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選底本為上海圖書館所藏宋刻本,全書十五卷,是《嘉祐集》*存世的宋刻本,高十五點二厘米,寬十點五厘米,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鈐有尺月樓漢卿珍藏鏡汀澂印徐健菴乾學、丕烈蕘夫汪士鐘印閬源真賞松年隺儕讀過昌遂等印,曾經(jīng)清徐乾學、黃丕烈、汪士鐘、于昌遂等人遞藏,有黃丕烈、喬松年跋。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了更好體現(xiàn)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shù)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家印章、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致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采。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了適當調(diào)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于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jié)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讀者了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采用鎖線膠訂,利于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愿望。
蘇洵(一〇〇九一〇六六),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史載其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后屢試不中。宋仁宗嘉祐初年,攜二子軾、轍至京師,為歐陽修、韓琦諸公薦于朝,以軾、轍同擢高第,父子三人名動京師,學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書(曾鞏《蘇明允哀詞》),蘇氏文章乃聞名于世。洵除試秘書省校書郎,會太常修纂禮書,即以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方奏而歿,享年五十八歲。
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而蘇氏父子又獨居其半,蘇洵之功至偉,人稱老蘇。他的文章文風弘肆,議論斬截,注重實際而善于權變,頗具戰(zhàn)國縱橫家之風,歐陽修即謂其論議精于物理而善識變權,文章不為空言而期于有用,辭辯閎偉,博于古而宜于今,實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薦布衣蘇洵狀》),充分肯定蘇洵文章在當時的現(xiàn)實價值。所撰政論、經(jīng)論、史論諸篇尤具識見,曾鞏譽之云: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盡之約,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蘇明允哀詞》)在八大家中獨成一格而影響二子。蘇軾文章汪洋恣肆的一面,顯受父親影響。蘇洵存詩較少,論者或謂其短于詩,陳師道就記載世語云:蘇明允不能詩(《后山詩話》),然亦有稱贊其詩精深有味,語不徒發(fā),正類其文(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下)者,則各有所見爾。
蘇洵文集存世宋刻者有《嘉祐集》、《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東萊標注老泉先生文集》、《重廣眉山三蘇先生文集》(殘)、《三蘇先生文粹》、《標題三蘇文》諸種,除前兩種外皆為選集,故其詩文以《嘉祐集》收錄最多、流傳最廣!都蔚v集》歐陽修、曾鞏、張方平所作碑志、哀辭均署二十卷,然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老蘇嘉祐集》十五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馬端臨《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諸書均同,或二十卷本至南宋時即已亡佚,而流傳于時者為十五卷本。是集元代無刻本,明代則刻本眾多,卷數(shù)亦紛紜無定,有十五卷本(如嘉靖太原府《重刊嘉祐集》)、十六卷本(如萬歷《蘇老泉先生全集》)、二十卷本(如黃燦、黃煒賁堂刻本《重編嘉祐集》)、十三卷本(如凌蒙初朱墨套印本《蘇老泉文集》)、十四卷本(如巾箱本《蘇老泉嘉祐集》)等各種。至清代以二十卷本為通行,然各本差異亦大,具代表性者有康熙邵仁泓安樂居刻本、道光三蘇祠刊《三蘇全集》本等。要之,《嘉祐集》宋本罕覯,而明清刻本至多,各本編次收錄作品多寡不一,次序有異。關于此集諸本概況,可參考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相關章節(jié),茲不贅述。
本書十五卷,藏于上海圖書館,是《嘉祐集》唯一存世的宋刻本,高十五點二厘米,寬十點五厘米,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一般認為乃蜀刻小字本(傅增湘以為乃婺州小字本,見《藏園群書題記》卷十三《顧千里校嘉祐集跋》,似無據(jù))。鈐有尺月樓漢卿珍藏鏡汀澂印徐健菴乾學丕烈蕘夫汪士鐘印閬源真賞松年隺儕讀過昌遂等印,曾經(jīng)清徐乾學、黃丕烈、汪士鐘、于昌遂等人遞藏,有黃丕烈、喬松年跋,馮譽驥觀款。全書多有批抹,清初蔣杲(篁亭)曾據(jù)是書對校他本,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卷八指出宋刻中有墨筆所改所增者,皆篁亭筆,然全書增改文字也非皆蔣氏所為,蕘圃又云:卷十三《蘇氏族譜》子洵下,宋本為妄人增軾轍二字,篁亭未及細審,校云從宋本增,當誤為。非親見宋刻,何由知之?同時感慨:通體涂抹,尚為宋人讀本標舉眼目,遇宋諱皆以朱筆圈其字,亦足證版刻之前,故所避不廣,皮相者以為大疵,非真知宋本之妙者。則全書涂抹增改之筆,手出眾人,非一時一人所為,清初已然。
本書偶有殘缺,所缺為目錄第一、二葉,卷七第九葉,卷十五《送陸權叔提舉茶稅》以下七題詩作;所殘則以卷十五所收詩歌最嚴重,除《云興于山》《有驥在野》《朝日載升》《我客至止》四首外,其余諸詩多有缺字。所收老蘇詩文,亦難稱完備。即以之與《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比,詩歌即少二十余首。文章《史論》與他本比,則缺《史論下》(本書所署下,實他本之中),特別是未收蘇洵名作《辨奸論》,留給了后人不少猜疑。但是瑕不掩瑜,作為唯一存世的《嘉祐集》宋刻本,其價值不容輕視,后世諸多版本多有祖此本者。即如流傳較廣的《四部叢刊》本(無錫孫氏小綠天藏景宋巾箱本),?币贿^,即知顯從此本抄出,所缺完全一致。而《叢刊》本偶有抄寫致誤者,又稍遜此本。如卷一《審勢》所以裁節(jié)天下強弱之勢也,《叢刊》本錯裁為我,而威王又齊之賢王也,《叢刊》本錯又為久,趙魏衛(wèi)盡走請和,《叢刊》本錯請為諸,嚴用刑法而不赦有罪,《叢刊》本錯刑為將,變其小節(jié)而參之以惠,《叢刊》本錯參為矣等等,本書均不誤,其可寶處也可見矣。
本書《古逸叢書三編》《中華再造善本》《宋集珍本叢刊》等叢書曾收錄影印,然均屬大型古籍叢書,一般讀者購藏不便,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將之收入《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平裝影印,方便讀者,因綴數(shù)語,聊充前言。
侯體健
二〇一九年七月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于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目錄 五
卷一
幾策 一一
審勢 一一
審敵 一七
卷二
權書上 二五
心術 二五
法制 二七
強弱 二八
攻守 三〇
明間 三三
卷三
權書下 三五
孫武 三五
子貢 三七
六國 三八
項籍 四〇
高祖 四二
卷四
衡論上并引 四五
遠慮 四五
御將 四八
任相 五一
重遠 五四
廣士 五七
喬松年跋 六二
卷五
衡論下 六七
養(yǎng)才 六七
申法 七〇
議法 七三
兵制 七六
田制 七九
卷六
六經(jīng)論 八五
易論 八五
禮論 八七
樂論 八九
詩論 九一
書論 九三
春秋論 九六
卷七
太玄論 一〇一
太玄論上 一〇一
太玄論中 一〇四
太玄論下 一〇五
太玄總例并引 一〇八
四位 一〇八
九贊 一〇九
八十一首 一一〇
揲法 一一四
占法 一一五
推玄算 一一六
求表之贊 一一六
卷八
史論 一二一
史論上 一二一
史論下 一二三
諫論上 一二六
諫論下 一二八
嚳妃論 一三〇
管仲論 一三一
明論 一三三
三子知圣人污論 一三五
利者義之和論 一三七
卷九
上皇帝書 一三九
卷十
上韓樞密書 一五七
上富相公書 一六一
上文丞相書 一六四
上田樞密書 一六六
上余青州書 一六九
卷十一
上歐陽內(nèi)翰第一書 一七三
上歐陽內(nèi)翰第二書 一七七
與歐陽內(nèi)翰第三書 一七八
上歐陽內(nèi)翰第四書 一八〇
上歐陽內(nèi)翰第五書 一八一
上王長安書 一八三
上張侍郎第一書 一八四
上張侍郎第二書 一八五
上韓舍人書 一八六
卷十二
上韓丞相書 一九一
上韓昭文論山陵書 一九三
與梅圣俞書 一九六
答雷太簡書 一九七
與楊節(jié)推書 一九八
與吳殿院書 一九九
謝趙司諫書 二〇〇
卷十三
譜例 二〇三
蘇氏族譜 二〇四
族譜后錄上篇 二〇八
族譜后錄下篇 二一二
大宗譜法 二一六
蘇氏族譜亭記 二一八
卷十四
張益州畫像記 二二一
彭州圓覺禪院記 二二四
極樂院造六菩薩記 二二五
木假山記 二二六
老翁井銘 二二七
王荊州畫像贊 二二八
吳道子畫五星贊 二二九
仲兄字文甫說 二二九
名二子說 二三一
送石昌言使北引 二三一
丹稜楊君墓志銘 二三三
祭史彥輔文 二三三
祭任氏姊文 二三五
祭亡妻文 二三五
祭侄位文 二三六
祭史親家祖母文 二三七
議脩禮書狀 二三八
卷十五
雜詩 二四一
云興于山 二四一
有驥在野 二四一
有觸者犢 二四一
朝日載升 二四二
我客至止 二四二
顏書 二四二
歐陽永叔白兔 二四三
答二任 二四四
憶山送人 二四五
上田待制詩 二四八
途次長安上都漕傅諫議 二四八
答陳公美 二四九
又答陳公美三首 二五〇
送李才元學士知邛州 二五〇
黃丕烈跋 二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