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17世紀,堪稱是一個戰(zhàn)火紛飛的世紀,100年中只有3年沒有打仗,歐洲的社會面貌發(fā)生了劇烈的變遷。同時這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力大爆發(fā)的世紀,歐洲學者在思想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涌現(xiàn)出伽利略、笛卡兒、牛頓、波意耳、霍布斯、約翰洛克等一大批科學和思想的巨人,正是這一個世紀的巨變將西方文明推上了人類歷史舞臺的正中!短觳艜r代》探索了17世紀歐洲社會變遷和思想進步之間的聯(lián)系。
殘酷的三十年戰(zhàn)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的思想壟斷,使得信仰和思想逐漸獲得自由。正因如此,17世紀也成為一個思想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時代。這個時代既有一絲不茍的科學探索,又有對超自然力量的強烈熱衷,對煉金術、神秘學、占星術、魔法的癡迷;連牛頓、笛卡兒等新世界觀的開創(chuàng)者,也與它們有說不清道不明的聯(lián)系。但是喧囂會逐漸結束,科學思維終于從迷霧中走出,構成現(xiàn)代思想的基石。
1. 當今天的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時,我們理解的宇宙已經與古代人截然不同,而這一世界觀的切換就始于17世紀歐洲的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那個天才輩出的時代奠定了現(xiàn)代思想的基礎,使人類自信地運用理性認知和改造世界。要了解人類的現(xiàn)代化進程和西方在近代的崛起,不可不關注17世紀的這一關鍵轉變過程。
2. 為何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會出現(xiàn)在17世紀的歐洲?本書作者格雷林是歐洲非常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他跳出思想史的范疇,在歷史大背景中探索世界觀革命的復雜動因。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zhàn)爭意外打開了歐洲的思想囚籠,但放出來的不只是科學和理性,還有神秘學和占星術,與科學形成了競爭關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軍工業(yè)、公共郵政業(yè)都對于科學事業(yè)都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3. 本書將人們熟知的近代歐洲思想家和科學家放入真實的歷史,引人入勝地描寫了伽利略、培根、笛卡兒、牛頓、玻意耳、帕斯卡爾、霍布斯、約翰洛克、馬蘭梅森等人的生活軌跡和思想進程,在歷史大環(huán)境理解他們的貢獻。我們可以讀到他們之間的思想交鋒,還會發(fā)現(xiàn)我們熟知的偉大科學家居然也兼具魔法師的身份。
01
觀察宇宙
在溫暖晴朗的晚上走出屋門抬頭仰望夜空,你會看到什么呢?想象一下, 400 年前的人們會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當時的人們在凝視星空時,會看到什么?應該說他們看到的事物與我們今天看到的并無二致,但他們看到的宇宙完全不同。無論就宇宙本身而言,還是對他們的個人生活來說,這片星空都擁有完全不同的意義。這說明一個意義顯著的事實:在 17 世紀初,受到最好教育的先輩,那些思想最深刻的人的心智其心態(tài)和世界觀與遠古的和中世紀的祖先在根本上仍具連續(xù)性;但是到了 17 世紀末,人們的心智已經變成現(xiàn)代的了。這個顯著的事實意味著, 17 世紀是人類歷史上非常特殊的階段。事實上,它是人類思想史上的新紀元。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將證明我的這個主張。
17 世紀是歷史研究中探索最為深入的時期之一,因此,進入這個領域時,我要先做一個免責聲明。我在本書中的興趣,用最籠統(tǒng)的說法是,這個世紀最有學識的人是如何在這么短暫和動蕩的時間內完成了從中世紀到現(xiàn)代的轉變。在一本書中要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選擇、抽樣和概覽,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觀察重大思想運動的模式就像從高空俯瞰下面的風景一樣,人們要尋找更大的輪廓。因為解釋 17 世紀的主要議題是科學、哲學和觀念,那是適宜哲學家和思想史專家去探索的領域。
這里需要提出一個爭論。歷史研究的持續(xù)發(fā)展需要周期性的修正主義,這總體上是好事,因為它能使辯論保持生命力,并對我們有關歷史的理解提出新挑戰(zhàn),因而也是對我們如何理解當下的挑戰(zhàn)。對 17 世紀是現(xiàn)代社會的大熔爐這個觀點的修正之一是,它不是現(xiàn)代社會的大熔爐: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不再被認為是科學理性取得進展的關鍵階段,這種發(fā)展不再被視為超自然信仰衰落的標志或世界祛魅的源頭。一位評論家在一篇書評中如是寫道,該書論述了神秘主義信仰如何延續(xù)到 18 世紀。無論評論家還是此書作者或任何不再認為這個階段很重要的人都沒能抓住一個關鍵點:沒錯,迷信和古老的觀念當然還在持續(xù)它們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但是 17 世紀發(fā)生的世界觀革命已經使其在功能上處于邊緣地位;這些曾經在所有人的心中處于中心和支配地位的世界觀,在更多退入個人生活的私人空間的同時,在形而上學與道德觀、政治和國際關系中也開始走向邊緣。
我對 17 世紀思想史的興趣由來已久。在過去的 25 年中,在對喬治·貝克萊(16851753)的思想進行學術考察的過程中,在閱讀勒內·笛卡兒(15981650)的傳記和一本關于 1617 世紀辯論良知和探索自由過程中所產生的自由概念的書時,以及大量閱讀有關洛克、科學革命和隨后的啟蒙運動的論文之后,我逐漸認識到 17世紀具有特別顯著的意義。我認為它是人類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新紀元。當然還有其他的時期事實上數(shù)量不少但是沒有哪個時期像 17 世紀這樣劇烈地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因為這個轉變發(fā)生在歐洲陷入持續(xù)紛爭、缺乏安全感和遭受壓迫的時期,也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新思想體系挑戰(zhàn)傳統(tǒng)信條的時期,這種變革景象不僅非常有趣而且引人入勝。就像很多重要歷史事件那樣,人們從中能夠了解到自身所處時代和環(huán)境的很多東西。
17 世紀的奧秘在于,混亂時代如何產生了人類思想史上的最偉大變革?或者對這個奧秘的解答本身也是奧秘?考察這個紛爭不斷、天才頻出的時代目標之一就是提供一個答案。
一個時代的思想是那個時代的領袖人物的思想混合體,體現(xiàn)在他們的辯論、觀點和發(fā)現(xiàn)之中。 17 世紀思想的故事因而是領袖人物的思想及其互動的故事,也是對促使思想交流與互動變得可能且往往非常緊迫的因素的研究。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對那個時期做了主觀的分類,并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細節(jié)。我們現(xiàn)在談論科學革命,并且用不同方式討論同一時期的哲學并形成了后來有關認識論、形而上學和政治理論的辯論,因而我們的舉動似乎表明科學革命和哲學革命不是一回事,或者確切地說,它們是一個更大事物的組成部分。但是,它們事實上相互依存不分彼此,共同構成了那個時代更偉大的思想革命。
而且,如果思想觀念不能自由傳播(至少要比人民更自由)的話,這場革命是不可能發(fā)生的。所以,要理解這一時期的思想發(fā)展,我們需要了解一些像郵政服務這樣看似平淡無奇的東西。重要的是,有少數(shù)人可以說扮演了因特網服務器的角色,他們將歐洲各地的學者相互聯(lián)系起來,為他們之間的信息流動和觀念交流提供了方便。馬林·梅森(Marin Mersenne)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個人豐富多彩的著作代表了這個時代思想革命的標志性特征,即努力將真正富有成效的探索與神秘主義、超自然力量、魔法和玫瑰十字會的糾纏分開,當然也與宗教的禁令分開宗教權威備受質疑而面臨威脅,故而對世俗知識的增長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抱有敵意。
17 世紀的其他評論者將本地語言出版物的快速增長和新教派別的蓬勃發(fā)展作為此階段的變革性特征,這是很好的觀點。某些新教派別熱衷于積累物質財富的成功(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的興起將這個領域的兩個著名主題結合起來)。不過,重要的是,我們要將其置于更宏大的背景下。人們對物質生活條件的態(tài)度受觀念變化的影響,如什么是最重要的;讀書識字水平的提高和本地語言出版物(尤其是傳單、諷刺作品、政治性小冊子和新聞報道等)的廣泛傳播是主要原因。它們反過來成為民眾觀念傳播的載體觀念是變革的推動者!
要詳細考察所有這些人的思想、著作和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得到滿意的結果,需要廣博的學識。但是,我希望本書的概述足以證明 17 世紀是真正的歷史大變革時期,其變化之深刻使得之前的一切宛如隔世,而 17 世紀以降才是我們生活的世界。
在本書第二部分,我將考察三十年戰(zhàn)爭以及英荷海戰(zhàn),后者的論述會更簡練。后面章節(jié)中關于三十年戰(zhàn)爭的描述是重復性的和非結論性的,這是戰(zhàn)爭的本質使然。但我認為,這恰好說明那場破壞性沖突久拖不決沒有意義。不過,對三十年戰(zhàn)爭窮根究底地跟蹤描述仍然很重要:它畢竟是歷史變化的基礎。在第三部分,我描述了這個世紀的思想革命的知識背景,不僅僅是尋求神秘知識途徑的那些神秘術士的野心。第四部分講述了更嚴謹?shù)乃伎己驼{查方法的興起。第五部分描述了這些方法在社會中的應用。第六部分是簡短的結論,我對 17 世紀創(chuàng)造現(xiàn)代世界的方式和理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A. C. 格雷林,英國哲學家、私立大學新人文學院院長、英國人文主義協(xié)會副會長,皇家藝術學會和皇家文學學會成員。他出版了《懷疑論的反駁》《道德價值的未來》《維特根斯坦與哲學》《什么是好的?》《物的意義》《好書》《上帝的爭論》《天才時代》《民主及其危機》《生活、性與思想》等30余部著作,廣泛論及哲學、倫理學、美學、歷史、戲劇等各個方面。他推崇哲學的現(xiàn)實實踐意義,是歐洲非常知名的公共知識分子,經常為《衛(wèi)報》《觀察家》《星期日泰晤士報》《經濟學人》等媒體撰稿,并參與BBC(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的節(jié)目。其成立的私立大學新人文學院,旨在填補高層次的人文研究的空白,獲得了道金斯、尼爾弗格森等明星學者的加盟支持。格雷林于2015年獲得伯特蘭羅素獎,2017年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勛章(CBE)。
第一部分 緒論 1
01 觀察宇宙 3
02 人類歷史紀元 8
第二部分 戰(zhàn)爭時期 25
03 戰(zhàn)爭的起源 27
04 普法爾茨領地的喪失 44
05 雇傭軍上尉 54
06 1629 年頒布《歸還敕令》 65
07 瑞典巔峰 74
08 從華倫斯坦到布萊薩赫 85
09 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95
10 在歐洲的廢墟中 110
11 海上沖突 113
第三部分 觀念的積累 121
12 通信員 123
13 知識捷徑 149
14 迪伊博士和魔法藝術 175
15 玫瑰十字會恐慌 196
第四部分 從魔法到科學 223
16 從魔法到方法 225
17 科學的誕生 250
18 戰(zhàn)爭與科學 288
第五部分 社會秩序 297
19 社會與政治 299
20 語言與信仰 328
第六部分 結論 347
21 它是神話嗎 ? 349
注 釋 357
參考文獻 369
致 謝 373
譯后記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