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稿是資深海外華文作家劉荒田的*散文、小品文之合集。本書所收,85%以上是其2018年所寫的未結(jié)集之作,其余為20152017年的作品。分三輯:一為敘事,攫取中美兩國生活期間的閃光斷片,從中發(fā)掘意義或詩意。二為談情,從小切口進入人五光十色的感情世界,或剖析或抒情。三為說理,針對日常事件或人性某一側(cè)面,展開論述,闡發(fā)哲思。作者進入70歲以后,專心經(jīng)營小品文,力圖發(fā)人所未發(fā),建立個人風格。這一本*作品結(jié)集,算得上一個總結(jié);奶锵壬挟愑蛑,這自然得益于他的移民身份,行腳跨越了東西,眼光超脫于左右,無論對于洋人,抑或?qū)τ趪,他都有另一重疏離的身份。但是他又不囿于其移民的特殊性,正如著名學者胡文輝對劉荒田所評論的,檢讀這些*的文稿,我愈加意識到,他的文字能達至如此高度,所依憑的,與其說是經(jīng)驗的特殊性,不如說是經(jīng)驗的普遍性。他實際上已抽離于異國,也抽離于故鄉(xiāng),他真正的落腳處,是不分華洋的百味人生,是不分人我的日常生活。
資深海外華文作家劉荒田的*小品文集,匯聚了近幾年作者的散文隨筆佳作。作品一為敘事,攫取中美兩國生活期間的閃光斷片,從中發(fā)掘意義或詩意。二為談情,從小切口進入人五光十色的感情世界,或剖析或抒情。三為說理,針對日常事件或人性某一側(cè)面,展開論述,闡發(fā)哲思。
2017和2018年,作者均名列國內(nèi)*受三大文摘雜志(《讀者》《青年文摘》《特別關(guān)注》)歡迎的報紙副刊作者前十名。
初讀荒田先生的文章,我大約跟別人一般,很自然地看重他的海外閱歷、美國經(jīng)驗。日本漢學家興膳宏有部論文集,書名是《異域之眼》,這個名目后來在漢學界似甚流行荒田先生作為移民美國者,行腳跨越了東西,眼光超脫于左右,無論對于洋人,抑或?qū)τ趪,他都有另一重疏離的身份,自然也是有異域之眼的。
同時,荒田先生是在30多歲時才趕上移民潮的,大陸最一窮二白、人妖顛倒的歲月,他都體會過。過去他寫的《荒年之憶》,回憶大躍進之后饑荒的幾個情境,刻畫生動傳神,入于細微,給予我最深刻的印象;我甚至覺得,那是關(guān)于饑餓最精彩的描摹,張愛玲的《秧歌》、阿城的《棋王》都不能及。那些早期經(jīng)驗,積淀了他人生觀的底色,唯其如此,他的異域之眼才更有穿透力,用粵語來說,就是睇得透。
還有一點,對我來說,荒田先生的文字更要多出一重親切感,多出一重閱讀的興味。他是臺山人,而我祖籍開平。這兩個僑鄉(xiāng),地理、民情皆最相近,鄉(xiāng)人最崇洋崇美,以赴金山為人生至高理想,又汲汲于稻粱謀,少有舞文弄墨者。故荒田先生所作,亦等于為海外華人群體留下難得的生活史和精神史片段,我讀起來,有如面對著我的鄉(xiāng)先輩,甚至我的族人這也是那些用腳投票的開平老鄉(xiāng)的生活和命運。
比如這部書稿里,有一篇寫到抗戰(zhàn)時援華飛虎隊的老兵理查德·朱先生,他是第三代臺山移民,有六個子女。小女兒回憶往事,提到家里有個儀式,兄弟姐妹臨睡前,朱先生必定進來檢查,然后關(guān)燈,然后輕聲說一句祈禱,然后用他祖父傳下來的臺山話,領(lǐng)著孩子們念出禱詞:多謝耶穌,/有衫著,/有嘢吃,有屋企,/愛媽媽,愛爸爸。從嬰兒到少年,儀式從未停止,朱爸爸從未缺席。這樣的情節(jié)很讓我動容。
又有一篇寫到,在舊金山不時聽到這樣的廣東語:我老公最喜歡嘗新鮮了,哪里有新茶樓、餐館開張,奉旨要第一天上門…… 我奉旨第一個到! 奉旨是廣府方言,臺山也有這個詞,作用是加強語氣,以示鄭重。這是禮失而求諸野的語言遺存,也讓我覺得極有趣味。
不過,我又覺得,海外經(jīng)驗、僑鄉(xiāng)經(jīng)驗,更多只是賦予荒田先生一種經(jīng)驗的特殊性而已,他最得力處并不在此。
檢讀這些最新的文稿,我愈加意識到,他的文字能達至如此高度,所依憑的,與其說是經(jīng)驗的特殊性,不如說是經(jīng)驗的普遍性。他實際上已抽離于異國,也抽離于故鄉(xiāng),他真正的落腳處,是不分華洋的百味人生,是不分人我的日常生活。
如文稿所涉,雖亦有個別戲劇性的題材,比如中餐館夫婦的洋女婿拿了諾貝爾獎、臺山五味鵝的醬汁秘方之類,但大體只是依托于日常生活的瑣屑,沒有什么戲劇性,有的只是日常性。這就顯出荒田先生超勝于人的長處,是在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中捕捉有意味的場景、有意味的思絮。他閱世甚深,閱人甚多,實在是個世相的觀察家。他能觀照旁人,也能觀照自我,總能夠跳出自我,體驗旁人之體驗,這份自覺,類似于歷史學家的了解之同情,或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的參與式觀察。他不但有異域之眼,可以說還有日常之眼。這樣依賴于日常性的寫作,比之依賴于戲劇性的寫作,自然是更困難的;這更需要觀察、聯(lián)想、反思的能力,更需要即事見理的能力,或可稱之為生活流吧。
說到底,荒田先生寫的,就是世事人情,是穿透了時代的世事人情。他的筆觸,讓我感覺到,每一個世代的人都在變,但自有不變者在。在那些異域異類的陌生者身上,未嘗不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反過來,那些已逝去的各色人物,雖不及見我們這個時代,但我們的人生,他們仿佛已體驗過了。
荒田先生退休之后,返國定居佛山,年年往來于太平洋兩岸,所以他有本文選名曰《人生三山》,隱括了他一生的行跡:臺山、舊金山、佛山。李懷宇評點其書,聯(lián)系到蘇東坡《自題金山畫像》中的話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自是深有意味的。記得張五常先生有文章說,他讀到東坡此詩,禁不住笑出眼淚。往事越千年,荒田先生所游之遠,自然非東坡可及,所見之廣,亦有甚于東坡者;這樣,我們知其人,誦其書,再想想他的臺山金山佛山,也真應該笑出眼淚的。
(本文作者胡文輝,筆名胡一刀,廣州人,學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