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源流》的原彝文名叫“能素恒說”,直譯意為追溯彝族的根源,作為古烏撒部地(今貴州省威寧、赫章兩縣一帶)形成并廣為流傳的一部著名的彝族歷史文獻,有很多個抄本在流傳,除畢節(jié)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譯審王子國先生家的抄本外,畢節(jié)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的248號、264號、370號、913號、390號、660號、249號、126號等藏書都可視為這部書的不同抄本,或分散抄本。這些藏書、抄本,已入選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從記錄父子連名譜的特征上看,《彝族源流》所錄的譜系和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威寧縣)一帶流傳的《六祖紀略》、《六祖富貴根》,赫章縣一帶流傳的《彝族創(chuàng)世志》(現(xiàn)藏于赫章縣民委)、《彝家宗譜》(有現(xiàn)藏于畢節(jié)市檔案局和威寧縣龍場鎮(zhèn)等地抄本)比較,在內(nèi)容與涵蓋的范圍相同的前提下,還各有千秋。
《彝族源流》的原彝文名叫“能素恒說”,直譯意為追溯彝族的根源,作為古烏撒部地(今貴州省威寧、赫章兩縣一帶)形成并廣為流傳的一部著名的彝族歷史文獻,有很多個抄本在流傳,除畢節(jié)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譯審王子國先生家的抄本外,畢節(jié)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的248號、264號、370號、913號、390號、660號、249號、126號等藏書都可視為這部書的不同抄本,或分散抄本。這些藏書、抄本,已入選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從記錄父子連名譜的特征上看,《彝族源流》所錄的譜系和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威寧縣)一帶流傳的《六祖紀略》、《六祖富貴根》,赫章縣一帶流傳的《彝族創(chuàng)世志》(現(xiàn)藏于赫章縣民委)、《彝家宗譜》(有現(xiàn)藏于畢節(jié)市檔案局和威寧縣龍場鎮(zhèn)等地抄本)比較,在內(nèi)容與涵蓋的范圍相同的前提下,還各有千秋。
《彝族源流》一書,以父子連名譜為線索,記錄哎哺、尼能、什勺、米(慕)靡——武焚、舉偶(亦作格俄或根英)、六祖這六個時期的彝族歷史,認為彝族起源于哎哺氏。由哎哺氏分支的尼能、什勺、米(慕)靡——武僰、舉偶等各大支系,共同起源、同步發(fā)展,同時存在于毗連的分布地,但從時間上卻分先后占據(jù)彝族歷史的突出舞臺,尼能、什勺、米(慕)靡連接六祖、武焚四大系統(tǒng)是彝族的族源主體,舉偶(又分開作舉偶、署索)是彝族文字文化的代表與象征,據(jù)《阿默尼·磨彌譜》、《德布源流》、《水西世系》等文獻載:彝族歷史“在篤慕(慕靡最后一代王)之前,有三百八十六代,在篤慕之后,傳七十八代!被颉皞靼耸拇,到茲摩額菲(安坤?——公元1664年)”。從《彝族源流》所記載的內(nèi)容上可以看出,彝族與古老的昆明、蜀、嶲、叟、濮、哀牢、盧等族群有直接聯(lián)系;在進入階級社會后,又同古蜀國、古滇國、古夜郎國、古朱提國、古牂舸國的建立直接有關(guān)。至于建立羅殿國、羅施鬼國、南詔國、阿者國、毗那國、自杞國,以及上百的“以什數(shù)”的君長政權(quán),其根源關(guān)聯(lián)就更不待言了。
彝族歷史文獻,即彝族史書的編寫,以父子連名譜為線索,于國,服從于世襲制的君長制政權(quán);于家,服務于以祭祖活動為核心的祖宗崇拜。所以,大約在“洪水泛濫”(六祖崛起的象征)之前,彝族各部的史官(即布摩或摩史)已開始用彝文收集、編寫本部歷史的工作。無論民間傳說,還是彝文文獻記載,都說哎哺時期的著名布摩布焚舉奢哲寫下了很多的書。根據(jù)彝文各種文獻的記載來看,彝族各部內(nèi),眾多的舉奢哲們一代又一代,不間斷地從事編寫本部、甚至全民族歷史的工作,直到清康熙朝的中晚年為止。根據(jù)畢節(jié)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的663號藏書記載:布篤布舉、舉婁布陀、額菲布則、額哲布嘎是烏撒、水西境內(nèi)的四大著名布摩,這四大布摩生活的年代大約在北宋時期,而四大布摩之首的布篤布舉則生活在烏撒部土地上,舉婁布陀在烏撒部地盤活動的時間也很長,他們都以善寫史,且成果卓著而名傳后世,從《布篤布舉與舉婁布陀易瑪籍》一書中就有著重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