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由湖州民國史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合作編輯的。“一部民國史,半部在湖州”,湖州人在中國近代史上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性政治參與。本書一共甄選了30余位近代湖州名人的珍貴手札,包括俞樾、張靜江、陳其美、劉承幹、沈尹默等,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收藏,按照人物生年先后編排。我們希望通過合作出版此書,讓讀者在品味近代湖州歷史名人各具特色的手跡墨寶的同時,也能增進對湖州人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獨特地位的了解。
近代湖州名人輩出,有國際或全國性影響的人物就舉不勝舉。這本《湖州近代人物珍貴手札》所收僅限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藏,但35位作者中有一流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術(shù)大師、科學家、教育家、金融家、書法家、鑒賞家、藏書家,也有杰出的外交官、著名大學的校長、成功的商人、愛國敬業(yè)的高官,如國學大師俞樾,科學家和教育家任鴻雋,辛亥革命“首功之臣”陳其美(英士)和毀家紓難的張靜江,近代法學奠基人沈家本,藏書家、嘉業(yè)堂主人劉承幹,抗日烈士、忠貞的外交官楊光泩,語言學家、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等,每個人物都代表了湖州乃至中國歷史的一個側(cè)面。
正因為如此,盡管所收大多只是他們的短札散簡,但片羽吉光,彌足珍貴,往往是中國近代史中重要篇章,時間跨度從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或可補史料之缺,或可使史實更加豐富多彩,更為具體生動。
如清末刑部右侍郎沈家本致佚名函詳細討論了強盜、搶奪案適用法律的原理和演變,堅持“網(wǎng)開一面”的寬嚴結(jié)合原則,聲明即將“參用西律”時“改而從輕”。此函還留下了“直隸一省每歲盜案約在四百起上下,正法之犯多至數(shù)百人”這樣的史實。
陳其美致陳惠生是一封一百多字的短信,卻透露了他剛到神戶時的窘迫。張靜江致孫中山的長函,響應(yīng)孫中山對時局的宣言,表明堅持革命,嚴懲“違法叛逆之人”的決心;對附呈的陳英士最近遺函,要求“閱后仍為擲還,俾作紀念”。一封致佚名的短函提供了國民黨黨史的一個細節(jié),寄特別區(qū)黨部秘書處照片兩張換發(fā)新黨證,以及當時張寓地址。沈聯(lián)芳致孫中山兩函可充實護法戰(zhàn)爭的軍事、政治和西南地區(qū)的實況。
張廷灝的四封信是國共兩黨的珍貴史料。張廷灝是中共早期黨員,1924年毛澤東到上海任國民黨上海執(zhí)行部組織部秘書,兼文書科秘書、代理文書科主任,至7月辭去組織部秘書,即推薦張廷灝繼任。第一封是民國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向組織部長胡展堂(漢民)“轉(zhuǎn)總部諸先生”報告淞滬第六區(qū)區(qū)黨部在復(fù)旦大學成立的情況,選出的五位常委名單,通過的三項決議。在張廷灝署名前的“秘書”兩字被批示人劃去,寫上“應(yīng)稱常務(wù)委員”。寫給“澤東同志”的一封信報告“宣言、黨綱、入黨表、特刊和信都收到”,要求再寄20張志愿書,并表示“下學期只要能維持我的生活,極愿專為合作運動效力也”。另一封是寫給“中國國民黨上海執(zhí)行部組織部”和“毛澤東同志”的,是對第一、二號通告的反應(yīng),報告第六區(qū)第二區(qū)分部“黨員現(xiàn)有四十五人,尚有十余人欲加入而未有(志)愿書填,故未算入”,要求再寄入黨表等50份。
戴傳賢(季陶)給吳稚暉的3封信中,兩封都是4頁、6頁的長信,是在他為國民黨執(zhí)行委員會起草完宣言、訓(xùn)詞、孫中山先生永久紀念會章程和中山先生著作講演記錄要目后南歸前夕的辭行信,反映了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內(nèi)部的復(fù)雜局勢與戴的心態(tài)。
時任建設(shè)委員會主席的張靜江致函蔣介石,要求對淮南煤礦與英、德合作設(shè)廠煉油項目進出口免稅的優(yōu)惠,而此項目成功后平時商用,戰(zhàn)時可供軍需,指出歐陸日本各國為謀石油自給不遺余力,中國不應(yīng)忽視。時任中央大學校長的張乃燕,因國民黨向南京特別市黨部辦理黨員登記時因故未填全而被判定為“登記不及格”。他是張靜江侄兒,就直接上書“介石世叔”,要蔣“詧核主持”。
國民政府主計長陳其采的辭職呈文楷法工整,后面有主席林森的親筆批示:“辭職毋庸議,再續(xù)假兩星期靜養(yǎng)。”
潘公展有三封信是寫給胡適的,一封是咨詢投考北大,或清華官費留美空額的辦法,二封是寄送譯稿請教翻譯出版事宜的。其中一封用的是潘自制的信箋,兩個對開紅框中是“毋忘五月九日國恥紀念”十個大字和“公展”署名小字。另兩張用的是上海市北公校的信箋,這是我高中的母校,見到后特別親切。但另幾封信中的潘公展就判若兩人,特別是那封以上海市教育局用箋寫給“介公委員長”的長信,對蔣介石密電查問《晨報》一篇“指責外交當局”的評論,用極其卑微委婉的語句向蔣介石解釋:“《晨報》立場在表面上為股份公司一普通之報紙,而實際上又盡人皆知,為與中央有相當關(guān)系之報紙,故立言似尤應(yīng)慎重,顧到各方,既欲盡其獻曝之忱,又須不違中央之意,而同時仍擬設(shè)法避免機關(guān)報之名稱,故苦心設(shè)計,始有此較為婉陳之評論……字里行間為中央話說,向社會譬解者,另用紅筆標明。凡此諸句均為苦心斟酌之處,使讀者無形中覺得華北談判并非不當,并非不可談判,以減輕中央所負之責任耳!彼攀牡┑骸翱傊,《晨報》決秉一貫主張,在鈞座指導(dǎo)之下發(fā)表議論,而同時力避機關(guān)報之形式,以增效率。”請求“尤盼鈞座對于內(nèi)外大事應(yīng)予立論之方針,時時密電先示,俾有遵循”。
楊光泩在擔任外交官前,曾出任英文上!洞箨憟蟆房偩帲粋月后就發(fā)現(xiàn)這個“黨國對外宣傳之唯一喉舌機關(guān)”經(jīng)濟支絀。估計是他向相關(guān)部門求助未得要領(lǐng),只能將要求補助國幣叁千元的報告直接打給“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蔣”,不知是否有下文。
實業(yè)部長吳鼎昌在民國二十六年七月十一日報告行政院長,“紗布交易所查辦案,八日奉面諭,立即通知徐恩曾兄分別電告駐滬查賬人員即行結(jié)束,遵辦矣”;看了吳鼎昌所附“公務(wù)員涉及嫌疑之點”七張密件,蔣介石顯然不滿,寫了一段批語:“所謂盛家者,只有盛五少姊與盛七少姊,而事實與盛男老七盛升頤無關(guān),可以斷言也。中正”
交通銀行行長錢新之給蔣介石的報告是以治病為由請示辭職,也提醒蔣注意,“滬上情況日非,金融樞紐,關(guān)系商民生計、抗建前途至大且巨,未可以撤退了事”。
中統(tǒng)局長徐恩曾給中央秘書長吳鐵城的密信足以演繹為一部電視。合愀壅緢蟾嬗幸晃弧瓣惣静┩尽庇幸饣貒,中統(tǒng)局寄去國幣二萬元接濟。但因香港站被敵方破獲,這位陳同志也被牽連傳訊,被迫出任敵香港區(qū)政所中央?yún)^(qū)長。日本華南海軍武官府又讓駐澳門的肥后武次大佐邀他來訪,試探“和平空氣”。徐恩曾請示,是利用陳到澳門機會勸他歸國,“脫離虎口”,還是讓他繼續(xù)留在香港,“與敵周旋,藉為工作上之掩護”。徐恩曾另四封信是報告許汝為(崇智)在香港因拒絕與日方合作,經(jīng)濟困難,要求予以接濟。在其中一封上吳鐵城批示:“先函杜月笙,問許汝為處有無經(jīng)常接濟,其數(shù)目多少,再擬報請總裁!
陳立夫回復(fù)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守和)的一封信也有故事,袁的原信是從香港寫給在美國的胡適,估計是胡適轉(zhuǎn)給了時任教育部長的陳立夫。當時北平圖書館有一批善本寄存在上海租界,為避免一旦日本軍進入租界可能造成的損失,胡適與美國方面商定,運往美國國會圖書館保存,但海關(guān)總稅務(wù)司英國人梅樂和不肯發(fā)給放行證,已與美方擬定辦法,請胡適在美國協(xié)助解決。并希望胡適為北平圖書館爭取美國援助團體的資助。陳立夫的復(fù)函稱:已呈孔副院長,奉復(fù)函“為避某方注目,可先分批運港、菲,再行轉(zhuǎn)美。經(jīng)已急電總稅務(wù)司,仍遵前電飭放”!澳撤健憋@然是指對這批善本虎視眈眈、隨時可能進入租界的日本侵略者。
朱家驊給胡適的四封信都是公事,請他掛名出席世界青年大會中國代表團的贊助人,出席聯(lián)合國教育文化大會(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前身)并代理總代表一職以及經(jīng)費撥發(fā)、對外口徑一致等事。另一封則是向胡適傾訴他辭任教育部長苦衷的私函。
奉化溪口是蔣介石故鄉(xiāng),1949年初蔣介石宣布下野后又回到溪口,當?shù)氐乃こ腆@動了著名水利學家、水利部政務(wù)次長沈百先,一份由他起草的《溪口鎮(zhèn)附近水利工程初步計劃節(jié)略》于當年2月20日呈報“總統(tǒng)蔣”,還附有設(shè)計草圖。除由浙江省政府與“中央”撥款外,還擬動用水利示范工程處、浙江水利局和淮河工程總局。不過由于時勢變動,這份計劃始終只是計劃。
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胡宗南用鋼筆在兩張紙上寫給“經(jīng)國弟弟”的信,一則感謝他“冒了危難,飛臨了西昌”,吹捧“以忠實、坦白、不保留的態(tài)度,督責諸同人,這對我們幕僚的啟示,非常偉大”;一則向他催促趕快運送許諾的一個師武器。
這批信札中寫給胡適的最多,有35封,這是因為胡適留存大陸的書籍文件大多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氨贝笕颉敝坏纳蚴窟h寫給胡適的四封信都是白話,但格式脫不了傳統(tǒng),偶爾還用了文言。另一位沈尹默留下的是兩頁一首白話新詩和一張從日本寄給胡適的明信片,是用鋼筆寫的白話。陸志韋給胡適的信是給《獨立評論》投了一篇《閑話數(shù)學教育》,用的是燕京大學的西式信箋,是用鋼筆寫的。右上方居然還用小字加著:“如有違礙忌諱處,不妨刪改,您可作主!
任鴻雋在日本留學時寫給胡適的信還是用文言,但以后寫給丁文江一封與寫給胡適的三封信都是白話,所附的幾首詩詞全是舊體,寫給孫洪芬談公事的一封依然用文言。任鴻雋給丁文江的信說明胡適與他在某一問題上與丁產(chǎn)生嚴重分歧:“你那樣的生氣,使我大吃一驚。我立刻寫了一信與適之,要他轉(zhuǎn)寄與你看看。適之今天把信退回,說不能轉(zhuǎn)寄,并且勸我不要打筆墨官司。我想筆墨可不必打,像你那樣嚴重的責備,設(shè)如我不說幾句話,弄個明白,既無以對朋友,亦無以對自己,F(xiàn)在我把寄適之的信給你看,也許可以消一消你的氣。匿怨而友,古人所恥。你若覺得我還有什么不對,請直捷爽快的寫信告訴我,則感激不盡。再則我們寫這些信,完全是私人關(guān)系,與公事無涉,特此聲明!北娝苤,他們之間保持著終身友誼,但在原則問題上互不相讓,又公私分明,顯示了真正的君子之交。
錢玄同給胡適的幾封信中,1920年12月19日的一封是專門討論學問的:“你對于《春秋》,現(xiàn)在究竟認牠是一部什么性質(zhì)的書?你在《哲學史》中說《春秋》不該當牠歷史看,應(yīng)該以《公》《穀》所說為近是,牠是孔子‘正名’主義的書;后來你做北大《國學季刊宣言》,對于清儒治《春秋》而回到《公羊》的路上,認為太‘陋’了,并且和治《易》回到‘方士’的路上為同等之譏評!闭J為他前后不一,又說明自己“主張你前一說而略有不同”,要求胡適直接答復(fù)。
俞平伯寫給胡適的6封信都是有關(guān)介紹學生到北大旁聽,送稿子,約會,考試安排,解釋不應(yīng)聘原因等教務(wù)與學術(shù)問題,其中1946年7月31日推薦廢名任教北大的信不僅內(nèi)容具體,理由充足,并以工楷繕寫,似正式公文,內(nèi)稱:馮(廢名本名馮文炳)于事變之年,以母喪返里,后避兵鄉(xiāng)間,教學為活,去年始遷回黃梅城內(nèi),于舊京前跡頗致懷想。竊惟廢名畸行獨往,斯世所罕,其學力如何,當為先生所深察。近聞其于憂患之中,完成其生平最得意之《阿賴耶識論》(僅有稿本,平尚未得讀,聞與其同鄉(xiāng)熊十力之《新唯識論》之旨相反也)。是文哲二系均可任課;蚪淌诓灰孜恢茫傢殞H,否則其生計將無法支持也。廢名因此被北大國文系聘為副教授。
35人中,大多不以書法著稱。即使是書法大家沈尹默的兩件,也是寫于早年,其中一件還是用鋼筆寫的明信片。這些信函中沒有刻意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但書法水平幾乎都在常人之上,不少堪稱精品。寫這些信函時,作者多數(shù)還是青年,部分屬中年,查他們的履歷,都沒有專門研習書法或從事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經(jīng)歷。這說明他們的書法水平,除出于天賦外,是嚴格的家庭傳承和良好的基礎(chǔ)教育的結(jié)果,這也顯示了湖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我雖出生于吳興縣南潯鎮(zhèn)(今屬湖州市南潯區(qū)),從小聽著長輩“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自夸,但十二歲就遷居上海,留下的印象只是貧窮的家庭和衰敗的市鎮(zhèn)。雖然我從小喜歡看書,記憶力也較強,但直到改革開放,有關(guān)南潯、湖州的歷史、文化看不到什么書,只是高中時在舊書攤買到過《適園叢書》《嘉業(yè)堂叢書》各一冊零本。只是在從事歷史地理和歷史研究后,故鄉(xiāng)的歷史風貌才越來越親切,往事和人物才越來越豐富而具體。《手札》有幸先睹,使我增長了新知識,加深了對故鄉(xiāng)歷史文化的了解。
由此我想到,旅居臺灣、港澳和海外的湖州鄉(xiāng)親和他們的后人,大多年紀比我還年輕,他們長期遠離故鄉(xiāng),有的還從未回來過,對故鄉(xiāng)的了解恐怕不會比我多吧。如果讓他們看到《手札》,今后再出版些類似的書,他們一定會樂意閱讀欣賞,一定會感到祖輩前賢音容宛在,家山故園相去不遠。
湖州市民國史研究院成立未久,但通過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等機構(gòu)聯(lián)系合作,并得到鄉(xiāng)前輩、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教授等人指導(dǎo),已舉辦“湖州民國人物與抗日戰(zhàn)爭交流座談會”和“海峽兩岸湖州民國人物與思想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出版期刊《湖州民國史研究》,并將出版《湖州簡史(1911—1949)》。此次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合作出版《手札》,更使我深信,據(jù)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湖州市民國史研究院能大有作為。
復(fù)旦大學資深教授、圖書館原館長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湖州市民國史研究院名譽院長
葛劍雄 2018年9月
序 1
俞樾 1
俞樾致花農(nóng)(徐琪)函 2
俞樾致花農(nóng)(徐琪)函并再啟 4
俞樾致季玉(潘曾瑋)函 12
俞樾致清卿(吳大澂)函 13
俞樾致清卿(吳大澂)函 14
沈家本 15
沈家本致佚名函 16
錢恂 22
錢恂致李盛鐸函 23
劉錦藻 24
劉錦藻致李盛鐸函 25
胡惟德 26
胡惟德致梁敦彥函 27
沈金鑒 29
沈金鑒致小舫(杜文瀾)函 30
沈聯(lián)芳 34
沈聯(lián)芳致孫中山函 35
沈聯(lián)芳致孫中山函 37
張靜江 40
張靜江致蔣介石函 41
張靜江致吳稚暉函 48
張靜江致孫中山函 49
張靜江致吳稚暉函 54
張靜江致佚名函 55
陳其美 56
陳其美致陳惠生函 57
章宗祥 59
章宗祥致吳稚暉函 60
章宗祥致吳敬恒(吳稚暉)函 67
沈士遠 69
沈士遠致適之(胡適)函 70
沈士遠致適之(胡適)函 72
沈士遠致適之(胡適)函 75
沈士遠致適之(胡適)函 76
陳其采 79
陳其采致林森函 80
徐森玉 84
徐森玉致夫子大人(李盛鐸)函 85
徐森玉致少微(李滂)函 87
徐森玉致少微(李滂)函 88
劉承幹 90
劉承幹致玉初老伯(勞乃宣)函 91
劉承幹致筱珊老伯(繆荃孫)函 96
劉承幹致佚名函 99
劉承幹致筱珊老伯(繆荃孫)函 101
劉承幹致筱珊老伯(繆荃孫)函 106
沈尹默 109
沈尹默小文一則 110
沈尹默致胡適明信片 111
吳鼎昌 113
吳鼎昌致蔣介石函 114
吳鼎昌致蔣介石函 118
吳鼎昌致吳鐵城函 119
吳鼎昌致吳鐵城函 121
吳鼎昌致吳鐵城函 123
錢新之 124
錢新之致蔣介石函 125
任鴻雋 127
任鴻雋致在君(丁文江)函 128
任鴻雋致孫洪芬函 129
任鴻雋致適之(胡適)函 131
任鴻雋致佚名函 132
任鴻雋致適之(胡適)函 134
任鴻雋致適之(胡適)函 137
任鴻雋致適之(胡適)函 140
錢玄同 141
錢玄同致叔永(任鴻雋)函 142
錢玄同致適之(胡適)函 143
錢玄同致適之(胡適)函 144
錢玄同致適之(胡適)函 147
錢玄同致適之(胡適)函 148
錢玄同致適之(胡適)函 149
沈兼士 151
沈兼士致適之(胡適)函 152
沈兼士致適之(胡適)函 153
沈兼士致適之(胡適)函 155
沈兼士致適之(胡適)函 156
沈兼士致適之(胡適)函 157
(節(ji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