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平流層與對流層相互作用引論
本書描述了平流層與對流層相互作用的輻射、動力、化學過程,并將其與天氣、氣候聯(lián)系在一起。第1章介紹了對流層和平流層的氣候特征及平流層與對流層的一些特殊天氣、氣候現(xiàn)象。第2-6章對平流層與對流層的輻射、動力、化學過程的基本原理做了詳細介紹。第7章和第8章介紹了平流層與對流層的傳輸和交換過程。第9章介紹了平流層對對流層天氣、氣候的影響。
前言 平流層過程對調(diào)制地球系統(tǒng)的天氣與氣候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太陽輻射是對流層天氣系統(tǒng)能量的基本來源,而太陽輻射在通過平流層時被臭氧吸收,因此平流層調(diào)制了進入對流層并作用于對流層的太陽輻射。低層大氣中,對輻射敏感的溫室氣體,如水汽、二氧化碳、臭氧,通過平對流層的相互作用維持了大氣的輻射平衡。 平流層是包含天氣系統(tǒng)的下層大氣與富含帶電粒子的上層大氣相互作用的過渡區(qū)域。因此,該層大氣存在很多值得探究的基礎科學問題,涉及熱力結(jié)構(gòu)、能量、大氣成分、動力過程、化學過程以及數(shù)值模擬領域。盡管下平流層與上對流層的溫度特征存在差異,二者還是通過動力、輻射和化學過程緊密的耦合在一起。 平流層的大氣干燥、穩(wěn)定、富含臭氧,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上升。下平流層的臭氧吸收了有害的太陽紫外輻射,保護了地球上的生命。而對流層大氣濕潤、臭氧含量低,溫度隨高度增加而下降,對流活動旺盛。 平流層變化可以通過與對流層的復雜的輻射和動力相互作用影響氣候。入射和出射的輻射通量改變可以導致氣候變化。臭氧變化也可能導致平流層風場和溫度場的變化,從而通過動力過程影響平對流層的相互作用。 雖然平流層和對流層存在截然相反的特征,但是它們的變化均能影響氣候變率。在氣候變化和變率研究中,平流層臭氧減少和對流層臭氧增加是非常重要的。平流層臭氧通過平對流層交換過程可以輸送至上對流層。臭氧在下平流層吸收紫外輻射,使地氣系統(tǒng)保持輻射平衡。因此,研究平對流層相互作用對理解氣候變率是十分重要的。 在認識到上述過程對氣候系統(tǒng)的重要作用后,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 WCRP)在1992年設立了一個研究項目來研究平流層過程及其在氣候中的作用(Stratospheric Processes and their Role in Climate, SPARC)。SPARC的研究包括建立平流層的氣候參考狀態(tài),加深對溫度、臭氧和水汽變化趨勢的理解。該項目的基本目標是幫助平流層研究人員聚焦氣候熱點問題。本書中涵蓋了SPARC中的大部分主題,其作為SPARC相關研究人員的參考書目應該是有益的。 本書描述了平對流層耦合中的物理、輻射、動力以及化學過程。本書可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大氣科學、中層大氣、平流層物理學、大氣動力學課程中,并且對氣象學、高層大氣、大氣物理學、大氣化學以及環(huán)境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均有所幫助。當前的研究熱點,如南極臭氧洞、全球變暖對平流層冷卻的作用、平流層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在本書中也有所涉及。另外,平對流層交換、上對流層和下平流層的輸送過程和平流層對對流層天氣系統(tǒng)的作用在書中也進行了描述。本書對大氣科學的其他分支,如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甚至是對流層天氣系統(tǒng)的預測,也有參考價值。
科欽,印度 K.Mohanakumar K. Mohanakumar教授 現(xiàn)就職于科欽科技大學大氣科學系,曾在德國自由大學訪問,是印度地球物理學會會士、印度氣象學會終身會員,有25年以上大氣科學教學經(jīng)驗,發(fā)表文章近百篇。 譯者簡介: 郭棟博士 從事大氣環(huán)境與氣候變化、中層與行星大氣物理、青藏高原氣象學與氣候?qū)W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比較系統(tǒng)地研究了青藏高原臭氧谷的現(xiàn)象、機制與氣候效應,發(fā)表和錄用文章近60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是江蘇高!扒嗨{工程”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F(xiàn)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氣候?qū)W系主任和雷丁學院院長助理(掛職)。
第1章 低層大氣和中層大氣的結(jié)構(gòu)和成分 1
1.1 地球大氣的進化 1 1.1.1 生機勃勃的地球 2 1.2 地球大氣的成分 3 1.2.1 均質(zhì)層和非均質(zhì)層的形成 4 1.3 大氣壓強 5 1.3.1 大氣壓強和密度的垂直結(jié)構(gòu) 5 1.4 大氣的熱力結(jié)構(gòu) 6 1.4.1 對流層 6 1.4.2 平流層 7 1.4.3 中間層 8 1.4.4 熱層 9 1.4.4 外逸層 9 1.5 高層大氣的結(jié)構(gòu) 9 1.5.1 電離層 9 1.5.2 等離子層 10 1.5.3 磁層 10 1.6 對流層頂 11 1.6.1 熱帶對流層頂 13 1.6.2 對流層頂縮寫 13 1.6.3 動力對流層頂 14 1.6.4 臭氧對流層頂 14 1.6.5 對流層頂折疊 15 1.6.6 對流層頂對對流層天氣事件的重要性 16 1.7 低層大氣和中層大氣的氣候狀態(tài) 16 1.7.1 溫度 16 1.7.2 風 17 1.7.3 日循環(huán) 19 1.7.4 全年振蕩 19 1.7.5 半年振蕩 19 1.7.6 年際與季節(jié)內(nèi)振蕩 21 1.7.7 急流 21 1.7.8 準兩年振蕩 22 1.7.9 平均經(jīng)向風 22 1.7.10 緯向平均的質(zhì)量環(huán)流 24 1.7.11 極地渦旋 25 1.8 主要的平對流層相互作用事件 26 1.8.1 極地平流層云 26 1.8.2 爆發(fā)性增溫 27 1.8.3 北極濤動 29 1.8.4 北大西洋濤動 29 1.9 大氣潮汐 30 1.10 對流層和平流層中主要的溫室氣體 30 1.10.1 平流層臭氧 30 1.10.2 二氧化碳 32 1.10.3 水汽 32 1.10.4 平流層水汽 33 1.11 上對流層和下平流層 34 1.12 氣溶膠 36 1.12.1 水溶性氣溶膠 37 1.12.2 氣溶膠的滯留時間 37 1.12.3 對流層氣溶膠 37 1.12.4 平流層氣溶膠 37 問題 38 文獻 39 第2章 低層大氣和中層大氣中的輻射過程 42 2.1 引言 42 2.2 輻射的基本原理 42 2.2.1 電磁能 43 2.2.2 輻射能 43 2.2.3 光度測定和輻射測定 45 2.2.4 黑體輻射 45 2.2.5 大氣散射 48 2.2.6 吸收和發(fā)射 49 2.2.7 反射和透射 50 2.2.8 亮溫 51 2.2.9 太陽常數(shù) 51 2.2.10 反照率 51 2.2.11 溫室效應 52 2.3 輻射傳輸 53 2.3.1 比爾定律 54 2.3.2 史瓦西定律 55 2.3.3 太陽輻射吸收和大氣加熱 55 2.3.4 輻射盈余與大氣加熱率 57 2.3.5 紅外輻射加熱與冷卻 58 2.3.6 輻射吸收導致的加熱 59 2.3.7 輻射加熱的垂直廓線 59 2.4 太陽輻射和地球大氣 60 2.4.1 太陽輻射的吸收 60 2.4.2 大氣窗 63 2.4.3 平流層和對流層中太陽輻射的衰減 64 2.5 大氣和其輻射過程 65 2.5.1 對流層中的輻射過程 66 2.5.2 平流層中的輻射過程 66 2.6 平流層冷卻 67 2.6.1 平流層冷卻的原因 67 2.6.2 平流層冷卻率 69 2.6.3 其他影響 69 2.7 太陽活動對平流層和對流層大氣的作用 70 問題 73 文獻 74 第3章 對流層和平流層的動力過程 77 3.1 引言 77 3.2 大氣動力過程的基本量 77 3.2.1 狀態(tài)方程 78 3.2.2 流體靜力學方程 78 3.2.3 位勢高度 79 3.2.4 壓高方程 80 3.3 守恒定律 80 3.3.1 運動方程(動量守恒) 80 3.3.2 連續(xù)方程(質(zhì)量守恒) 82 3.3.3 能量守恒 84 3.4 干潔大氣的熱力過程 86 3.4.1 位勢溫度 86 3.4.2 大氣穩(wěn)定度 87 3.4.3 浮力頻率 87 3.4.4 熱力學能量方程 88 3.5 原始方程組 89 3.5.1 原始方程組的形式 89 3.5.2 水平運動方程的近似 90 3.6 風的平衡 90 3.6.1 地轉(zhuǎn)風 91 3.6.2 地轉(zhuǎn)偏差 91 3.6.3 梯度風 92 3.6.4 地轉(zhuǎn)風和梯度風的聯(lián)系 93 3.6.5 熱成風 93 3.6.6 熱成風的應用 94 3.6.7 正壓和斜壓大氣 94 3.7 環(huán)量、渦度和散度 95 3.7.1 環(huán)量 95 3.7.2 渦度 95 3.7.3 相對渦度 96 3.7.4 自然坐標下的渦度 96 3.7.5 行星渦度 96 3.7.6 絕對渦度 97 3.7.7 散度 97 3.8 保守量 97 3.8.1 位勢渦度 98 3.8.2 厄特爾位勢渦度 98 3.9 渦度方程 99 3.9.1 氣壓坐標系下的渦度方程 99 3.9.2 簡化的渦度方程 100 3.9.3 準地轉(zhuǎn)渦度方程 100 3.9.4 準地轉(zhuǎn)位勢渦度方程 101 3.10 中層大氣中的平均經(jīng)圈環(huán)流 101 3.10.1 緯向平均環(huán)流 102 3.11 平均能量的年循環(huán) 106 問題 107 文獻 108 第4章 對流層和平流層的波動 110 4.1 引言 110 4.2 波動的定義 110 4.3 波動的基本屬性 111 4.4 波動的分類 113 4.5 大氣中的波動 113 4.5.1 聲波 114 4.5.2 蘭姆波 115 4.5.3 淺水重力波 115 4.5.4 羅斯貝波 121 4.6 大氣重力波 125 4.6.1 純重力內(nèi)波 126 4.6.2 慣性重力波 130 4.6.3 波破碎 133 4.7 行星波強迫 135 4.8 赤道波動 136 4.8.1 開爾文波 137 4.8.2 混合羅斯貝重力波 140 4.9 大氣波動的垂直傳播 143 4.9.1 開爾文波的垂直傳播 144 4.9.2 羅斯貝重力波的垂直傳播 144 4.10 波動垂直傳播的能量學 145 4.10.1 EP方法 145 4.10.2 查卓理論 148 4.10.3 林森理論 150 4.11 準兩年振蕩的機制 150 4.11.1 與太陽活動的聯(lián)系 151 4.11.2 行星波強迫 151 4.11.3 行星波理論的局限性 152 4.12 平流層爆發(fā)性增溫 152 4.12.1 增溫事件的演變 153 4.12.2 平流層增溫理論 153 問題 154 文獻 154 第5章 對流層和平流層的化學過程 157 5.1 引言 157 5.2 吸收截面 158 5.3 化學反應動力學 158 5.3.1 一級反應 158 5.3.2 二級反應 159 5.3.3 三體反應 159 5.4 熱解離反應 160 5.5 連續(xù)方程 160 5.6 臭氧光化學 161 5.7 CHAPMAN循環(huán)的局限性 162 5.8 反應物和反應速率系數(shù) 163 5.9 臭氧光解 164 5.9.1 隨高度的變化 164 5.9.2 隨緯度的變化 164 5.9.3 季節(jié)變化 165 5.9.4 日變化 165 5.10 非均相反應 165 5.10.1 過氧化氯的臭氧損耗 167 5.10.2 氯和氮的活化和失活 168 5.11 催化損耗 169 5.11.1 氫的催化損耗 169 5.11.2 甲烷的光解反應 170 5.11.3 氫自由基的催化循環(huán) 171 5.11.4 氮自由基的催化循環(huán) 172 5.11.5 氮自由基催化反應隨溫度的變化 173 5.11.6 氯的源 175 5.11.7 氯自由基的催化反應 175 5.11.8 南極臭氧洞和氯自由基的催化反應 177 5.11.9 溴的源 177 5.11.10 溴自由基的催化反應 178 5.12 平流層顆粒物 179 5.12.1 硫酸鹽氣溶膠 179 5.12.2 極地平流層云的化學成分 179 5.13 對流層化學 180 5.13.1 對流層化學成分的源 180 5.13.2 對流層臭氧 181 5.13.3 對流層甲烷 181 5.14 大氣化學和氣候 182 5.15 大氣化學領域的諾貝爾獎 186 問題 187 文獻 188 第6章 平流層臭氧損耗和南極臭氧洞 191 6.1 引言 191 6.2 影響平流層臭氧變率的因素 192 6.2.1 化學過程 192 6.2.2 動力過程 194 6.2.3 平流層溫度 195 6.2.4 大氣輸運 196 6.2.5 太陽周期 196 6.2.6 火山爆發(fā) 197 6.2.7 氣溶膠 198 6.2.8 燃燒對流 198 6.2.9 極渦 198 6.3 臭氧損耗基礎 199 6.3.1 極地氣象學的特殊性 199 6.3.2 化學過程導致的極地臭氧損耗 199 6.3.3 氯自由基的產(chǎn)生 200 6.4 人類活動對臭氧損耗的作用 200 6.4.1 氯化物 202 6.4.2 平流層中的氯氟烴 202 6.5 南極臭氧洞 203 6.5.1 南極臭氧洞的發(fā)現(xiàn) 204 6.5.2 臭氧洞理論 206 6.5.3 動力理論 207 6.5.4 氮氧化物理論 207 6.5.5 非均相化學理論 207 6.6 南極渦旋 208 6.6.1 極地渦旋的環(huán)流場 208 6.6.2 極夜急流和極地渦旋 209 6.6.3 溫度 210 6.6.4 南極冬季的低溫 211 6.6.5 位勢渦度 212 6.6.6 加熱 213 6.6.7 輸運 213 6.6.8 垂直運動和臭氧輸運 214 6.6.9 極地渦旋中的化學反應 214 6.7 南極臭氧洞的結(jié)構(gòu)與變化 215 6.7.1 水平結(jié)構(gòu) 215 6.7.2 垂直結(jié)構(gòu) 216 6.7.3 臭氧探空的垂直廓線 217 6.8 臭氧220 DU線 217 6.9 臭氧損耗強度 218 6.9.1 臭氧洞面積 219 6.9.2 臭氧總量最小值 219 6.9.3 臭氧質(zhì)量赤字 219 6.10 南極臭氧的年循環(huán) 219 6.11 2002年南極臭氧洞異常 220 6.11.1 南半球的強爆發(fā)性增溫事件 221 6.12 北極臭氧洞 222 6.13 蒙特利爾議定書 223 6.13.1 修正與調(diào)整 223 6.13.2 蒙特利爾議定書的影響 223 6.14 目前的臭氧損耗 224 6.15 未來的臭氧層 226 6.15.1 全球臭氧恢復的三個階段 226 6.15.2 自然因素 226 問題 227 文獻 228 第7章 對流層和平流層的傳輸過程 231 7.1 引言 231 7.2 BD環(huán)流 231 7.2.1 熱帶平流層臭氧低值 233 7.2.2 熱帶的環(huán)流 233 7.2.3 臭氧輸送 234 7.2.4 熱帶外的環(huán)流 234 7.2.5 氯氟烴的輸送 235 7.2.6 BD環(huán)流的形成 235 7.2.7 BD環(huán)流和輻射平衡 237 7.2.8 BD環(huán)流的半球差異 237 7.3 大氣波動和痕量氣體的輸送 237 7.3.1 波動的傳播 238 7.3.2 波動的發(fā)展和耗散 239 7.3.3 波動導致的輸送 239 7.3.4 波動導致的混合 240 7.3.5 波動對平均環(huán)流的影響 240 7.4 其他因素 240 7.5 準兩年振蕩和BD環(huán)流 240 7.5.1 準兩年振蕩環(huán)流 241 7.5.2 準兩年振蕩對臭氧輸送的影響 242 7.6 對流層經(jīng)圈環(huán)流 243 7.7 平流層和中間層平均經(jīng)圈環(huán)流 243 7.8 平流層空氣的年齡 244 問題 245 文獻 246 第8章 平對流層的交換過程 248 8.1 引言 248 8.2 穿越對流層頂?shù)妮斔?250 8.3 BD環(huán)流和平對流層交換 252 8.3.1 熱帶上升流 252 8.3.2 熱帶對流層頂層的變化 253 8.3.3 穿越熱帶對流層頂層的交換 254 8.3.4 熱帶外對流層頂層的變化 255 8.4 中緯度對流層頂附近的交換過程 255 8.4.1 阻塞高壓 255 8.4.2 切斷低壓 255 8.4.3 對流層頂折疊 256 8.5 熱帶對流層頂附近的交換過程 257 8.5.1 凍干過程 258 8.5.2 大氣錄音機 258 8.5.3 平流層噴泉 260 8.5.4 非絕熱環(huán)流 261 8.5.5 熱帶對流層頂?shù)臒崞胶?261 8.6 平流層下水道 261 8.7 交換的全球尺度動力特征:熱帶外抽吸 262 8.8 波驅(qū)動環(huán)流的數(shù)學表達 263 問題 265 文獻 265 第9章 平流層對對流層天氣氣候的影響 268 9.1 引言 268 9.2 平對流層相互作用的輻射強迫 269 9.3 波導致的相互作用 270 9.3.1 行星波 271 9.3.2 重力波 271 9.4 準兩年振蕩在耦合過程中的作用 272 9.4.1 準兩年振蕩對平流層和中間層的作用 273 9.4.2 準兩年振蕩對對流層的作用 274 9.4.3 平流層準兩年振蕩和對流層兩年振蕩 274 9.5 平流層爆發(fā)性增溫與平對流層相互作用的聯(lián)系 275 9.5.1 平流層增溫和下行控制理論 275 9.6 平流層極渦和對流層天氣 276 9.7 平對流層耦合和向下傳播 276 9.7.1 北極濤動對氣候的影響 276 9.7.2 環(huán)狀模 280 9.8 人類活動的作用 281 9.9 臭氧變化對地表氣候的影響 282 9.10 平流層對自身變率的調(diào)制作用 285 9.11 季風對平對流層相互作用的影響 286 9.11.1 平流層準兩年振蕩和季風 287 9.12 熱帶對流和水汽強迫 289 9.13 對流層大氣成分 290 9.14 熱帶的擴張 290 9.15 太陽活動對平對流層耦合的強迫 292 9.16 平流層火山氣溶膠 294 9.17 未來情景 295 問題 296 文獻 297 附錄 303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