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1938年美聯社特約記者霍爾多·漢森所拍攝的反映中國抗戰(zhàn)的歷史照片194幅,涉及北平、冀中抗日根據地、晉南、延安等地;并配以漢森的旅行日記、新聞稿件、已發(fā)表文章。
照片展示了華北抗戰(zhàn)游擊區(qū)的諸多景象和蓬勃朝氣,呈現出清晰的歷史細節(jié),展現大時代中一些小人物的命運,為史家研究中國抗日戰(zhàn)爭提供了第一手鮮活的視覺文獻。
漢森類似白描的寫作手法,也向讀者訴說了彼時中國的一個令人矚目的變化,一支與眾不同的抗戰(zhàn)隊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部隊。
漢森的照片和文字,為中國抗戰(zhàn)歷史打上了一個注腳,同時,這個注腳帶著一個旁觀者的好奇與真誠,以及一份詩人的情懷。
☆看這本書,像是在看漢森的戰(zhàn)地直播。受傷的馬匹不時發(fā)出凄慘的嘶鳴;冒煙的車輛里還有血肉模糊的士兵;壕溝里堆滿無辜百姓的尸體,他們雙手被縛,表情痛苦;成片被炸毀的建筑,一眼望不盡;空襲后炸彈留下的深坑,讓人后怕,那一次漢森自己都差點命喪空襲……空氣中是硝煙和尸體腐爛的味道,一開始漢森也嚇得不輕,拍照的手顫抖不止,眼前的畫面扭曲變形。著名的抗戰(zhàn)博物館——建川博物館有句題詞“因為熱愛和平,所以收藏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殘酷非經歷難以體會,我們出版這本書,就是為了盡可能呈現戰(zhàn)爭的原貌,讓大家明白戰(zhàn)爭的恐怖、和平的不易、現世的幸福。
☆在漢森的日記和照片里,你能看到戰(zhàn)爭的絕望;但是,你也能看到意想不到的樂觀和堅強。有一股紅色的力量在保護著絕望的人們,帶著大家一起捍衛(wèi)生而為人的尊嚴、捍衛(wèi)活著的權利、捍衛(wèi)世代居住的家園。所以,這是一部絕望和希望交織著的作品,但走到延安的時候,希望徹底戰(zhàn)勝了絕望。
☆戰(zhàn)爭是殘酷的,但也會催生出勇氣。書中有悲慘的場景,但也有羅曼·羅蘭說過的英雄主義。在廣闊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戰(zhàn)士襲擾敵軍、捕獲俘虜、收繳戰(zhàn)利品;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放下悲傷扛起家國責任;青年學子奔向延安學習軍事知識,想要成為抗日力量……就像漢森在日記里說的,“在延安最令人感奮的經歷莫過于發(fā)現人人都有一種使命感。隨便一瞥他們擬定的計劃,估摸半世紀以后才能完成。但是他們信心滿滿,就像已經訂好了一份晚餐,半小時后就能送到”。
☆漢森值得人尊敬的地方不在于勇闖戰(zhàn)場,而在于他秉持了一個記者公正客觀的報道態(tài)度,他留下來的照片和文字,是可以被當作歷史銘記的,這是現在的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新聞時最最欠缺的精神。我們感謝曾經還有過這樣的西方媒體人,他們用真實消除不同國家、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間的隔閡,而不是刻意制造矛盾和不安。有時候,對我們而言,真實、客觀就足夠了。
宋玉武,1958年生,現為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館員,曾編輯,出版英文圖書3部: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ncyclopedia of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Building Better Web Sites: A How-To-Do-It Manual for Librarians,并發(fā)表論文20余篇。
第一章 | 盧溝橋—南苑戰(zhàn)役(1937年7月) / 1
第二章 | 冀中之行(1938年3月) / 24
第三章 | 晉察冀邊區(qū)之行(1938年6—8月) / 70
第四章 | 西安—延安(1938年8—9月) / 200
附 | 漢森發(fā)往美聯社的新聞稿:
《中國民主的遠景:采訪毛澤東》,
1938年9月19日 / 245
| 漢森離開延安后 /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