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蘭貝的年輕人》這部由六個短篇小說和一個中篇小說組成的故事集,帶領讀者在當代愛爾蘭經濟繁榮后又陷入衰退的時期,走進一座虛構的鄉(xiāng)間小鎮(zhèn)格蘭貝。
在這里,年輕人主宰了小鎮(zhèn)的生活。年輕的車手在鄉(xiāng)間小路駕車追逐;戀人們在午夜的林間游蕩;酒吧午夜關門后,少男少女猶在冷風中躑躅不去。有人為愛作*后一搏,有人撒下情網也有人陷落,有人傷害也有人報復,有人獨舔傷口,有人黯自神傷。
巴雷特筆下沒有牧歌般的青春劇情,他的故事里有情欲、暴力、死亡,但他同樣不回避平凡、軟弱、純真、善良。你會看到年輕人的血氣方剛和恣意妄為,隨后是成長的裂隙與傷害,再到青春的挫敗與死亡,*后是悵然回首。
★作家憑借《格蘭貝的年輕人》先后斬獲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愛爾蘭文學魯尼獎和英國《衛(wèi)報》首作獎。
★小說描寫了愛爾蘭小鎮(zhèn)青年的生活和故事,其中的殘酷青春,在現(xiàn)代年輕人心中激起漣漪。
★《格蘭貝的年輕人》具有成為經典的所有標志,他的故事是對心臟的一下重擊。
譯后記
青春常常是關于某個地點的記憶它可以是一座城,一個街區(qū),一間臺球廳,或是一扇每晚亮起的窗?屏?巴雷特帶我們走進了愛爾蘭西海岸的小鎮(zhèn)格蘭貝。小鎮(zhèn)毗鄰國道旁的某個工業(yè)區(qū),擁有一座五間放映廳的電影院和方圓一英里內大大小小的上百間酒吧。小鎮(zhèn)的年輕人每日混跡于酒吧和臺球廳之間,眼前晃動的總是那幾十張熟悉的面孔。每晚似乎都是昨晚的延續(xù)或明晚的預演,新的故事在日復一日的消磨中萌芽。有人為愛作最后一搏,有人撒下情網也有人陷落,有人傷害也有人報復,有人獨舔傷口,有人黯自神傷。巴雷特筆下沒有牧歌般的青春劇情,他的故事里有情欲、毒品、暴力、死亡,但他同樣不回避平凡、軟弱、純真、善良。日出日落,一切自然生長,一如我們每個人的年輕時代。
這七個故事常讓我想起《麥田里的守望者》。即使在最晦暗最絕望的段落,巴雷特的講述也透出一種溫情,仿佛凝視著這群小鎮(zhèn)年輕人的柔和目光。青春是一段充滿矛盾的歲月:身體日漸強壯,內心卻依然稚嫩;容易傷害他人,也容易自我傷害;擁有一種盲目的驕傲,卻在冷酷的世事面前不堪一擊!兑旭R而息》里有這樣一段描寫:
阿姆長久地注視著翻滾的浪花,目光追隨每一層海浪,看它們如何涌起,如何像城墻般拔高,再如何崩.塌。
這段關于海浪的描寫恰恰是二十四歲的阿姆的命運寫照。曾為拳擊手的阿姆不茍言笑,隨遇而安,行事全憑哥們義氣。他幫著小丁兜售大麻,貨源是小丁的兩個叔叔。在一次猥褻事件之后,叔叔對小丁的寬容表現(xiàn)出不滿;為了化解雙方的矛盾,阿姆自作主張地解決了問題。不料此舉反而被多疑狠辣的叔叔誤解,悍然對小丁和阿姆出了手。短短一個下午,兩個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一死一傷。重傷的阿姆想象著自己面對小丁的母親和七個姐妹的場景:
他看見自己站在她們的客廳里,兩手空空,鮮血一滴一滴落在地毯上;他努力說出的每一個字都如同一只死去的胡蜂從嘴邊滑落。
唯一支撐他活下去的信念是要盡力補償小丁的家人。這一點善念比他的莽撞和挫敗更讓我們動容,那是年輕人盡力掩飾卻無法抹煞的底色。夜幕降臨,阿姆來到馬場。馬豎起耳朵,似在傾聽。阿姆忽然意識到,它遙望的方向,正是自己的來處。那一瞬間,馬似乎聽懂了他的心聲,一切悲劇都化為宿命。這一幕是作者的善念。
在故事《月球》里,孔雀酒吧的保安瓦爾和酒吧老板的女兒瑪?shù)倌戎g發(fā)生了短暫的戀情。瓦爾二十九歲,瑪?shù)倌仁艢q。年輕的瑪?shù)倌认蛲h方和成熟,迫不及待地想褪下少女的外殼,而瓦爾也是她不堪記憶的一部分;對瓦爾來說,她仿佛身在月球。外表剛硬的瓦爾只得將這段戀情層層包裹,夜深人靜時才像蚌一樣露出柔軟的內心:
今夜的滿月碩大而明亮,月光透過窗玻璃落在廚房水池上。瓦爾坐在餐桌旁,不知過了多久。終于,他拿起手.機。
他最終發(fā)給瑪?shù)倌鹊亩绦藕荛L……瓦爾說自己凌晨四點穿著內褲坐在廚房,沒什么特別的,不過是孔雀那些屢見不鮮的破事,酒吧里一切如故,看樣子也不會有什么改變,無論他們兩人之間曾經發(fā)生過什么或是沒發(fā)生什么,他都盼望著下次她從月球歸來的時候能夠見到她。
短篇《假面》講述了一個俄羅斯套娃式的故事。主人公巴特在正值青春年少之時被一個混混無端地在臉上踹了一腳,之后的六次手術無法修復他的面容,更無法修復他的內心。他從此陷入消沉,一晃匆匆數(shù)年。他工作的加油站里來了兩個暑假打工的學生,一個大二,一個初三,少年人的莽撞和沖動他都看在眼里。他一方面想保護他們,擔心他們誤入歧途,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無力干涉他們的人生。各種錯誤在酒吧里的告別聚會上浮現(xiàn),巴特無奈地低下頭,長發(fā)如屏風一樣將他包裹,也將人類隔絕在人類的世界里。與此同時,巴特沒意識到的是,這些年來他的老媽也同樣站在他的身后,默默地注視著他。她恨他那壓垮一切、讓人生厭的脆弱,同時也盡母親所能關心、呵護著他。這一切多么像《麥田里的守望者》里霍爾頓?考爾菲德的心境。
巴雷特送給我們的,是巴特的沉默,是陪伴瓦爾的月光,是阿姆身邊的白馬,是塔格的執(zhí)拗,甚至還有東歐侍者的冷峻。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守護著這段年華。
把七個故事一口氣讀下來,你會看到年輕人的血氣方剛和恣意妄為,隨后是成長的裂隙與傷害,再到青春的挫敗與死亡,最后是悵然回首。年輕時代如同一匹白馬,在你眼前一閃而過。在終篇《請忘記我的存在》的結尾,伊萊把濕透的大衣留在酒館的高腳凳上,再也沒有回來。
科林·巴雷特(Colin Barrett),愛爾蘭小說家,1982年生,在愛爾蘭馬約郡長大。2009年獲都柏林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碩士學位,并獲得愛爾蘭企鵝出版社獎。2013年出版的第一本書、短篇小說集《格蘭貝的年輕人》(Young Skins)得到文壇廣泛好評,先后斬獲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愛爾蘭文學魯尼獎和英國《衛(wèi)報》首作獎。
科林·巴雷特的作品發(fā)表于《紐約客》《格蘭塔》《公共空間》《蜇人的飛蠅》等雜志。2018年,科林?巴雷特入選為期兩年的勞力士創(chuàng)藝推薦資助計劃,獲得愛爾蘭著名作家科爾姆?托賓指導,目前正在創(chuàng)作首部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