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交大的榜樣力量——西南交通大學“揚華人物”訪談錄
定 價:30 元
- 作者:高平平, 主編
- 出版時間:2019/4/1
- ISBN:9787564367763
- 出 版 社: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U269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本書是一本紀錄性文集,分為七個章節(jié),以訪談和紀實手法記錄了在學術前沿領域精深開拓的中青年學者,在科研與學習、愛好與特長、支教與留學、夢想與追求等方面有著異彩紛呈表現(xiàn)的優(yōu)秀研究生。通過對人物的過往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的細致描寫,充分展示出交大人在某一方面的特質(zhì)或者是優(yōu)秀表現(xiàn),讓讀者在極具可讀性的故事和優(yōu)美流暢的語句中領略新一代交大人的所為、所思。本書選取學生身邊優(yōu)秀老師和同學作為榜樣代表,用他們的故事感染、影響更多的交大人,傳承交大精神,凝聚力量,激勵大家堅定不移地攜手朝著“交通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學”總目標,扎扎實實建設軌道交通領域世界第一的西南交通大學,為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西南交通大學篇章而努力奮斗。
獲悉為此文集作序,翻看其中文章,看到在復興交大的進程中,有這么一批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學子們正在為之努力和奮斗,我甚感欣喜和欣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榜樣教育的巨大作用,正所謂“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那么,什么是榜樣?不光是譜寫在歷史里,成為書本上、影像中能被記住的模樣和印記,或許就是此時此刻你身邊最熟悉的親人、師長、同學和朋友。自古以來,我們便無法忽視榜樣作為一種優(yōu)秀精神品質(zhì)的形象化身,所產(chǎn)生的內(nèi)在感召力。
在我們的母!髂辖煌ù髮W,榜樣也一直未曾離開我們。從以羅忠忱教授為代表的交大“五老四少”教師群體,到以走出了張維、嚴愷、劉恢先、林同驊的1933屆土木班為代表的“院士班級”,再到以茅以升、竺可楨、黃萬里為代表的優(yōu)秀校友群體……這些知識的使者、學術的中堅、夢想的勇士,一直用行動與精神詮釋著什么是榜樣的力量。
除了老一輩“交大人”,還有一批正在為著新時代、新交大努力的“新交大人”,憑著對初心的堅守和對夢想的執(zhí)著,同樣也煥發(fā)著屬于他們自己與眾不同的光彩。翻開此文集,你可以看到在學術前沿領域精深開拓的中青年學者,亦可以看到將科研學習生活過得異彩紛呈的優(yōu)秀研究生們。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有機地匯合到一起,也就成了交大的故事,一個關于有著一百二十多年歷史的交大在復興道路上的新故事。這些故事雖是新的,但其中所體現(xiàn)的信念卻是一貫的,那就是十六字校訓: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究其所指,此文集的意義既在于此,又不止于此。榜樣的故事已經(jīng)發(fā)生,正在發(fā)生,也即將發(fā)生。我相信,這會成為“埃實揚華,自強不息”交大精神在研究生群體中的一種傳承。
1 唐院傳承:中青年學術領航人
當今研究生進入大好機遇期
師者風范學者情懷
真空管道磁懸浮列車背后的年輕實干家
學生為其點贊的科研帶頭人
行之不輟,必有回響
2 執(zhí)著追夢:請記得前行的初心
她在Science和Nature連發(fā)文章
我與“實習僧”的修行之路
從清華保安到交大學子
為你千千萬萬遍
長大后的你還有夢想嗎
3 留學異國:發(fā)現(xiàn)自我的多種可能
游泳·歸屬
浪漫法蘭西,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生活終究要完全
活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4 支教筆記:山那邊還有個小世界
用一年的時間去做一件對一生都有意義的事
那山,那人,那情
那些年我們一起支教的日子
那年那城,一期一生
5 多元研路:書本在左愛好在右
攀登在吉他弦上的青春
行走在交大的詩人
即將告別交大的“電影人”
設計·人間
從一個女博士的世界路過
6 熱血運動:尋找生命最輕盈的狀態(tài)
在雪山上趟出一條路
一個完美主義者的逆向生長
勇敢的心
親愛的籃球
行者有“毒”
7 交大精神:我輩銘記“竢實揚華”
《復興交大的榜樣力量:西南交通大學“揚華人物”訪談錄》:
這個隱蔽在大山里的鄉(xiāng)村,充滿了大自然給予的秀美風光,同時相對閉塞的交通也讓大院子中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鏡頭在慢慢靠近。大巴車顛簸在“危機四伏”的泥濘山路,缺損松動的土方讓乘客們隨時會有“命懸一線”的擔憂。但技術超群的司機師傅卻不以為然,帶領徐君翔等四位支教志愿者經(jīng)過兩個半小時的車技考驗,艱難地行駛了三十七千米的車程。在揭開大院子中學的神秘面紗前,徐君翔首先揭開了四張止痛膏藥貼在早已不堪搖擺的腰上。
從馬邊縣城翻過五座山,在山的這邊就是高卓營鄉(xiāng)大院子中學了。
有著些許民族風情的教學樓雖從外觀上來看基本屬于城市“拆遷隊”的目標之一,但在這座大山里,卻是毋庸置疑的“高樓大廈”。仔細看去,沒有瓷磚的水泥墻上因雨天而滲透的污水顯得有些落魄凄涼,稀稀落落佇立在操場的籃球架似乎成了學生們的主要娛樂設施。隨著“學生公寓”幾個破舊的字映入眼簾,徐君翔心中的嘀咕終于在看到這樣一幢較為完整的樓房時,停止了喧鬧。沒錯,這幢樓房就是支教志愿者們在接下來一年時間里的歸宿了。
徐君翔一行四個人帶著之前許下的“即使沒水沒電沒網(wǎng)也沒問題”這樣近乎“壯烈”的承諾走進了位于一樓的屬于他們四個人的寢室。然而,眼前的這一切依然驚呆了所有小伙伴:兩張高低床,一張床墊,沒有木板,沒有桌子,沒有椅子——在近乎徒有四壁的房間里,徐君翔的內(nèi)心也多少有些失望。
經(jīng)過重建式的大掃除后,徐君翔向一位彝族老師借了一張床墊,但無奈于沒有床板,他只能找來前幾屆初中畢業(yè)生留下的書或者撕下的答案東拼西湊地堆成兩摞“書墻”,放在床墊下面當作木板支架使用。潮濕的地面已經(jīng)將最下面的書本浸濕,加之床的構造極不穩(wěn)定,所以徐君翔睡覺時連翻身都會造成“書墻”移位,從此他大概只能像埃及的木乃伊那樣紋絲不動地躺過每一個夜晚。
在入睡前,徐君翔和他的同伴們必做的一項工作便是驅(qū)趕蜂擁而至的飛蛾,因玻璃窗與窗框架之間的縫隙過大,時常會看到大山里的飛蛾著了魔似地撲向燈光亮起的地方。徐君翔一行只能用一塊類似床單的布料將整個窗戶緊緊封住。然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種薄薄的床單就是他們唯一用于蓋身保暖的被子。
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確實配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支教”這個名號了,因此在到達大院子中學的第二天,徐君翔四人便再次下山進城,全力“掃蕩”了一些生活必需品,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面對接下來一年的支教生活。
純理科生的徐老師教了歷史
霧靄幽幽,山鳥啼鳴,在經(jīng)歷了每天必下的晨雨洗滌后,大院子中學的學生們迎來了幾位從山外面進來的支教老師。帶著內(nèi)心的新奇,徐君翔開始了他作為歷史課老師的授課歷程。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山那邊是什么呢?
媽媽給我說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
這是徐君翔給初三四個班上的第一堂啟蒙課——《在山的那邊》。因為交通閉塞,經(jīng)濟落后,大院子中學的學生中去過馬邊縣城的只有寥寥幾人。成都于他們而言,比英吉利、俄羅斯之于道光帝還遙不可及。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他們生活的圈子僅局限于環(huán)繞在大院子中學周圍的五座山上——其中包括了大部分留守兒童周末放假行走回家的三小時路程以及沿途的風景。為了打開學生們的視野,徐君翔給大家講述了山的那邊是什么,為什么要走出大山,怎樣才能走出大山等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大家對山那邊的渴望。
有了第一節(jié)啟蒙課的拋磚引玉,第二節(jié)課上徐君翔卻仍不著急講課,他首先在黑板上寫下了“不要,要,想要,一定要”八個字。這四個動詞代表了徐君翔想要向?qū)W生們傳達的求知態(tài)度,即從不要學習,到要學習,最后到想要學習、一定要學習。對于這些孩子們來說,這無疑是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但徐君翔沒有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