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尼亞是歐洲歷史上一個古老的地名,英語中德國和德意志的稱謂Germany即由此衍生而來。這些日耳曼人經(jīng)過不斷遷移,逐漸在今天的德國境內(nèi)定居下來。公元10世紀,日耳曼人建立起神圣羅馬帝國。然而神圣羅馬帝國在漫長的歷史中常處于既不神圣,也非羅馬,更非帝國的松散狀態(tài),難以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集權統(tǒng)治,帝國的核心基本上集中于德意志地區(qū)。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tǒng)一了除奧地利帝國之外的德意志各邦國,建立起德意志帝國,自此,奧地利被正式排除在德意志之外。統(tǒng)一后的德意志曾先后挑起兩次世界大戰(zhàn),牽動全世界的神經(jīng),但都以戰(zhàn)敗收場。1945年,德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xiàn)統(tǒng)一。德意志一直是歐洲歷史舞臺上活躍的主角,它的一舉一動幾乎都會影響歐洲的格局和政治走向;同時,它也是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搖籃,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充實著人類文明的寶庫。自1945年以來,許多德國人希望能夠重現(xiàn)被納粹的陰影遮蔽的榮光,他們不懈努力,以期重塑德意志輝煌、復雜而又無限多樣的文化。
德意志文化令人著迷,又令人困惑。德國人留給世人的嚴肅、偏執(zhí)、冷酷的刻板印象,常常讓人誤以為他們的國家是一個無趣的國度。但是作者結合多年游歷德國的經(jīng)歷,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擺脫了常規(guī)歷史寫作的窠臼,挑戰(zhàn)了世俗觀點。他不僅介紹了德意志的歷史,展示了它獨特的地理風貌、建筑和諸多文化元素,還適時提到了奇怪的食物、城堡、瘋狂的王子,甚至童話故事。
作者一直思考并試圖解答這一系列問題:關于德國,我們是如何被既有史料誤導的,我們應如何避免和擯棄這種誤導,何時我們又應該忽略某些歷史?這是一本饒有趣味、能夠激發(fā)讀者好奇心的書,可以將讀者一次又一次帶回德意志經(jīng)歷過的重要年代,重新認識那些似乎早已熟悉的人物,看到一個豐滿鮮活的德意志,并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為何能對歐洲乃至世界歷史文化產(chǎn)生重要影響。
【一幅私家歷史文化導覽圖,帶你漫步德意志】
本書作者西蒙·溫德爾花費20多年時間,數(shù)十次探訪德國與奧地利,對德國歷史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成就了這部歷史華章。本書一方面按照時間的順序,梳理了德意志這片土地自西羅馬帝國至1933年納粹上臺前的歷史;另一方面,通過作者的親身走訪,描繪了一幅德意志的文化地圖。森林、河流、城堡、教堂、宮殿、博物館……它們既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本身也是經(jīng)歷滄海桑田的主體,在歲月變遷中不斷轉換身份。而作者就像個耐心的導游,將其中的故事娓娓道來,帶領讀者在變幻的時空中漫游。
【富有人味的歷史暢銷書】
作者博學多才,本書內(nèi)容豐富詳實、生動有趣,曾被評為《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十大暢銷書。
在內(nèi)容上,本書講述的德意志歷史并不局限于政治軍事史和帝王將相的故事,書中充滿了奇聞異事、市井生活。它將統(tǒng)治者還原為人,而非高高在上的臉譜,君士坦丁大帝并不像后代的拜占庭皇帝那樣過著奢靡的生活,反而備嘗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查理曼也不如歷史學家希望的那樣熱愛文化,這更像是他血腥征伐之后的消遣。
作者本身也參加到德意志人的生活當中,他到德國的地下餐館用餐,對德國可怕的食物感到震驚;他參觀古代的遺跡,感嘆19世紀狂熱的歷史文化學者過于精致、刻意的翻新扭曲了古代的景觀;他參加全球性的法蘭克福書展,比較著古今商人招攬顧客的花招。
【反思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同時,打破人們對德意志的刻板印象】
提到德意志,人們無法忘記它作為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策源地的過去。本書的敘述到1933年就結束了,但對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反思貫穿全書。作者討論了德意志民族主義的興起、德意志特殊道路、德意志的統(tǒng)一、軍國主義這些經(jīng)典問題,而通過對歷史的細致分析,作者希望告訴讀者德意志不是一路直奔集中營的戰(zhàn)車,它的窮兵黷武并不是因為強大,相反它長期作為海綿地帶,在歐洲處于邊緣的地位。德國人既有著民族自豪感,也崇尚個人自由的精神,德意志的統(tǒng)一之中也保留了各地的文化差異。德意志民族有著多樣性和復雜性,需要讀者細細體味。
【用藝術感受德意志,用理性思索德意志】
德意志盛產(chǎn)文學藝術大師,瓦格納、貝多芬、巴赫、歌德、赫爾德、格林兄弟,他們的作品體現(xiàn)了德意志的藝術成就,也反過來塑造了德意志的精神。托馬斯·曼、黑塞、格拉斯、納博科夫這些生活在兩戰(zhàn)時期的文學大家則描繪出了那個瘋狂、破碎的世界。作為涉獵廣泛的出版人、書評人、影評人,作者熟悉并且善于運用這些經(jīng)典作品,以及相關的著名影視作品,如《角斗士》《第七封印》,引導讀者透過藝術文藝作品感受生動的德意志,同時也能運用批判性思維恰當?shù)卦u論、反思這些作品及其影響。本書將讓讀者感受觸得到的德意志,為讀者帶來藝術和思想的雙重盛宴。
筆者曾經(jīng)耗費數(shù)年時間,對德國歷史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這本書便是完完全全的個人深思熟慮的心血結晶。《日耳曼尼亞》這本書的核心,便由我數(shù)十次探訪德國與奧地利的心得所構成。本書嘗試講述關于日耳曼民族的歷史始末,從他們想象中那神秘莫測又英雄輩出的廣袤森林的起源,直到希特勒上臺引發(fā)的一系列歷史變革,將我所有曾經(jīng)目睹、閱讀、引起我興趣的事物統(tǒng)統(tǒng)表達出來,以饗讀者。當然,人們旅行的原因有很多,令我深深迷戀并為之癡狂的事物,或許會讓他人感到索然無味。對某些人而言,旅行讓他們有機會對反宗教改革的歷史遺跡頂禮膜拜;而對另一些人則是有機會和某位來自多特蒙德的變性人大打出手、吵鬧不休,這中間無疑出現(xiàn)了某種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雖然這兩者之間或許會有那么一點兒交集可能是在某個稱不上熱鬧非凡的地方博物館。因此,在本書所呈現(xiàn)的廣闊世界中,或許筆者的文字會讓某些讀者感到厭煩或敬而遠之我只希望這個人群的數(shù)量不要太過龐大。無論如何,《日耳曼尼亞》只是一本消遣讀物雖然我內(nèi)心隱隱期待書中表達出的某些隱含意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fā)人深省。
今天的德國在某種意義上已經(jīng)成為盲區(qū)。這片土地上講英語的觀光者,如士兵、歷史學家及施工人員等,往往出于職業(yè)原因到訪此地。在法蘭克福機場的一大消遣娛樂便是觀察那些面帶困惑之色的英國新晉畢業(yè)生,他們?nèi)宄扇旱財D在一起,身穿特制的黑色制服等待航班。他們能夠在德國的銀行里謀求一份工作,僅僅是因為從優(yōu)勝劣汰的角度看,他們的背景驚人地千篇一律在大學里恰好學習了德語,職業(yè)選擇是基于語言的便利,而非如下要求:計算水準、取悅客戶或做出明智決策。
與德國有關的話題常遭回避,原因無他在 20 世紀的某一段時間里德國人犯下的暴行。但這種回避的態(tài)度是否會導致歐洲文化殘缺不全?事實上是否正是這種態(tài)度導致希特勒對德國實力的評估甚囂塵上?自然,本書也對第三帝國帶來的災難做出了深刻分析,但通過依時間順序記敘從古老的黑森林開始,到 1933 年希特勒奪取權力的這段歷史,筆者想避免對這名納粹元首做過度闡釋,而是試圖深入挖掘歐洲大陸的某些歷史走向,在很多方面歐洲大陸都與英國極為相似,它的歷史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不論是引人入勝之處,還是令人欽佩的輝煌之處,相比歐洲其他任何國家絲毫不會遜色。假如沒有德國,整個歐洲的歷史文化都會變得毫無意義,在六十余年的時間里,德國始終勤奮前進,在承認第三帝國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重建歐洲文化,重現(xiàn)早年榮光。
本書依時間順序寫作,雖然對于羅馬時期和中世紀時期歷史的敘述方式幾經(jīng)轉變,有些時候難免令人感到費解,而且在描寫后來的日耳曼人在這些歷史時期的發(fā)展經(jīng)歷時,也用了幾乎相等的篇幅去描述他們沉迷于這些歷史時期的原因。在寫作過程中,筆者致力于不在書中羅列枯燥乏味的歷史大事年表。書中大事記的寫法并非枯燥乏味的簡單鋪陳,我會時常小憩一會兒,討論音樂、童話、美酒,等等。但這種趣味是從何而來的呢?
有些家庭將出行和冒險當作樂趣享受,有些則抱著不那么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像所有孩童一樣假設我的家庭與別人家沒有什么不同事實上,我們設定了一個基準,通過它去衡量其他家庭是否比自己的家庭更加喧鬧、勢利或陰沉。長大成年之后,站在相對成熟的角度回首往事,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家庭(包括我本人在內(nèi))生活實在稱不上有多么精彩紛呈。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日子總是那樣一成不變地過著。我們置身于一個有限的空間范圍內(nèi),被家庭瑣事包圍,當我與父母和姐妹們居住在西肯特郡,過著田園生活時,卻又好像待在被施了魔法的城堡里,生活只剩下懶散麻木。我母親不喜歡一切形式的體育鍛煉,因此我們也沒有機會騎上自行車出去兜風,盡管擁有一個大花園,我卻堅定地認為出去玩耍確實不是什么好選擇,外面既沒有舒適的座椅,也沒有閱讀用的臺燈。偶爾我的父親會去修剪一下長滿苔蘚的草坪,我也從來沒有自告奮勇去幫忙。曾經(jīng)有一個夏天我們極力鼓舞自己走出家門去野餐,但我和幾個姐妹被外面飛舞的黃蜂嚇得打了退堂鼓,在某種情緒的醞釀之下談話的方向開始偏離重心,并且內(nèi)容變得尖刻,最終大家不歡而散。我討厭一切形式的體育運動當然根源是我自身能力不足這種想法最終占了上風。當我們在學校里一如往常般忙碌時,周末和假期好似要召喚人陷入舒適的懶惰泥沼。若要理解我與日耳曼文化充滿戲劇性、精彩紛呈的初次邂逅,那么了解這些人生背景是十分必要的,這次邂逅堪稱冥冥中的全新支點,改變了我人生的方向。
西蒙·溫德爾(Simon Winder):
英國著名大眾歷史作家、出版人、書評人、影評人。多年來對中歐歷史、德國歷史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在近20年間多次游歷神圣羅馬帝國故土,探尋各地遺跡中蘊藏的古老文化元素及其背后的歷史淵源。與彼得·威爾遜(Peter Wilson)、蒂姆·布蘭寧(Tim Blunning)、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等歐洲史和德國史學大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并持續(xù)獲得他們的指導與建議,得以在寫作中融入新的學術視角。
溫德爾在企鵝蘭登出版集團擔任出版總監(jiān),曾因一舉獲得007系列作者伊恩·弗萊明作品的出版權而名聲大噪,他同時還負責部分企鵝經(jīng)典作品和當代外國小說的推廣工作。豐富的出版經(jīng)驗讓溫德爾更了解讀者的喜好與習慣。在嚴謹?shù)臍v史考證之外,他善于打破傳統(tǒng)范式,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多個角度傳遞信息,以時而幽默時而犀利的語言進行敘述,讓讀者獲得全方位的、充滿愉悅感的閱讀體驗。他經(jīng)常接受BBC、CNN等媒體的采訪,應邀赴大學演講,推廣英國文化和其一直醉心研究的德國史。目前已經(jīng)出版了著作三部,其中,《日耳曼尼亞:古今德意志》曾被評為《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十大暢銷書,《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曾提名2013年度塞繆爾·約翰遜獎(英國頗負盛名的非虛構類寫作獎)。
目錄
前言i
第一章
來自黑森林之地003
羅馬時期的日耳曼人012
遠離故土的短吻鱷018
我要放一點兒綠醬汁021
中世紀停車場028
第二章
古代宮殿037
查理曼042
虔誠者、禿子或胖子048
彈丸小鎮(zhèn)052
傳播文字058
追尋一線陽光066
向東方進發(fā)072
第三章
圍墻小鎮(zhèn)079
其余的優(yōu)越情結084
政治體制簡述090
日耳曼部落096
饑荒與瘟疫101
鉆石閃耀之地105
第四章
無潮之海113
勃艮第詛咒119
美滿家庭128
民族服飾廣泛傳播135
帝國行政圈141
哈布斯堡王朝144
第五章
尖頂、角樓和高塔157
誕生之地與安息之所165
魔鬼的風笛170
世界的統(tǒng)治者176
新耶路撒冷185
不愉快的酒商189
第六章
金色的信仰之城199
檸檬花綻放之地204
黑色盔甲213
瑞典騎兵之王221
來自小行星的突然造訪229
第七章
沙漏與食鳥蛛239
音樂伴隨死者往生249
敷粉假發(fā)的時代254
雕花彎刀257
燒毀普法爾茨伯爵領!266
天主教力量孤注一擲272
第八章
居魯士大帝的后裔281
與鴕鳥一起飲用巧克力290
競爭激烈的陵墓建造296
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303
強力王與肥胖王307
第九章
小索菲·策布斯特319
園林與罪惡324
追隨歌德的腳步329
玻璃金字塔中的知更鳥蛋333
海牛的突然造訪340
德國的犧牲品343
物有所值的雞肉352
第十章
軍隊進行曲359
卡爾和阿爾布雷希特366
塔樓上的女孩377
英勇的橡子384
勝利紀念柱393
第十一章
民族主義的輝煌與悲愴401
特殊主義分崩離析409
墨西哥的意外發(fā)現(xiàn)420
第十二章
羔羊與瓢蟲431
拼圖之國436
狩獵好手442
魯里坦尼亞、西爾達維亞
以及他們的朋友449
缺席454
第十三章
海濱之外 467
得克薩斯文德人472
洋涇浜德語478
托馬斯和厄尼485
柏林的波次納普494
軍國主義的分類498
第十四章
失敗509
英德分裂515
災難523
戰(zhàn)敗與變革526
銘記逝者536
皇室余波541
第十五章
暗淡湖光551
暴動與背帶558
5、4、3、2、1…… 564
科學之死567
最后的陣痛571
結局576
尾聲
在山間579
孟德爾塑像582
銅管樂帶來死亡585
參考文獻589
致謝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