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信先生一生從事長白山繪畫及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研究及教育傳承工作。80年代當打開國門大家開始吸收西方文化的時候,王純信先生便認識到本土文化面臨的危機和保護的意義。雖然生活在北國邊陲小城,卻以一個藝術家的敏銳視角認識到長白山地域文化的價值,也從此開始了他三十年如一日的田野調查工作,同時他也是一位長白山繪畫界的領軍人物,時任通化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的他帶領年輕人走出大山,拜訪名家、踏尋文化古跡,開班,創(chuàng)造了通化美術事業(yè)的輝煌。本文收錄了作者三十年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中經歷的珍聞軼事。
大愛無聲
◎王紀
我的父母能走到一起,是因為在那個年月,他們都是出身有問題的 大齡青年。我年幼時父親在文化館工作,收入不多,家中困難,為此母親去飯店工作以添補家中口糧。為了省一點錢,連自家房屋建筑和修繕 工作都是爸爸、媽媽和舅舅自己動手。父親第一次上房換瓦,便從梯子 上跌落,母親心疼得再不準爸爸干活,從此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女漢子。父親雖不善這些活計,但他對于事業(yè)的鉆研用心讓母親感動不已, 五更雞叫,父親起床伏案看書畫畫,母親在他身旁操持家事,做飯洗衣。
過去父親出差下鄉(xiāng)調研、寫生、開會、舉辦展覽是常有的事兒。在 這些不短的日子里,母親要照顧姥爺和我們三個的學習,還要工作和操持家務。而父親在家的日子客人也總是絡繹不絕,有畫家、書法家、作家、 詩人,也有很多農民。侯玉梅、倪友芝、于鳳賢、陳維珍等都是家中的 常客,我還記得侯玉梅每次進城都要在我家住上幾天。父親的學生們也常常來我家請教,父親便會留他們在家中吃飯,家成了一個不收費的小 飯館。直到今天,這些學生每每回憶起那段日子,印象最深的就是母親 的酸菜湯,任憑這天下桃李四海闖蕩,也再沒有一碗酸菜湯比得過當年這般滋味了。
每年的大年初三是家里最熱鬧的一天,藝術界同道從四面八方趕來, 只為這久違的情誼和坦誠的交流,席間與其后的筆會,大家暢談藝術、談理想、談工作,用筆墨在潔白的宣紙上切磋溝通,不時伴隨著歡歌笑 語......這就是我對于過年、對于父母、對于家的最早的記憶。
童年的生活是一件衣服要從姐姐傳給哥哥,哥哥傳給我,我穿小再 傳給兩個表弟。生活雖然有些清苦,但家里的藝術氛圍卻讓我開心快樂。爸爸下鄉(xiāng)總喜歡帶上我,這讓生活在城里的我對民間的人和物有了情感 上的認知,對民間的喜愛由心而生。正因如此,我在中央美術學院讀研時選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作為專業(yè),在那里學習的知識總能 讓我想起童年的生活及與父親在一起經歷的田野工作。
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人類學課,從這門課程中我知道了人類了解自身 體質、了解自身文化的方法,知道了 20 世紀初人類學方法進入中國與 本土文化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學方法,知道了人類學家所 從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
從那以后我開始用人類學的眼光看待東北,看待家鄉(xiāng),看待我的父 親。東北最早從事人類學工作的是凌純聲先生,1929 年,他對松花江 下游的赫哲族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查,口述、測量、手繪、拍照、收 集實物,他展開了東北人類學調查的歷史畫卷。踏查長白山,清代劉建封可以算是第一個深入長白山做實地調查的人類學家。而父親是在農耕 文明向工業(yè)文明的轉型期,最早從事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保 護的文化人類學家。他用雙腳丈量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用文字、相機、畫筆記錄下這里的民風民俗,他為文化的保護大聲疾呼,因此有 了今天長白山滿族剪紙、刺繡、草編等 20 多個即將消失的文化進入人類、國家、省、市非遺保護名錄,才有了今天的吉林省薩滿研究會。
父親對人的關注勝過一切,他最放心不下的是山里人的生存和發(fā)展。 他為長白山最后木屋村落的保護奔走疾呼,為背著煎餅上學的山里孩子撰寫文章,為新發(fā)現(xiàn)的人才:民俗收藏界新秀莊鵬、優(yōu)秀藝人倪友芝、 侯玉梅、逄煥蘭、王和靜,撰文助力......本書便是他生命歷程點點滴滴 的匯集。
在常人眼里,父親是師長,是伯樂,是學者。對于我,他是一個慈 祥的老者,是我敬重的父親。
無論學術還是品格,他都不愧為我一生的追隨與榜樣。如今父親仙 逝,母親神志也日漸模糊混沌,但我每每回想起兒時簡單純粹的快樂,回想起那時候藝術的自由與快活,總會感覺心中一股閃閃發(fā)光的暖流, 這是我的家留給我的財富,也是留給世界的財富。它將伴我一生,砥礪 前行。
謹以此書獻給默默支持、操勞家事的母親,以及為長白山文化操勞病逝的父親。
王純信(19392013),男,生于吉林省通化縣,中國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剪紙和民俗藝術)的開拓者和杰出的學者型藝術家。早年先后在文化部門、教育部門從事美術教育、山水畫創(chuàng)作及民間美術研究。其作品將長白山地區(qū)的生活、生產習俗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與面貌,呈現(xiàn)出了豐富而多元的長白山地域文化特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及國外展出,1989年在吉林省舉辦王純信山水畫展,受到廣泛好評。一生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研究、傳承工作,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了一批批中青年藝術家和民間技藝傳承人,使長白山地區(qū)滿族剪紙和刺繡藝術載入世界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一生堅持田野考察,于20世紀80年代發(fā)現(xiàn)了長白山錦江木屋建筑群,為長白山地區(qū)的活態(tài)文化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由文化部授予民間美術開拓者稱號,由吉林省人民政府記二等功,并授予終身成就獎。
王紀(1975),女,吉林省通化市人,當代剪紙與水墨藝術家,通化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吉林省民俗學學科帶頭人。2008年獲得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專業(yè)碩士學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藝術人類學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剪紙研究中心理事、中國薩滿文化藝術研究會會員、吉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自2000年以來從事東北少數民族中滿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田野考查工作,對這些民族即將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為其傳統(tǒng)文化活態(tài)傳承作出不懈努力。出版學術專著《滿族枕頭頂刺繡圖鑒》《滿族民間剪紙》和《薩滿剪紙考釋》等6部。2011年榮獲吉林省第十屆長白山文藝獎新星獎及學術著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