮點或創(chuàng)新點,還配有“設計說明”,闡釋“為什么這樣設計”,生動呈現(xiàn)了學歷案從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過程。
向溫江教育人在“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歷案”的先鋒式探索致敬!
國家課程改革的“深水區(qū)”在課堂,課堂變革應該從教學方案的變革做起。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歷案,既串聯(lián)起溫江近20年區(qū)域推進課堂變革的歷史,又深度契合當前治療課堂“痼疾” 的痛點。以學歷案為載體,區(qū)域深化“學為中心”課堂變革,將學歷案理念從高中應用到義務教育階段,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了學歷案的實踐經(jīng)驗。同時“形成了具有引領性的學歷案區(qū)域推進模式”,堪稱“區(qū)域深化國家課程改革的溫江方案”。
開創(chuàng)“落實課標、學為中心”的教學新局面
(代序)
崔允漷
感動于溫江教育人的火辣干勁!感謝溫江教育人8年來的執(zhí)著參與!向溫江教育人在“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歷案”的先鋒式探索致敬!
我與溫江教育人的相識始于2012年的秋天。整個溫江區(qū)研培中心的專家在孟蜀華主任的帶領下,不遠千里,從西部的“天府之國”,橫跨大半個中國,來到華東師范大學教研員研修中心、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開展以“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為主題的研修——這在當時對于一個區(qū)級教研機構而言,確實是一個大動作。8天的研修中,我的印象無非就是: 溫江的教研員專家聽報告、寫博文、做作業(yè)都比較認真,互動也比較積極。本想事情會就此結束,可他們來自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的確有一種“來了就不想走”的品質: 第一個班后,接二連三,幾乎每年都有研修人員來我們中心交流學習,交流形式有大班也有小班,有專題培訓也有面對面點評作業(yè)……總之,在這8年時間里,我與他們中的一些專家見面的次數(shù)非常多,多到好多專家我一見面就能直呼其大名。我非常敬佩溫江區(qū)幾任教育局領導的遠見與魄力,以及區(qū)教研中心各位領導的決心與毅力!他們懷著極大的熱情在全區(qū)推進“落實課標、學為中心”的課堂變革,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培訓專家。特別是近幾年他們將關注點聚焦于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歷案,在區(qū)域推進課程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方面創(chuàng)造了重要經(jīng)驗,堪稱“區(qū)域深化國家課程改革的溫江方案”,非常值得總結與推廣。溫江的實踐有兩個方面特別值得關注,一是區(qū)域的整體推進,區(qū)研培中心以多種多樣的活動為載體,推動教師全員參與學歷案的學習、實踐與研究,形成了具有引領性的學歷案區(qū)域推進模式;二是將原本我們主要在高中實踐的學歷案應用于義務教育階段,并有所創(chuàng)新突破,為學歷案提供了新的實踐經(jīng)驗。鑒于此,本人愿意充當溫江學歷案推進實踐的推薦者。
同時,本人也想借此機會分享一些背景性的專業(yè)理解與思考,以表示對溫江教育人的敬意,并為同道提供一些參考!
一、 深化課程改革從方案做起: 從“教案”到“學歷案”
說起來,世界上最早有記載的教案已有200年歷史了。教案源于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的統(tǒng)覺論及教學形式階段理論,此后其弟子萊因基于形式訓練說將其演變成“五段教學法”,即預備、提示、聯(lián)合、總結和應用。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有理論指導的教學法,也是教學法(教育學)真正從思辨的哲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學科的標志,所以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19世紀中期起,甚至形成了“要學教育,必去德國”的風尚,包括美國、日本、蘇聯(lián)都派留學生去德國學習赫爾巴特教育學。于是,“五段教學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最科學的、最權威的教學法。1895年,美國成立了全國赫爾巴特教育研究會(1910年改名為美國教育研究學會),以至于“在19世紀90年代期間,對這個精心建立的專業(yè)共同體的興趣,像浪潮一樣,席卷了美國教育界的教師和學生”。Eby, F., & Arrowood, C.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34: 786.正如美國教育部在1894年至1895年的報告中指出的:“在今天,美國比德國更信奉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學!盋onnell, W.F.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d [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80: 61.到了20世紀初,人們認為“每一個好教師都應該為每一節(jié)課準備一份教案,五個形式階段都須非常明顯”。Kilpatrick, W.H., Deweys Influence on Education. In P.A. Schilpp (Ed), The philosophy of John Dewey [M]. La Salle, IL: Open Court, 1939: 465.這一教學法后來經(jīng)過日本傳入中國,并且在傳入中國之初,這種教學方法被視為“教案”的同義詞。與之相應,這種教案主要關注的是上課程序的設計,而對每個教學階段的教學內容則關注不多。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受到蘇聯(lián)凱洛夫教育學的影響,教案開始發(fā)生了變化。蘇聯(lián)沿襲赫爾巴特學派的“五段教學法”,形成凱洛夫教育學的“教學五環(huán)節(jié)”,即導入、復習舊知識、講授新知識、鞏固新知識與布置作業(yè);有時甚至還明確規(guī)定每個環(huán)節(jié)所花的時間范圍,如導入2—5分鐘,復習舊知識5—10分鐘,講授新知識10—25分鐘,鞏固新知識5—10分鐘,布置作業(yè)2—5分鐘,以此為新授課的基本模式。同時,還發(fā)展出復習課、討論課、練習課等多種課型。在這種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教案的核心內容就是處理教材,要回答的問題就是“我”(教師)用什么方法或策略把教科書中的內容說清楚。這樣的教案在我國差不多持續(xù)了半個世紀。
到了新世紀初,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一些教師開始擁有了課程視野,嘗試探索教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教案的變革就是教師實踐嘗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這一領域的實踐探索中,學案、導學案、教學案、作業(yè)單等教學方案變革嘗試先后出現(xiàn)。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學案與導學案。學案的格式有多種,但比較經(jīng)典的是由學習目標、知識構成、學習方法和技能訓練四個部分組成的,它最成功的地方是在技能訓練部分,即對作業(yè)的精心設計。眾所周知,作業(yè)質量是決定教學質量特別是學生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真的能精準設計作業(yè),實現(xiàn)作業(yè)校本化、班本化,讓作業(yè)更適應自己所教的學生,那一定會帶來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導學案一般包括學習目標、導學過程、資源鏈接與課后作業(yè),從某種程度上講,導學案與學案沒有本質差異,它們都重視課后作業(yè)的精選與適應性設計。除此之外,導學案還關注教師如何導學,告訴學生有哪些資源。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這些做法都是必要的。不過,筆者認為,學案、導學案之所以能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除了關注作業(yè)質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下做法所帶來的效應: 學案與導學案是課前發(fā)給學生的,是教師設計好文本幫助學生學習,以便于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方案互動。也就是說,加強了學生與方案的互動才是學案、導學案成功的關鍵。反觀教案,教案是教師自己用的,由于沒有一個教師將教案發(fā)給學生,因此學生看不到教師用心設計的東西,只能憑“工作記憶”記住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那點東西,效益太低。教師們自己也會經(jīng)常感覺到“為什么我那么認真教了,但學生沒學會”,其原因也就在于此。可是,估計推行學案、導學案的人當中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其實,從方案的專業(yè)化來看,無論是學案還是導學案,至少還存在下列五大問題: 一是雖號稱“學之案”,而非“教之案”,但卻沒有體現(xiàn)對學習主體“何以學會”的學習經(jīng)歷的完整設計,名不符實。二是只有作業(yè)的訓練,沒有突顯與目標匹配的評價任務的設計。沒有評價,就無法知道學生有沒有學會;沒有評價,就無法控制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三是學案與導學案普遍淡化或隱去對教的設計,重視對學習方法或策略的建議,但卻沒有完整地設計學的過程,更沒有體現(xiàn)“教—學—評”一致性的核心理念。四是學案和導學案仍然是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或材料,教師還是按照那份沒有發(fā)給學生的教案在教學,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師立場。五是訓練取向沒有體現(xiàn)課堂學習的進階,沒有體現(xiàn)形成性評價及其對教學過程的調節(jié);通常,學案或導學案或放在課前預習,或放在課后練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并且容易成為應試教育的附庸。
基于這樣的思考,同時吸收了學習科學的最新成果,筆者團隊重新概念化了教學方案的本質,建構了一種新的教學專業(yè)方案——學歷案(learning plan),并與中小學教師開展持續(xù)的實踐探索。
何為學歷案?它是指教師在班級教學情景下,圍繞某一具體學習單位的主題、課文或單元,從期望學生學會什么出發(fā),設計并展示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以便學生自主建構或社會建構經(jīng)驗、知識的專業(yè)方案。一份完整的學歷案就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故事或課程單元,它至少需要包括學習主題/課時、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資源與建議、課前預習、課中學習)、作業(yè)與檢測、學后反思6個要素,每一個要素都有詳細的編寫指南。它是替代教師教案的一種專業(yè)方案,它是一種微型課程計劃、一張學生學習認知地圖、一份累積性的學習檔案、一種質量監(jiān)測的文本。詳見: 崔允漷.學歷案——學生立場的教案變革[N].中國教育報,2016-6-9.盧明、崔允漷等.教案的革命: 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歷案[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尤小平.學歷案與深度學習[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崔允漷 教授
教育學博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國家教材委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課程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教育部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是有效教學、課程評價、校本課程開發(fā)以及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模式。
榮獲基礎教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上海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等多項教學科研榮譽,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等多項重大課題。
鄢亮,男,1972年10月生,四川成都人,F(xiàn)任成都市溫江區(qū)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主持四川省教育廳重點規(guī)劃課題“研修轉型促進區(qū)域學為中心課堂變革實踐研究”,為成都市溫江區(qū)學歷案區(qū)域推進改革試驗項目組組長。先后有多篇文章在全國、省、市會議交流或發(fā)表。
曾宏,男,1974年11月生,中學高級教師。先后主研作文教學、綜合實踐、美育等領域課題,在小學、初中、高中擔任學科教師、行政管理工作,F(xiàn)任成都市溫江區(qū)教育局副局長,負責區(qū)域學前教育、小學、初中、高中教育教學行政管理及相關規(guī)劃的編制工作。
王毓舜,中學高級教師,參研、主研的課題成果連續(xù)兩屆獲省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20多篇論文獲獲省、市一等獎或發(fā)表。參與編寫、出版的主要著作:
1、《構建課堂自主參與教學模式促進學生主體發(fā)展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2、《課堂教學設計新視角——成都市溫江區(qū)老師專業(yè)提升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3、《課堂教學智慧擷英——成都市溫江區(qū)教師專業(yè)提升論文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