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煤泥*及選礦尾*處理概述
1.1 煤泥*及選礦尾*處理的重要意義
1.2 尾*特性及沉降的難點
1.2.1 懸浮顆粒難沉降的本質(zhì)
1.2.2 當(dāng)今尾*處理的難點
1.3 蒙脫石對固液分離的危害
1.3.1 黏土礦物與蒙脫石
1.3.2 黏土礦物的種類
1.3.3 蒙脫石的概念
1.3.4 剝層、剝離與膨脹
1.3.5 蒙脫石的剝離
1.4 煤泥*及選礦尾*沉降新技*初探
1.4.1 外電場加速煤泥*沉降概述
1.4.2 蒙脫石在*中剝離的抑制概述
1.5 外相關(guān)研究
1.5.1 膠體顆粒分散
1.5.2 煤泥*處理
1.5.3 外電場處理*
2 不同Ca2 濃度及pH值溶液中高嶺石單顆粒表面Zeta電位模擬
2.1 試驗部分
2.1.1 試驗樣品及藥劑
2.1.2 試驗儀器
2.1.3 試驗方法
2.2 高嶺石顆粒表面Zeta電位模擬
2.2.1 高嶺石顆粒表面帶電公式修正
2.2.2 高嶺石顆粒表面電位模擬方法
2.2.3 參數(shù)的選取與設(shè)定
2.2.4 底面零電位活度及Zeta電位的計算
2.3 模型精度驗證
2.3.1 不同Ca2 濃度數(shù)的模型驗證
2.3.2 利用擬合方法對模型進一步校正
2.3.3 不同pH值的模型驗證
2.3.4 模型的檢驗
3 pH值與Ca2 對煤泥*及其黏土礦物顆粒粒*Zeta電位的影響
3.1 試驗部分
3.1.1 試驗樣品分析及制備
3.1.2 試驗儀器
3.1.3 試驗方法
3.2 結(jié)果討論
3.2.1 高嶺石粒*的Zeta電位
3.2.2 石英粒*的Zeta電位
3.2.3 蒙脫石粒*的Zeta電位
3.2.4 煤泥*粒*的Zeta電位
3.2.5 Ca2 的表觀吸附量
4 蒙脫石在*溶液中的剝離行為
4.1 剝離的表征1:Stokes粒度及光學(xué)粒度比較
4.2 剝離的表征2:在*溶液中及異丙醇溶液中剝離的Stokes粒度
4.3 剪切及浸泡對剝離的影響
5 剝離的機理
5.1 蒙脫石層間*化及溶劑化差異靜態(tài)分析
5.1.1 層間*化情形
5.1.2 層間溶劑化情形
5.2 蒙脫石層間*化及溶劑化差異過程分析
5.2.1 蒙脫石在*溶液中剝離的步
5.2.2 蒙脫石在*溶液中剝離的二步
5.3 層間*化與溶劑化對剝離作用的區(qū)別
6 晶體膨脹對剝離的作用
6.1 模型的建立
6.2 晶體膨脹后蒙脫石的層間距
6.3 層間*化的過程
6.4 層間離子*化
6.4.1 徑向分布函數(shù)
6.4.2 擴散系數(shù)
7 超聲與剪切剝離
7.1 超聲及剪切剝離后蒙脫石的激光粒度
7.2 超聲及剪切后蒙脫石的Stokes粒度
7.3 形態(tài)學(xué)分析
8 外電場加速尾*沉降單顆粒動力學(xué)模擬
8.1 試驗部分
8.1.1 試驗樣品及藥劑
8.1.2 試驗儀器
8.1.3 試驗方法
8.2 外電場單顆粒沉降動力學(xué)模型建立
8.2.1 顆粒在外電場作用下的動力學(xué)
8.2.2 顆粒在外電場作用下的受力情況
8.2.3 顆粒在外電場作用下受力的比較
8.2.4 顆粒在外電場下動力學(xué)方程的建立
8.2.5 動力學(xué)模型的推導(dǎo)
8.2.6 模型的校正
8.2.7 模型的檢驗
8.3 模擬外電場加速煤泥單顆粒沉降影響因素分析
8.3.1 模擬顆粒自身性質(zhì)對單顆粒沉降影響分析
8.3.2 模擬電場因素對單顆粒沉降影響分析
9 外電場加速煤泥*沉降粒*模擬
9.1 理論分析
9.1.1 粒*顆粒間的計算距離
9.1.2 粒*在*中受電場力的沉降情況
9.1.3 粒*在電流作用后的沉降情況
9.2 試驗條件
9.2.1 試驗樣品及藥劑
9.2.2 試驗儀器
9.2.3 試驗步驟
9.3 試驗結(jié)果與分析
9.3.1 不同加電時間對煤泥*沉降速度的影響及模擬
9.3.2 不同加電電壓對煤泥*沉降速度的影響及模擬
9.3.3 不同電極板間距對煤泥*沉降速度的影響及模擬
9.3.4 不同絮凝劑加入量對外電場作用后煤泥*沉降速度的影響及模擬
9.3.5 不同凝聚劑CaCl2加入量對外電場作用后煤泥*沉降速度的影響
9.3.6 pH值對外加電場作用后煤泥*沉降的影響及模擬
1O 蒙脫石在*中剝離的抑制
10.1 剝離的抑制
10.2 SDS和1831的吸附位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