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取名為《那人那情那命運》,不僅表明與《那山那水那嘎垯》是相連的姊妹篇,也喻示了知青這個群體從“來到”時的相同境遇,到“離開”后的不同命運。其中有當兵后“從黑河走向柏林”擔任中國國際戰(zhàn)略學會的高級顧問、有推薦上學后再留學定居國外的醫(yī)學博士、有留守黑土地干了一輩子退休回滬在街道里弄的志愿者、有大返城退休后再回農(nóng)村幫農(nóng)民建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更多的則是返城后一邊安家立業(yè)一邊為改革開放做出奉獻,現(xiàn)在已經(jīng)頤養(yǎng)天年的退休者。他們用“小白鴿”“小木屋”“匕首”“松木家具”“最后十三槍”等不同的故事,還有對“孩他姑”“東北婆婆”“木匠師傅”長眠于黑土地知青戰(zhàn)友的不同思念,展示了一代知青在命運跌宕起伏中的共同點: 對美好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
適讀人群 :知青,現(xiàn)當代史愛好者,文學愛好者 數(shù)十位知青深情講述北大荒點滴往事,用樸素的文字為遠去的時代留下真實的見證,也為讀者辨析歷史、認識國情、感悟人生提供些許借鑒。
序
韓自力
這本書是2004年出版的《那山那水那嘎垯》續(xù)篇。
如果說,《那山那水那嘎垯》由一百二十多位知青記錄了自己如何來到并融入那片黑土地的故事;那么,《那人那情那命運》則是由六十多位知青記錄了自己如何離開那片黑土地的真實經(jīng)歷。
相比之下,“離開”的征稿要比“來到”難了很多。知青來到黑土地的原因和經(jīng)歷基本相似,而離開黑土地的原因和經(jīng)歷卻各不相同。書中提到廣靈中學六九屆試點“一個方向,一種形式,一個班級,一個集體”,八個班317名同學集中到愛輝縣插隊,后來陸陸續(xù)續(xù)各自離去的調(diào)查,即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此書的編者準確地將所有插隊知青的“離去”分成了四個階段,有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還處在早期激情時就通過推薦當兵、上學、招工或因獨生子女、家庭特困而結束插隊生活的知青;有激情跌落回歸現(xiàn)實后通過投親靠友“轉(zhuǎn)點”而離開邊陲農(nóng)村的知青;有最后大規(guī)模通過病退、頂替離開黑土地的知青;當然,此書并沒有忽略那些在黑土地收獲了愛情并為此堅持、留守到退休后返回上海的知青。
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愿意把“離開”時與人不同的感情和命運寫出來的,所以,這本續(xù)篇的征稿艱難地進行了好多年,終于基本收齊了插隊愛輝五千多名上海知青“離去”的各種類型。
讀完這本書,不僅能讓人知道中國知青大返城是在當時政策的漸進松動下,從插隊知青開始的;更能讓人真實地感受到知青在拐彎“回家”時,令人唏噓不已的不同命運和感情:有的急拐,激揚跌宕;有的慢拐,隨波緩淌;有的連拐幾個彎,上了高坡;有的用力向前沖,一瀉千丈……
不同的拐彎,發(fā)出了不同的回響。
悔與不悔、懷念與忘卻、自豪與沮喪、歡樂與沉痛……甚至贊美與詛咒!
生命就如同河流,誰能在這世界上找到一樣的呢?
現(xiàn)在,曾經(jīng)的“知青”,被稱作“老知青”或者被稱作“知青人”,就像小溪江河,到了最終去的地方就被稱作“大!币粯。
大海在潮起潮落之間,傾聽著各種訴說,顯示出它無比寬闊的容量。
既然彎都拐過來了,來到浩瀚的大海,那就讓悔與不悔并存,懷念與忘卻相聯(lián),自豪與沮喪共有,歡樂與沉痛互通,贊美和詛咒同在。
此書取名為《那人那情那命運》,不僅表明與《那山那水那嘎垯》是相連的姊妹篇,也喻示了知青這個群體從“來到”時的相同境遇,到“離開”后的不同命運。其中有當兵后“從黑河走向柏林”擔任中國國際戰(zhàn)略學會的高級顧問、有推薦上學后再留學定居國外的醫(yī)學博士、有留守黑土地干了一輩子退休回滬在街道里弄的志愿者、有大返城退休后再回農(nóng)村幫農(nóng)民建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更多的則是返城后一邊安家立業(yè)一邊為改革開放做出奉獻,現(xiàn)在已經(jīng)頤養(yǎng)天年的退休者。他們用“小白鴿”“小木屋”“匕首”“松木家具”“最后十三槍”等不同的故事,還有對“孩他姑”“東北婆婆”“木匠師傅”長眠于黑土地知青戰(zhàn)友的不同思念,展示了一代知青在命運跌宕起伏中的共同點:對美好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
每一個人的生命和感情,無論曾經(jīng)拐了什么樣的彎,現(xiàn)在看到的,都有令人感悟的精彩。
留下真實,待后人評說,此為序。
黃建華,高級政工師/工程師。生于1953年9月。1969年11月,作為上海知青赴黑龍江省愛輝縣插隊落戶。1973年夏天離開農(nóng)村,就讀礦業(yè)院校學習采煤專業(yè)。1980年回到上海,期間又修學工業(yè)企業(yè)管理專業(yè)三年。退休前,在原煤炭部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管理崗位工作。
現(xiàn)擔任愛輝上海知青聯(lián)誼會秘書長,2004年曾主編本書姊妹篇《那山那水那嘎垯》。
目錄
序韓自力
一
從黑河走向柏林 王建政
上學 谷克仁
我的轉(zhuǎn)點經(jīng)歷 丁是玲
咬鉤的魚 朱怡冰
回家的“鑰匙” 李和平
回家 林云普
生命長河的一段 楊緒武 矯煥勇
我家那套松木家具 朱怡冰
銅陵新橋礦 莊康表
魂歸故里之一 朱怡冰
魂歸故里之二 周忠寶
一張難以忘懷的老照片 施孝方
從美國轉(zhuǎn)來的微信 林政保
“張三”起豬 黃建華
拉煤·失友 吳志強
散伙 ——對南二龍大隊知青點撤消的回憶及思考 錢中五
二
我的求學記 馬 建
兩“讓”大學名額 馬蘇龍
回家的路走了22年 盛文秀
一波三折回家路 黃文雅口述 周路明執(zhí)筆
魂兮歸來,哀江南 林云普
從東北到西北 茅亞雄
告別大新屯 丁 路
知青·軍人·武警 裴建國等口述 陳惠明 馬蘇龍執(zhí)筆
再揮手淚依舊 余建華
命運 楊 鏗
兒子戶口落在知青叔叔家 高龍德口述 朱怡冰執(zhí)筆
別了,竇集屯 孫群燕
沒有重逢的離別 盛文秀
轉(zhuǎn)點回鄉(xiāng)的日子 高 瑩
琴,你現(xiàn)在還好嗎? ——一封無法寄出的致歉信 朱自強
抹不掉的痛 高云芳
三
“黑戶口”的那些日子 浦澤幸
“袋袋戶口”三年半 姜愛國
我的小木屋 周忠寶
退學,也要回家 鄧其衛(wèi)
又見白鴿 費凡平
與拖拉機最后告別 傅今文
集體戶的回憶 繆 虹
重陽晚霞興安嶺 章解忠
藏在心頭34年的愧疚 蔡紹華
我的大學夢 山水瀟
我的返城路只用了七天 陳宜芳口述 劉 昕執(zhí)筆
告別太陽溝 季之浩
本人成分: 農(nóng)民 于彩霞
憶於崇華 何 敏 包德成 董安清
1977年的那次高考 周路明
趟過法別拉河 陳向操
上學之路 陳璧佩
我的兩次高考 林聲勇
足球改變命運 倪福喜口述 馬蘇龍執(zhí)筆
圓夢 張建平
老師 陳建灝
孩他姑 朱怡冰
秀梅 翁友芳
師傅張清林 鄭 良
高考病退兩地書 韓自力
四
最后十三槍 王 剛
我放棄了三次返城機會 薛保家
蓉蓉和她的東北奶奶 李援朝
黑土地的婆婆 沈利華口述 周路明執(zhí)筆
“小芳”遇上癡情郎 馬蘇龍
我在黑河當教師 談 潔
春節(jié)在“異鄉(xiāng)” 張君強
獻給與我共度青春的朋友 李祖蓓
高崗屯 ——留有我們青春的記憶 陶建義
重逢滕二 盛文秀
尋夢 方云祥 方曉雪
反哺黑土地的老知青 馬蘇龍
我做不到但我敬仰 韓自力
從“一片紅”到“大返城”——淺析廣靈中學六九屆
集體插隊愛輝校友的回家路 黃建華 林云普
“不差錢 ”馬蘇龍
后記
00100301401702202803404705005306006506907007407908509510210711712212512913213714114715215516216717017718419219920320721321622122422923423824324725225826326827227628028428829433133734334535135636336637438038438839439840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