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
讀者對象:本書可作為高等學;瘜W及相關專業(yè),如藥學、農學、材料學、環(huán)境學等,以及化工、制藥工程等專業(yè)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yè)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參考。
本書主要是基礎分析化學部分,內容包括緒論、分析化學中的誤差與數據處理、酸堿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分光光度法,以及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和富集方法等。各章后附有思考題和習題。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分析化學概述 1 1.1.1 分析化學的定義、任務和作用 1 1.1.2 分析方法的分類與選擇 1 1.1.3 分析化學的發(fā)展簡史和發(fā)展趨勢 3 1.2 分析過程及分析結果的表示方法 4 1.2.1 分析過程 4 1.2.2 分析結果的表示方法 8 1.3 滴定分析法概述 9 1.3.1 滴定分析法分類及滴定方式 10 1.3.2 基準物質和標準溶液 11 1.3.3 滴定分析中的有關計算 12 思考題和習題 17
第2章 分析化學中的誤差與數據處理 19 2.1
準確度與精密度 19 2.1.1 誤差與準確度 19 2.1.2 偏差與精密度 19 2.1.3 誤差的分類 21 2.1.4 準確度與精密度的關系 22 2.2 隨機誤差的分布規(guī)律 23 2.2.1 頻數分布 23 2.2.2 正態(tài)分布 24 2.2.3 標準正態(tài)分布 25 2.2.4 t分布 27 2.3 有限次測量數據的統(tǒng)計處理 28 2.3.1 平均值的置信區(qū)間 28 2.3.2 顯著性檢驗 29 2.3.3 可疑值的取舍 32 2.4 有效數字 33
2.4.1 有效數字的位數 33 2.4.2
有效數字的修約規(guī)則 34 2.4.3 有效數字的計算規(guī)則 34 2.5 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方法 35 2.5.1 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 35 2.5.2 減小測量的相對誤差 35 2.5.3 減小隨機誤差 36 2.5.4 消除系統(tǒng)誤差 36 2.6 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37 思考題和習題 38
第3章 酸堿滴定法 41 3.1 酸堿反應與平衡
41 3.1.1 共軛酸堿對 41 3.1.2 酸堿反應及平衡常數 41 3.2 溶液中的其他平衡 44 3.2.1 物料平衡 44 3.2.2 電荷平衡 44 3.2.3 質子平衡 45 3.3 溶液中酸堿型體的分布 46 3.3.1 分析濃度、平衡濃度與酸度 46 3.3.2 酸堿型體的分布分數 46 3.4 溶液中H+濃度的計算 49 3.4.1 強酸和強堿溶液 49 3.4.2 弱酸和弱堿溶液 50 3.4.3 弱酸混合溶液 53 3.4.4 兩性物質溶液 54 3.5 酸堿緩沖溶液 55 3.5.1 緩沖溶液的組成 56 3.5.2 緩沖溶液pH的計算 56 3.5.3 緩沖容量 57 3.5.4 常見的pH緩沖溶液 57 3.6 酸堿指示劑 58 3.6.1 酸堿指示劑的變色原理 58 3.6.2 影響酸堿指示劑變色范圍的因素 59 3.6.3 混合酸堿指示劑 61 3.7 酸堿滴定原理 61 3.7.1 強酸(堿)的滴定 61 3.7.2 一元弱酸(堿)的滴定 64 3.7.3 多元酸(堿)和混合酸(堿)的滴定 67 3.8 酸堿滴定的終點誤差 69 3.8.1 強酸(堿)滴定的終點誤差 69 3.8.2 一元弱酸(堿)滴定的終點誤差 71 3.8.3 多元酸(堿)和混合酸(堿)滴定的終點誤差 72 2.5 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方法 35 2.5.1 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 35 2.5.2 減小測量的相對誤差 35 2.5.3 減小隨機誤差 36 2.5.4 消除系統(tǒng)誤差 36 2.6 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37 思考題和習題 38
第3章 酸堿滴定法 41 3.1 酸堿反應與平衡
41 3.1.1 共軛酸堿對 41 3.1.2 酸堿反應及平衡常數 41 3.2 溶液中的其他平衡 44 3.2.1 物料平衡 44 3.2.2 電荷平衡 44 3.2.3 質子平衡 45 3.3 溶液中酸堿型體的分布 46 3.3.1 分析濃度、平衡濃度與酸度 46 3.3.2 酸堿型體的分布分數 46 3.4 溶液中H+濃度的計算 49 3.4.1 強酸和強堿溶液 49 3.4.2 弱酸和弱堿溶液 50 3.4.3 弱酸混合溶液 53 3.4.4 兩性物質溶液 54 3.5 酸堿緩沖溶液 55 3.5.1 緩沖溶液的組成 56 3.5.2 緩沖溶液pH 的計算 56 3.5.3 緩沖容量 57 3.5.4 常見的pH 緩沖溶液 57 3.6 酸堿指示劑 58 3.6.1 酸堿指示劑的變色原理 58 3.6.2 影響酸堿指示劑變色范圍的因素 59 3.6.3 混合酸堿指示劑 61 3.7 酸堿滴定原理 61 3.7.1 強酸(堿)的滴定 61 3.7.2 一元弱酸(堿)的滴定 64 3.7.3 多元酸(堿)和混合酸(堿)的滴定 67 3.8 酸堿滴定的終點誤差 69 3.8.1 強酸(堿)滴定的終點誤差 69 3.8.2 一元弱酸(堿)滴定的終點誤差 71 3.8.3 多元酸(堿)和混合酸(堿)滴定的終點誤差 72 3.9 酸堿滴定法的應用 74 3.9.1 CO2對酸堿滴定法的影響 74 3.9.2 酸堿標準溶液的配制和標定 75 3.9.3 酸堿滴定法的應用示例 76 3.10 非水溶液中的酸堿滴定 80 3.10.1 溶劑與溶質的酸堿性 80 3.10.2 非水滴定應用示例 83 思考題和習題 84
第4章 配位滴定法 86 4.1 概述 86 4.1.1 分析化學中的配合物 86 4.1.2 EDTA與金屬離子配合物的特點 88 4.2 配位平衡常數 89 4.2.1 配合物的穩(wěn)定常數 89 4.2.2 溶液中各級配合物的分布 90 4.3 副反應系數和條件穩(wěn)定常數 91 4.3.1 副反應和副反應系數 92 4.3.2 條件穩(wěn)定常數 95 4.4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96 4.4.1 配位滴定曲線 96 4.4.2 金屬離子指示劑 101 4.4.3 配位滴定的終點誤差 105 4.5 準確滴定金屬離子的條件 107 4.5.1 單一金屬離子準確滴定判別式 107 4.5.2 分別滴定判別式 108 4.6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108 4.6.1 單一金屬離子配位滴定的酸度控制 109 4.6.2 分別滴定中的酸度控制 111 4.7 提高配位滴定選擇性的措施 111 4.7.1 控制酸度法 111 4.7.2 掩蔽法 111 4.7.3 選用適宜的滴定劑 112 4.8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應用 114 4.8.1 直接滴定法 114 4.8.2 返滴定法 114 4.8.3 置換滴定法 115 4.8.4 間接滴定法 116 4.8.5 配位滴定法的應用 116 思考題和習題 117
第5章 氧化還原滴定法 119 5.1 氧化還原平衡
119 5.1.1 概述 119 5.1.2 條件電極電位及其影響因素 120 5.1.3 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 124 5.1.4 氧化還原反應速率及其影響因素 127 5.2 氧化還原滴定原理 129 5.2.1 氧化還原滴定曲線 129 5.2.2 氧化還原指示劑 132 5.2.3 氧化還原滴定的終點誤差 134 5.3 氧化還原滴定中的預處理 135 5.4 常用的氧化還原滴定法 137 5.4.1 高錳酸鉀法 137 5.4.2 重鉻酸鉀法 140 5.4.3 碘量法 141 5.4.4 其他氧化還原滴定法 146 5.5 氧化還原滴定結果的計算 147 思考題和習題 149
第6章 沉淀滴定法 152 6.1 沉淀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52 6.1.1 沉淀滴定曲線 152 6.1.2 沉淀滴定的終點誤差 154 6.1.3 沉淀滴定終點的指示方法 154 6.2 常見的沉淀滴定法 155 6.2.1 莫爾法 155 6.2.2 福爾哈德法 156 6.2.3 法揚斯法 157 6.3 沉淀滴定法的應用 157 6.3.1 標準溶液的配制 157 6.3.2 沉淀滴定法的應用示例 158 思考題和習題 158
第7章 重量分析法 160 7.1 重量分析法概述
160 7.1.1 重量分析法的分類和特點 160 7.1.2 重量分析法對沉淀的要求 161 7.1.3 重量分析法中沉淀劑的選擇 161 7.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響因素 162 7.2.1 溶解度和溶度積 163 7.2.2 影響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64 7.3 沉淀的類型及形成過程 170 7.3.1 沉淀的類型 170 7.3.2 沉淀的形成過程 170 7.4 影響沉淀純度的主要因素 172 7.4.1 共沉淀 172 7.4.2 后沉淀 174 7.4.3 減少沉淀沾污的方法 174 7.5 沉淀條件的選擇 174 7.5.1 晶形沉淀的沉淀條件 174 7.5.2 無定形沉淀的沉淀條件 175 7.5.3 均勻沉淀法 175 7.6 稱量形式的獲得與重量分析法的計算 176 7.6.1 稱量形式的獲得 176 7.6.2 重量分析法的計算 177 思考題和習題 178
第8章 分光光度法 181 8.1
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和光吸收基本定律 181 8.1.1
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 181 8.1.2 光吸收基本定律 183 8.2 分光光度計 186 8.2.1 光源 186 8.2.2 單色器 186 8.2.3 吸收池 186 8.2.4 檢測器及數據處理系統(tǒng) 186 8.3 分光光度法的誤差控制 187 8.3.1 儀器的測量誤差 187 8.3.2 對朗伯-比爾定律的偏離 189 8.4 顯色反應及其影響因素 190 8.4.1 顯色反應 190 8.4.2 顯色反應的影響因素 192 8.5 分光光度法分析 194 8.5.1 分光光度法測量條件的選擇 194 8.5.2 標準曲線 195 8.6 其他分光光度法 196 8.6.1 示差分光光度法 196 8.6.2 雙波長分光光度法 198 8.7 分光光度法的應用 199 8.7.1 痕量組分分析 199 8.7.2 其他應用 200 思考題和習題 202
第9章 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和富集方法 203 9.1
沉淀分離法 204 9.1.1 無機沉淀劑分離法 204 9.1.2 有機沉淀劑分離法 205 9.1.3 共沉淀分離富集法 205 9.2 結晶與重結晶法 206 9.3 揮發(fā)和蒸餾分離法 206 9.4 萃取分離法 207 9.4.1 液液萃取分離法 207 9.4.2 液相微萃取 210 9.4.3 固相萃取 211 9.4.4 固相微萃取 212 9.5 離子交換分離法 212 9.5.1 離子交換劑的種類 212 9.5.2 離子交換劑的性質 213 9.5.3 離子交換親和力 213 9.5.4 離子交換分離的操作方法 214 9.5.5 離子交換分離法的應用 216 9.6 經典色譜分離法 216 9.6.1 柱色譜法 217 9.6.2 紙色譜法 217 9.6.3 薄層色譜法 218 9.7 電泳分離法 219 9.7.1 電泳分離原理 220 9.7.2 電泳分離分類 221 9.7.3 電泳分離法的應用 221 9.8 膜分離法 221 思考題和習題 222
參考文獻 223 附錄 224 附錄1 相對原子質量(2005年) 224 附錄2 常用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 225 附錄3 弱酸及其共軛堿在水中的解離常數(25℃,I=0) 226 附錄4 常用濃酸、濃堿的濃度和密度 229 附錄5 離子的a值 229 附錄6 離子的活度系數 230 附錄7 常用緩沖溶液 231 附錄8 酸堿指示劑 232 附錄9 混合酸堿指示劑 232 附錄10 配合物的累積穩(wěn)定常數(18~25℃) 232 附錄11 氨羧配位劑配合物的穩(wěn)定常數(18~25℃,I=0.1mol·L-1)
234 附錄12 EDTA的lgαY(H) 236 附錄13 常見金屬離子的水解效應副反應系數 236 附錄14 鉻黑T 和二甲酚橙的lgαIn(H)及pMt 237 附錄15 標準電極電位(18~25℃) 238 附錄16 一些氧化還原電對的條件電極電位 242 附錄17 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積常數(18~25℃,I=0) 2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