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中國太古宙~古元古代地質研究的經(jīng)典地區(qū)之一,擁有眾多典型的前寒武紀地質遺跡、聞名的地層遺跡、壯觀的構造遺跡、多彩的水文地質遺跡和豐富的地質地貌遺跡,對于巖石學、地層學與古生物學、沉積學、構造學、地貌學以及地球歷史等地質科學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本書重點向讀者展示泰山漫長的地質演化歷史,復雜的地質構造以及多樣的地質遺跡資源。為讀者描繪一幅生動鮮活的泰山地址變遷史,展示泰山地質變遷的獨特魅力
作者張用衡,畢業(yè)于曲阜師范大學中文系。中共黨員。2011年退休于泰山風景名勝區(qū)管委會。已出版作品有《世界遺產(chǎn)(中國部分)·泰山》(知識出版社1994年),《國之魂魄—泰山》(泰山出版社2008年12月)等。作者田明中(1951—),男,1980年畢業(yè)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現(xiàn)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土資源部地質公園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多年來,致力于第四紀地質、地貌學、地質公園與旅游地學等領域的研究,發(fā)表學術論文70余篇,出版各類專著、教材15部,曾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教學二等獎等多項獎勵,主持或參加成功申報了7處世界地質公園、25處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礦山公園和省級地質公園,主持的相關科研項目已近50項,為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立岱宗之弘毅——序《中華泰山文庫》
導論
第一章 中華圣山——五岳獨尊之泰山
第一節(jié) 自然地理環(huán)境
一、地貌
二、氣候
三、水文
四、土壤
五、生物
第二節(jié) 文化地理環(huán)境
一、人類活動
二、歷史沿革
三、燦爛文化
第二章 安穩(wěn)之基——地質特征與演化
第一節(jié) 地層特征
一、太古宇
二、古生界
三、新生界
第二節(jié) 巖石特征
一、侵入巖的總體特征
二、主要侵入巖
三、泰山侵入巖的成因特征
第三節(jié) 變質作用
一、變質巖的總體特征
二、變質作用期次
第四節(jié) 區(qū)域地質構造特征及地質發(fā)展史
一、大地構造與構造層特征
二、主要地質構造特征
三、區(qū)域地質發(fā)展史
第五節(jié) 泰山之滄海桑田
一、地球歷史之演變
二、泰山形成的年代與階段
三、泰山的形成演化模式
第六節(jié) 礦產(chǎn)資源
一、沉積礦產(chǎn)
二、內生礦產(chǎn)
第三章 見微知著——地質研究和意義
第一節(jié) 地質研究歷史及成果
一、地質研究成果
二、地質保育歷史
三、地質保育成果
第二節(jié) 細數(shù)家珍——地質遺跡
一、地質遺跡的類型
二、地質遺跡的科學意義
三、地質遺跡資源綜合評價
第四章 巖巖泰山——典型地層與巖石
第一節(jié) 大地“年輪”——典型地層
一、太古宇泰山巖群剖面
二、張夏寒武紀地層剖面
……
第五章 天工神筆——地貌景觀
第六章 天人合一——地質文化
第七章 昂首天外——地質公園
第八章 警鐘長鳴——環(huán)境地質
參考文獻
后記
一生中能與泰山結緣,是我的幸福。
泰山在中國人民生活中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人們常說“重于泰山”“泰山北斗”“有眼不識泰山”……在中國人心目中,泰山幾乎是“偉大”“崇高”的同義語。秉持泰山文化,傳承泰山文化,簡而言之,主要就是學做人,以德樹人,以仁化人,歸于“天人合德”的崇高境界。
自1979年到現(xiàn)在,我先后登臨岱頂46次,涵蓋自己中年到老年的生命進程。在這漫長歲月里,縱情山水之間,求索天人之際,以泰山為師,仰之彌高,探之彌深。從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感悟到“生有涯,學泰山無涯”。
我學習泰山文化,經(jīng)歷了一個由美學考察到哲學探索的過程。美學考察是其開端。記得在20世紀80年代,為給泰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做準備,許多專家學者對泰山的文化與自然價值進行了考察評價。當時,北京大學有部分專家教授包括我在內參加了這一工作。按分工,我研究泰山的美學價值,撰寫了《泰山美學考察》一文,對泰山的壯美——陽剛之美的自然特征、精神內涵以及對審美主體的重要作用,有了較深的體悟。除了理論上的探索,我還創(chuàng)作了三十多首有關泰山的詩作,如《泰山頌》:
高而可登,雄而可親。
松石為骨,清泉為心。
呼吸宇宙,吐納風云。
海天之懷,華夏之魂。
這是我對泰山的基本感受和認識。這首詩先后刻在了泰山的朝陽洞與天外村。我認為泰山的最大魅力在于激發(fā)人的生命活力。我對泰山文化的學習,開端于美學,深化在哲學。兩者往往交融在一起。在攀登泰山時,既有審美的享受,又有哲學的啟迪(泰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結合,體現(xiàn)了一種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對泰山的審美離不開形象、直覺,哲學的探索則比較抽象。哲學關乎世界觀,在文化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對人的精神影響更為深沉而持久。有朋友問我:能否用一個詞來概括泰山對自己的最深刻的影響?我回答:這個詞應該是生命的“生”?梢哉f,泰山文化是以生命為中心的天人之學,其內涵非常豐富,可謂中國文化史的一個縮影。泰山文化包容儒釋道,但起主導作用的是儒家文化,與孔子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周易·系辭下》中講“天地之大德日生”,天地生育萬物,既不圖回報,也不居功,廣大無私,包容萬物,這是一種大德。天生人,人就應當秉承這種德行,對于人的生命來說,德是其靈魂。品德體現(xiàn)了如何做人。品德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道路乃至生命質量。人的價值和意義離開德便無從談起。蔡元培先生講:“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边@兩句話深刻地體現(xiàn)了“天人合德”的思想。學習泰山文化要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泰山文化中“生”的精神對我影響很大,近四十年,我好像上了一次人生大學,感到生生不已,日新又新,這種精神感召自己奮斗、攀登,為人民事業(yè)做奉獻。雖然我已經(jīng)97歲,但生活仍然過得充實愉快,是泰山給了我新的生命。
泰山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在這方面,歷史為我們留下了浩瀚的資料,亟待整理。挖掘、整理泰山文化,是推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迫切需要。
日前,泰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委員會的同志來舍下,告知他們正在編纂《中華泰山文庫》。叢書分為古籍、著述、外文及口述影像四大書系,擬定120卷本,洋洋五千萬言,計劃三到五年完成。我聽了非常振奮!這是關乎泰山文化的一件大事,惠及當今,功在后世,是一項了不起的文化工程。我對泰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委員會領導同志的文化眼光、文化自覺、文化膽識和文化擔當,表示由衷欽佩;對叢書的編纂,表示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