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堰商道地處重慶至貴州的必一經(jīng)之路,是川黔古鹽道上一個濃墨重彩的華彩片段。從晚清激蕩傳奇的青草壩,到今天神奇秀美的雙胞胎村,古老的青堰見證了近代百風云際幻,是巴渝商業(yè)文明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滄桑歷程的縮影。
一條石板鋪成的古道,靜靜地沉睡在山間及膝的荒煙蔓草中,隨著山勢的起伏,錯落綿延伸向遠方。鋪路的石板已經(jīng)被歲月打磨成滄桑的模樣,野草和青苔在石板上恣意攀爬,覆蓋住一段塵封的歷史。唯有石板上的裂紋和那破碎的邊角,訴說著曾經(jīng)的人聲鼎沸,車水馬龍。
在青堰附近的起伏群山中,時常能夠看到這樣沉睡的古道。陽光透過樹蔭聚散成模糊的光影,在古道間徘徊流轉(zhuǎn),如時光不息的沙漏。青堰滄海桑田的百年變遷,像一場經(jīng)年迷醉的舊夢,和草木的枯榮、人世的興衰一起,浮沉進亙古的地老天荒。
青堰近代風云變幻的百年歷史,是古老的巴渝商業(yè)文明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滄桑歷程的縮影。川黔鹽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三大官道之一,“青堰商道”地處重慶至貴州的必經(jīng)之路,是川黔鹽道上一個無可替代的華彩片段。從舊社會激蕩傳奇的青草壩,到民國時動蕩變遷的青堰場,從解放后蟄伏待發(fā)的青堰村,再到今天重獲生機、煥然一新的雙胞胎村,古老的青堰商道見證了興衰,見證了成敗,見證了繁榮與陣痛,見證了新老文明激烈碰撞中青堰的每一次蛻變。
悠長的馬鈴聲再次在歷史的長河中回蕩,敲醒青堰的繁華往事。
清朝道光三年(1823),一群年輕人走出了環(huán)繞著青草壩的群山。
貴州素不產(chǎn)鹽,歷史上貴州人民所食之鹽主要是川鹽、淮鹽、粵鹽和滇鹽,其中川鹽所占的比重最大,川黔鹽道途經(jīng)江津、四面山、雙鳳至貴州,作為古代巴蜀地區(qū)對官道的重要補充,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黃金商業(yè)通道。當時各地運往貴州的鹽、貨物都要經(jīng)長江、筍溪河水運達江津中山碼頭,之后再經(jīng)由陸路轉(zhuǎn)運。而從江津到貴州之間的道路遍布崇山峻嶺和高峽深谷,鹽道只能或鋪石梯,或繞巖鑿道,地勢艱險,車馬難行。以往行走于這條鹽道的多是貴州的人力挑夫,他們隨身帶一根“T”字形的手杖,趕路時,這根手杖便是最大的助力,走累了,便坐在手杖上休息。
清朝道光年間,青草壩人開始成立馬幫,以騾馬為腳力,在陡峭的群山之間從中山碼頭到貴州轉(zhuǎn)運鹽和貨物。
序:青堰往事
第一章 源
泉佑青堰,成雙成對成好事
第二章 萬物生
如夢青堰
嵐靄
驚蟄
石中樹
雙碉樓
得勝鈴
櫻花祭
石林
野蜂
第三章 鳴蟬
鳴蟬
星空
求道
虎道
三王菩薩
大紅巖洞
雙生祭
曲拔廟
八卦山
蝙蝠洞
筍溪玉
迎親
……
第四章 秋韻
第五章 冬藏
第六章 靈萃(重慶青年作家分作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