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fā)中,以前未見的各類動物快速輻射演化,產(chǎn)生了幾乎現(xiàn)在所有現(xiàn)生門類動物軀體構型,一時對達爾文的進化論產(chǎn)生了眾多質(zhì)疑。而作者及其團隊研究的是寒武紀之前(即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后的 “震旦紀(6.35-5.4億年)”,國際上稱“埃迪卡拉紀”)的早期生命。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震旦系地層中保存的化石——甕安生物群、藍田生物群、廟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的一系列發(fā)現(xiàn)和研究,使得人們充分認識到,“復雜生命”在“寒武紀大爆發(fā)”之前有一個更加久遠的演化歷史,這是對達爾文進化理論的詮釋和重要補充。
本書首先講述了作者和研究團隊成員親身經(jīng)歷的中國震旦紀四大化石庫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過程,滲透了科學探索精神及科學研究方法。并深刻懷念老一輩地質(zhì)學家的幫助和指導,以此書對他們的無私奉獻、關愛和支持致以誠摯的敬意!另一方面,作者提供了早期生命的各種精美化石圖片和復原圖,配以文字,講解著早期生命的形態(tài)及演化過程。
袁訓來,中科院南京地質(zh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現(xiàn)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地層委員會埃迪卡拉系分會選舉委員,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動物學會進化分會副主任,《Science Bulletin》(地球科學)副主編,《古生物學報》副主編,《生物進化》科普雜志主編,《Palaeoworld》、《地層學雜志》和《微體古生物學報》編委。曾任中國微體古生物學會理事長,中國化石藻類委員會主任等。政協(xié)南京市第11、12、13屆委員會常委。長期從事地球早期生命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已發(fā)表科研論文130余篇,專著2部。主要成果刊登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如“Science”論文4篇、“Nature”4篇、“PNAS”3篇、“Geology”6篇等。
前言
第1章 甕安生物群
1.1 陳孟莪先生把黑色磷塊巖送給張昀老師
1.2 第一次去甕安磷礦,礦長請我們吃飯
1.3 黑色石頭是早期生命研究者的最愛
1.4 磷塊巖中的發(fā)現(xiàn)遠遠超過7張昀老師的預想
1.5 走進甕安生物群研究的大門
1.6 化石保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巖石中
1.7 著名的動物胚胎化石
1.8 尋找下“蛋”的“雞”成為焦點和難點
1.9 也許,在甕安磷礦永遠找不到下“蛋”的“雞”
1.10 有一位學生想嘗試胚胎化石研究
1.11 他在胚胎化石中發(fā)現(xiàn)了細胞分化的證據(jù)
1.12 胚胎化石還需要深入研究
1.13 6億年前的甕安也許是這樣的
第2章 廟河生物群
2.1 金玉王干先生為我引見陳孟莪先生
2.2 走兩個小時的上山路才能到廟河生物群的發(fā)掘點
2.3 這些化石都是肉眼可見的宏體化石
2.4 可靠的動物化石少,主要是藻類
2.5 三峽很窮但很美
2.6 與肖書海一起采集廟河生物群化石
第3章 藍田生物群
3.1 再次得到陳孟莪先生的指點
3.2 標本和科學意義都挖掘得不夠
3.3 心中一直想著甕安生物群中下“蛋”的“雞”是啥樣的
3.4 帶著明確的科學目的,再次回到皖南藍田
3.5 科學是美的
3.6 生物群中有藻類也有動物,它們都是肉眼可見的宏體生物
3.7 它們也許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
3.8 多細胞生物也許起源于臺地上的深水區(qū)域
第4章 埃迪卡拉生物群
4.1 在老鄉(xiāng)家的石瓦片上發(fā)現(xiàn)了化石
4.2 青石板太硬,不是我們不努力,是真的敲不動
4.3 要成大事,必須有“天時、地利與人和”
4.4 “順藤摸瓜”也不是容易的事
4.5 一個月后,才挖到第一塊原層位保存的埃迪卡拉化石
結束語
圖目錄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