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化核心讀本·精選插圖版:唐詩三百首
定 價:39.8 元
《唐詩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普及讀物。自乾隆二十八年問世以來,“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時至今日仍在啟蒙教育、陶冶人們的審美情趣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唐詩三百首》共選唐代七十多位詩人的三百一十余首詩。全書按照體裁分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八部分,在各類的體裁下又大致按照詩人的時代先后編 次。所有這些詩作或慷慨激昂,或哀怨悲切,或沉郁頓挫,范圍相當廣泛!短圃娙偈住芬云鋭諏嵉木幏、適中的篇幅、膾炙人口的詩歌打動著讀者,影響深遠。
余秋雨、朱永新、錢文忠聯(lián)袂推薦,
流傳zuiguang、影響zuida的唐詩選本
中國古典詩歌的啟蒙教材
精選內容:精選備受歡迎的國學書目,內容經典
精準注譯: 針對原文進行精準的注譯、解析,易于理解
精美插圖:全書配以精美的古代插圖,輕松有趣
唐朝是令每一個華夏兒女都為之驕傲的黃金時代,而產生于那個時代的唐詩則代表了詩歌的極致,達到了難以企及的藝術境界。 唐代近300年間,詩壇上不僅涌現了陳子昂、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孟郊、柳宗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杜牧等璀璨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兩位光照千秋的詩壇巨星。唐詩在詩體上日臻完善,以五言、七言為主的古體詩、樂府詩乃至律詩、絕句無不具備,許多詩人對近體詩的掌握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唐代詩歌流派眾多,風格多樣。著名詩派有山水田園派、邊塞派等,呈現出雄渾、高古、典雅、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清奇、飄逸、曠達等風格,可謂絢麗多姿。唐詩意象的選擇、攝取極為廣泛,社會生活、人物內心世界無不涉及,真實記錄了唐代的社會現實和生活面貌,表達了不同階層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詩以其廣泛的題材,開闊的意境,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審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難以超越的藝術成就。 唐詩的選本很多,《唐詩三百首》的選本也不下十種。然而在眾多的選本之中,以清朝乾隆時蘅塘退士所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孫洙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九年考中舉人, 乾隆十六年得中進士, 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因遭人讒陷罷官,后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二十七年兩次主持鄉(xiāng)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于《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 《唐詩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編輯完成,書中收入了唐代不同時期詩人的作品。初唐的詩,多是作者對自己理想的抒發(fā),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也有對未來的憧憬。盛唐時期,是對祖國山河的歌頌,對盛世唐朝的詠嘆,當然,也少不了對風花雪月的低吟。隨著時代的變遷,唐朝逐漸沒落,晚唐詩人們表現出的更多的是對社會的憂慮,對人民疾苦的感傷和對當朝統(tǒng)治者的強烈不滿,到后來則是國破家亡的辛酸和無奈。 《唐詩三百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唐代歷史的縮影。讀《唐詩三百首》,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詩人各自不同的風格:李白讓我們看到的是盛唐的繁榮昌盛,祖國山河的秀美壯麗,以及詩人本身的豪邁和浪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樂觀;杜甫讓我們看到的是唐朝統(tǒng)治者奢侈荒淫的生活,是“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的凄慘,是一代詩圣憂國憂民、感時傷神的情懷;李商隱讓我們知道的是人生苦短,卻仍有那么點纏綿悱惻的情愛,是“錦唐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追憶,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高適、岑參讓我們領略到的是邊塞的美麗風光和戰(zhàn)士們不畏苦難駐守邊塞、征戰(zhàn)沙場的激情,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幻,是“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的氣概…… 《唐詩三百首》以其成功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膾炙人口的詩歌打動著讀者,成為兒童的最佳啟蒙教材、了解中國文化的模范讀本,對中國詩歌選編學、中國人的心理構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在浩瀚的中華典籍中,若論深入人心者,《唐詩三百首》無疑是其中之一。自清代蘅塘退士編成此書,偉人、英雄讀之以言志,達官、巨賈誦之以怡情,家家戶戶持之以教兒童。凡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方,都有《唐詩三百首》的誦讀聲,而且還將伴著時代的風雨世代傳誦。 本書分卷參照四藤吟社本,并且插入了數百幅精美的圖畫,使得詩情與畫意相得益彰,輝映成趣。此外,本書版式新穎,設計考究,雙色印刷,裝幀精美,除供廣大讀者閱讀欣賞外,更具有極高的研究、收藏價值。
蘅塘退士,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十六年(1752)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鄒平知縣,曾兩次主持鄉(xiāng)試。為官清廉,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為《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
卷一五言古詩 感 遇/ 張九齡 感 遇/ 張九齡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 白 月下獨酌/ 李 白 春 思/ 李 白 望 岳/ 杜 甫 贈衛(wèi)八處士/ 杜 甫 佳 人/ 杜 甫 夢李白/ 杜 甫 夢李白/ 杜 甫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 王 維 送 別/ 王 維 青 溪/ 王 維 渭川田家/ 王 維 西施詠/ 王 維 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王昌齡 尋西山隱者不遇/ 丘 為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潛 宿王昌齡隱居/ 常 建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岑 參 賊退示官吏/ 元 結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韋應物 初發(fā)揚子寄元大校書/ 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 長安遇馮著/ 韋應物 夕次盱眙縣/ 韋應物 東 郊/ 韋應物 送楊氏女/ 韋應物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柳宗元 溪 居/ 柳宗元 樂 府 塞上曲/ 王昌齡 塞下曲/ 王昌齡 關山月/ 李 白 子夜吳歌/ 李 白 長干行/ 李 白 列女操/ 孟 郊 游子吟/ 孟 郊 卷二七言古詩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古 意/ 李 頎 送陳章甫/ 李 頎 琴 歌/ 李 頎 聽董大彈胡笳兼寄語弄房給事/ 李 頎 聽安萬善吹篥歌/ 李 頎 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李 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 白 金陵酒肆留別/ 李 白 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 白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 參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 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 參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杜 甫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杜 甫 寄韓諫議注/ 杜 甫 古柏行/ 杜 甫 卷三七言古詩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 杜 甫 石魚湖上醉歌(并序)/ 元 結 山 石/ 韓 愈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韓 愈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韓 愈 石鼓歌/ 韓 愈 漁 翁/ 柳宗元 長恨歌/ 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韓 碑/ 李商隱 卷四七言樂府 燕歌行(并序)/ 高 適 古從軍行/ 李 頎 洛陽女兒行/ 王 維 老將行/ 王 維 桃源行/ 王 維 蜀道難/ 李 白 長相思/ 李 白 長相思/ 李 白 行路難/ 李 白 將進酒/ 李 白 兵車行/ 杜 甫 麗人行/ 杜 甫 哀江頭/ 杜 甫 哀王孫/ 杜 甫 卷五五言律詩 經魯祭孔子而嘆之/ 李隆基 望月懷遠/ 張九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在獄詠蟬/ 駱賓王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雜 詩/ 沈期 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破山寺后禪院/ 常 建 寄左省杜拾遺/ 岑 參 贈孟浩然/ 李 白 渡荊門送別/ 李 白 送友人/ 李 白 聽蜀僧彈琴/ 李 白 夜泊牛渚懷古/ 李 白 春 望/ 杜 甫 月 夜/ 杜 甫 春宿左省/ 杜 甫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 杜 甫 月夜憶舍弟/ 杜 甫 天末懷李白/ 杜 甫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杜 甫 別房太尉墓/ 杜 甫 旅夜書懷/ 杜 甫 登岳陽樓/ 杜 甫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 維 山居秋暝/ 王 維 歸嵩山作/ 王 維 終南山/ 王 維 酬張少府/ 王 維 過香積寺/ 王 維 送梓州李使君/ 王 維 漢江臨眺/ 王 維 終南別業(yè)/ 王 維 臨洞庭上張丞相/ 孟浩然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過故人莊/ 孟浩然 秦中寄遠上人/ 孟浩然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孟浩然 留別王維/ 孟浩然 早寒有懷/ 孟浩然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劉長卿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 劉長卿 餞別王十一南游/ 劉長卿 尋南溪常道士/ 劉長卿 新年作/ 劉長卿 送僧歸日本/ 錢 起 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錢 起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韋應物 賦得暮雨送李曹/ 韋應物 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 韓 闕 題/ 劉虛 江鄉(xiāng)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倫 送李端/ 盧 綸 喜見外弟又言別/ 李 益 云陽館與韓紳宿別/ 司空曙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賊平后送人北歸/ 司空曙 蜀先主廟/ 劉禹錫 沒蕃故人/ 張 籍 草/ 白居易 旅 宿/ 杜 牧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許 渾 早 秋/ 許 渾 蟬/ 李商隱 風 雨/ 李商隱 落 花/ 李商隱 涼 思/ 李商隱 北青蘿/ 李商隱 送人東游/ 溫庭筠 灞上秋居/ 馬 戴 楚江懷古/ 馬 戴 書邊事/ 張 喬 除夜有懷/ 崔 涂 孤 雁/ 崔 涂 春宮怨/ 杜荀鶴 章臺夜思/ 韋 莊 尋陸鴻漸不遇/ 僧皎然 卷六七言律詩 黃鶴樓/ 崔 顥 行經華陰/ 崔 顥 望薊門/ 祖 詠 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 崔 曙 送魏萬之京/ 李 頎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高 適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岑 參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王 維 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王 維 積雨輞川莊作/ 王 維 贈郭給事/ 王 維 蜀 相/ 杜 甫 客 至/ 杜 甫 野 望/ 杜 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 甫 登 高/ 杜 甫 登 樓/ 杜 甫 宿 府/ 杜 甫 閣 夜/ 杜 甫 詠懷古跡/ 杜 甫 詠懷古跡/ 杜 甫 詠懷古跡/ 杜 甫 詠懷古跡/ 杜 甫 詠懷古跡/ 杜 甫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 劉長卿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岳陽寄元中丞/ 劉長卿 贈闕下裴舍人/ 錢 起 寄李儋元錫/ 韋應物 同題仙游觀/ 韓 春 思/ 皇甫冉 晚次鄂州/ 盧 綸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柳宗元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遣悲懷/ 元 稹 遣悲懷/ 元 稹 遣悲懷/ 元 稹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弟妹/ 白居易 錦 瑟/ 李商隱 無 題/ 李商隱 隋 宮/ 李商隱 無 題/ 李商隱 無 題/ 李商隱 籌筆驛/ 李商隱 無 題/ 李商隱 春 雨/ 李商隱 無 題/ 李商隱 無 題/ 李商隱 利州南渡/ 溫庭筠 蘇武廟/ 溫庭筠 宮 詞/ 薛 逢 貧 女/ 秦韜玉 樂 府 獨不見/ 沈期 卷七五言絕句 鹿 柴/ 王 維 竹里館/ 王 維 送 別/ 王 維 相 思/ 王 維 雜 詩/ 王 維 送崔九/ 裴 迪 終南望余雪/ 祖 詠 宿建德江/ 孟浩然 春 曉/ 孟浩然 靜夜思/ 李 白 怨 情/ 李 白 八陣圖/ 杜 甫 登鸛雀樓/ 王之渙 送靈澈/ 劉長卿 彈 琴/ 劉長卿 送上人/ 劉長卿 秋夜寄丘員外/ 韋應物 聽 箏/ 李 端 新嫁娘/ 王 建 玉臺體/ 權德輿 江 雪/ 柳宗元 行 宮/ 元 稹 問劉十九/ 白居易 何滿子/ 張 祜 登樂游原/ 李商隱 尋隱者不遇/ 賈 島 渡漢江/ 李 頻 春 怨/ 金昌緒 哥舒歌/ 西鄙人 樂 府 長干行(二首)/ 崔 顥 玉階怨/ 李 白 塞下曲/ 盧 綸 塞下曲/ 盧 綸 塞下曲/ 盧 綸 塞下曲/ 盧 綸 江南曲/ 李 益 卷八七言絕句 回鄉(xiāng)偶書/ 賀知章 桃花溪/ 張 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 維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閨 怨/ 王昌齡 春宮怨/ 王昌齡 涼州曲/ 王 翰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早發(fā)白帝城/ 李 白 逢入京使/ 岑 參 江南逢李龜年/ 杜 甫 滁州西澗/ 韋應物 楓橋夜泊/ 張 繼 寒 食/ 韓 月 夜/ 劉方平 春 怨/ 劉方平 征人怨/ 柳中庸 宮 詞/ 顧 況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 益 烏衣巷/ 劉禹錫 春 詞/ 劉禹錫 宮 詞/ 白居易 贈內人/ 張 祜 集靈臺/ 張 祜 集靈臺/ 張 祜 題金陵渡/ 張 祜 宮中詞/ 朱慶馀 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馀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杜 牧 赤 壁/ 杜 牧 泊秦淮/ 杜 牧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 牧 遣 懷/ 杜 牧 秋 夕/ 杜 牧 贈 別/ 杜 牧 贈 別/ 杜 牧 金谷園/ 杜 牧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隱 為 有/ 李商隱 隋 宮/ 李商隱 瑤 池/ 李商隱 嫦 娥/ 李商隱 賈 生/ 李商隱 瑤瑟怨/ 溫庭筠 馬嵬坡/ 鄭 畋 已 涼/ 韓 金陵圖/ 韋 莊 隴西行/ 陳 陶 寄 人/ 張 泌 雜 詩/ 無名氏 樂 府 渭城曲/ 王 維 秋夜曲/ 王 維 長信怨/ 王昌齡 出 塞/ 王昌齡 清平調(三首)/ 李 白 出 塞/ 王之渙 金縷衣/ 杜秋娘 詩人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