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玄奘傳 《玄奘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被梁啟超推崇為古今傳記*。本書是一部記述玄奘生平年代*早、內容*為詳實的傳記,是我國現(xiàn)存的、保持完整面貌的*早的一部中篇單行個人傳記,也是一部研究中亞、印度及絲綢之路各國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和社會風情的珍貴史料。 ★他是中國佛法界*人、他是家喻戶曉的唐僧。為你講述真實的《西游記》、不一樣的唐三藏。 ★全書前五卷講述奘師出生、出家學歷、西游行程及印度半島各國各地游學經歷,后五卷述奘師回國以后和宮廷來往關系、譯經事業(yè)、在佛學上所作的貢獻以至*后示寂諸事等。 ★玄奘的一生,是舍命求法的一生,是艱苦奮斗的一生,是勇攀高峰的一生,是苦耕譯述的一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展示了民族的高貴品格,不愧為民族的脊梁。 ★玄奘被梁啟超譽為千古一人,是中國*流學者,決不居第二流以下,被魯迅目為中國人的脊梁。呂澂認為,印度的佛學從漢末傳來中國,直到唐初的幾百年間,真正能夠傳譯印度學說的本來面目的,還要算唐玄奘這一家。
0000序例
此書全仿西人傳記之體,載述李鴻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論斷,使后之讀者知其為人。 中國舊文體,凡記載一人事跡者,或以傳,或以年譜,或以行狀,類皆記事,不下論贊,其有之,則附于篇末耳。然夾敘夾論,其例實創(chuàng)自太史公,《史記·伯夷列傳》、《屈原列傳》、《貨殖列傳》等篇皆是也。后人短于史識,不敢學之耳。著者不敏,竊附斯義。 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系。故為李鴻章作傳,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筆力行之。著者于時局稍有所見,不敢隱諱,意不在古人,在來者也。恨時日太促,行篋中無一書可供考證。其中記述謬誤之處,知所不免。補而正之,愿以異日。 平吳之役,載湘軍事跡頗多,似涉支蔓,但淮軍與湘軍其關系極繁雜,不如此不足以見當時之形勢,讀者諒之。 中東和約、中俄密約、義和團和約,皆載其全文。因李鴻章事跡之原因結果,與此等公文關系者甚多,故不辭拖沓,盡錄入之。 合肥之負謗于中國甚矣。著者與彼,于政治上為公敵,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為之作冤詞也。故書中多為解免之言,頗有與俗論異同者,蓋作史必當以公平之心行之。不然,何取乎禍梨棗(古代印書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者棗木刻成,所以把雕版印書的版稱為梨棗。此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什么要在書籍文字方面取禍呢?編注)也!英名相格林威爾(喬治·格林威爾(George Grenville),輝格黨人,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在位期間曾出任英國首相(1763-1765)。編注)嘗呵某畫工曰:Paint me as I am,言勿失吾真相也。吾著此書,自信不至為格林威爾所呵!合肥有知,必當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 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既望著者自記第一章緒論0000第一章緒論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杰矣乎!雖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論非常人,烏見其可?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xiāng)愿(鄉(xiāng)愿即人人都交口稱贊的那種人,孔子卻說他是道德的盜賊。在《論語·陽貨十三》中,孔子說:鄉(xiāng)愿,德之賊也!在《孟子·盡心下》中也有記載,孔子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xiāng)愿乎!鄉(xiāng)愿,德之賊也。編注);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語曰:蓋棺論定。(蓋棺論定出自于唐·韓愈《同冠峽》詩:行矣且無然,蓋棺事乃了。編注)吾見有蓋棺后數(shù)十年數(shù)百年,而論猶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論人者將烏從而鑒之。曰:有人于此,譽之者千萬,而毀之者亦千萬;譽之者達其極點,毀之者亦達其極點;今之所毀,適足與前之所譽相消,他之所譽,亦足與此之所毀相償。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謂非常人矣!其為非常之奸雄,與為非常之豪杰,姑勿論,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尋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燭照而雌黃之者也。知此義者,可以讀我之《李鴻章》。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之歷聘歐洲也,至德,見前宰相俾斯麥,叩之曰:為大臣者,欲為國家有所盡力,而滿廷意見與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麥應之曰:首在得君。得君既專,何事不可為?李鴻章曰:譬有人于此,其君無論何人之言皆聽之,居樞要侍近習者,常假威福,挾持大局。若處此者,當如之何?俾斯麥良久曰:茍為大臣,以至誠憂國,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與婦人、女子共事,則無如何矣。(此語據(jù)西報譯出,尋常華文所登于《星軺日記》者,因有所忌諱不敢譯錄也。作者注)李默然云。嗚呼!吾觀于此,而知李鴻章胸中塊壘,牢騷郁抑,有非旁觀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責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恕李者亦在此。 自李鴻章之名出現(xiàn)于世界以來,五洲萬國人士,幾于見有李鴻章,不見有中國。一言蔽之,則以李鴻章為中國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夫以甲國人而論乙國事,其必不能得其真相,固無待言,然要之李鴻章為中國近四十年第一流緊要人物。讀中國近世史者,勢不得不口李鴻章,而讀李鴻章傳者,亦勢不得不手中國近世史,此有識者所同認也,故吾今此書,雖名之為同光以來大事記可也。 不寧惟是。凡一國今日之現(xiàn)象,必與其國前此之歷史相應,故前史者,現(xiàn)象之原因,而現(xiàn)象者,前史之結果也。夫以李鴻章與今日之中國,其關系既如此其深厚,則欲論李鴻章之人物,勢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觀察夫中國數(shù)千年來政權變遷之大勢,民族消長之暗潮,與夫現(xiàn)時中外交涉之隱情,而求得李鴻章一身在中國之位置。孟子曰:知人論世。世固不易論,人亦豈易知耶? 今中國俗論家,往往以平發(fā)平捻為李鴻章功,以數(shù)次和議為李鴻章罪。吾以為此功罪兩失其當者也。昔俾斯麥又嘗語李曰:我歐人以能敵異種者為功。自殘同種以保一姓,歐人所不貴也。夫平發(fā)平捻者,是兄與弟鬩墻,而盬弟之腦(盬弟之腦,比喻內部斗爭非常激烈。盬,音gǔ,意為吸飲。《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曰: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以懼。編注)也,此而可功,則為兄弟者其懼矣。若夫吾人積憤于國恥,痛恨于和議,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無因,然茍易地以思,當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論者處李鴻章之地位,則其所措置,果能有以優(yōu)勝于李乎?以此為非,毋亦旁觀笑罵派之徒快其舌而已。故吾所論李鴻章有功罪于中國者,正別有在。 李鴻章今死矣,外國論者,皆以李為中國第一人。又曰:李之死也,于中國今后之全局,必有所大變動。夫李鴻章果足稱為中國第一人與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現(xiàn)今五十歲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無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則吾所能斷言也。李之死,于中國全局有關系與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現(xiàn)在政府失一李鴻章,如虎之喪其倀,瞽之失其相,前途岌岌,愈益多事,此又吾之所敢斷言也。抑吾冀夫外國人之所論非其真也,使其真也,則以吾中國之大,而惟一李鴻章是賴,中國其尚有瘳耶? 西哲有恒言曰: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若李鴻章者,吾不能謂其非英雄也。雖然,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也。時勢所造之英雄,尋常英雄也。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何在而無時勢?故讀一部二十四史,如李鴻章其人之英雄者,車載斗量焉。若夫造時勢之英雄,則閱千載而未一遇也。此吾中國歷史,所以陳陳相因,而終不能放一異彩以震耀世界也。吾著此書,而感不絕于余心矣。 史家之論霍光,惜其不學無術。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當此十九世紀競爭進化之世,而惟彌縫補苴,偷一時之安,不務擴養(yǎng)國民實力,置其國于威德完盛之域,而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要挾小智小術,欲與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讓其大者,而爭其小者,非不盡瘁,庸有濟乎?孟子曰: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此之謂不知務。(見《孟子·盡心下》,即在尊長之前用餐,大口吃飯,大口喝湯,卻講求不要用牙齒啃斷干肉,這個叫做不識大體。歠,音chuò。編注)殆謂是矣。李鴻章晚年之著著失敗,皆由于是。雖然,此亦何足深責?彼李鴻章固非能造時勢者也,凡人生于一社會之中,每為其社會數(shù)千年之思想習俗義理所困,而不能自拔。李鴻章不生于歐洲而生于中國,不生于今日而生于數(shù)十年以前,先彼而生并彼而生者,曾無一能造時勢之英雄以導之翼之,然則其時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為李鴻章一人咎也。而況乎其所遭遇,又并其所志而不能盡行哉?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也。但此后有襲李而起者乎,其時勢既已一變,則其所以為英雄者亦自一變,其勿復以吾之所以恕李者而自恕也。第二章李鴻章之位置第二章李鴻章之位置 欲評騭李鴻章之人物,則于李鴻章所居之國,與其所生之時代,有不可不熟察者兩事: 一曰李鴻章所居者,乃數(shù)千年君權專制之國,而又當專制政體進化完滿,達于極點之時代也。 二曰李鴻章所居者,乃滿洲人入主中夏之國,而又當混一已久,漢人權利漸初恢復之時代也。 論者動曰:李鴻章,近世中國之權臣也。吾未知論者所謂權臣,其界說若何?雖然,若以李鴻章比諸漢之霍光、曹操,明之張居正,與夫近世歐美日本所謂立憲君主國之大臣,則其權固有迥不相侔者。使鴻章而果為權臣也,以視古代中國權臣,專擅威福,挾持人主,天下側目,危及社稷,而鴻章乃匪躬蹇蹇(jiǎn,忠正耿直的樣子。編注),無所覬覦,斯亦可謂純臣也矣。使鴻章而果為權臣也,以視近代各國權臣,風行雷厲,改革庶政,操縱如意,不避怨嫌。而鴻章乃萎靡因循,畏首畏尾,無所成就,斯亦可謂庸臣也矣。雖然,李鴻章之所處,固有與彼等絕異者,試與讀者燃犀列炬,上下古今,而一論之。 中國為專制政體之國,天下所聞知也。雖然,其專制政體,亦循進化之公理,以漸發(fā)達,至今代而始完滿,故權臣之權,迄今而剝蝕幾盡。溯夫春秋戰(zhàn)國之間,魯之三桓,晉之六卿,齊之陳、田,為千古權臣之巨魁。其時純然貴族政體,大臣之于國也,萬取千焉,千取百焉,枝強傷干,勢所必然矣。洎夫兩漢,天下為一,中央集權之政體,既漸發(fā)生,而其基未固,故外戚之禍特甚;、鄧、竇、梁之屬,接踵而起,炙手可熱,王氏因之以移漢祚,是猶帶貴族政治之余波焉。茍非有閥閱者,則不敢覬覦大權。范曄《后漢書》論張奐、皇甫規(guī)之徒,功定天下之半,聲馳四海之表,俯仰顧盼,則天命可移,而猶鞠躬狼狽,無有悔心,以是歸功儒術之效,斯固然矣。然亦貴族柄權之風未衰,故非貴族者不敢有異志也。斯為權臣之第一種類。及董卓以后,豪杰蜂起,曹操乘之以竊大位,以武功而為權臣者自操始。此后司馬懿、桓溫、劉裕、蕭衍、陳霸先、高歡、宇文泰之徒,皆循斯軌。斯為權臣之第二種類。又如秦之商鞅,漢之霍光、諸葛亮,宋之王安石,明之張居正等,皆起于布衣,無所憑藉,而以才學結主知,委政受成,得行其志,舉國聽命,權傾一時,庶幾有近世立憲國大臣之位置焉。此為權臣之第三種類。其下者則巧言令色,獻媚人主,竊弄國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趙高,漢之十常侍,唐之盧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檜、韓侘胄,明之劉謹、魏忠賢,穿窬斗筲(窬(yú):翻墻。筲(shāo):竹器,容十二升。成語斗筲穿窬喻人氣度狹小,見識淺陋。編注),無足比數(shù)。此為權臣之第四種類。以上四者,中國數(shù)千年所稱權臣,略盡于是矣。 要而論之,愈古代則權臣愈多,愈近代則權臣愈少,此其故何也?蓋權臣之消長,與專制政體之進化成比例,而中國專制政治之發(fā)達,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義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劃。孔子鑒周末貴族之極敝,思定一尊以安天下,故于權門疾之滋甚,立言垂教,三致意焉。漢興,叔孫通、公孫弘之徒,緣飾儒術,以立主威。漢武帝表六藝黜百家,專弘此術以化天下,天澤之辯益嚴,而世始知以權臣為詬病。爾后二千年來,以此義為國民教育之中心點,宋賢大揚其波,基礎益定,凡縉紳上流,束身自好者,莫不兢兢焉。義理既入于人心,自能消其梟雄跋扈之氣,束縛于名教以就圍范。若漢之諸葛,唐之汾陽,及近世之曾、左以至李鴻章,皆受其賜者也。又歷代君主,鑒興亡之由,講補救之術,其法日密一日,故貴族柄權之跡,至漢末而殆絕。漢光武、宋藝祖(宋藝祖是宋朝人對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一種美稱。藝祖之稱源自于《尚書》!渡袝钒延形牡虏潘嚨牡弁醴Q之為藝祖。編注)之待功臣,優(yōu)之厚秩,解其兵柄;漢高祖、明太祖之待功臣,摭其疑似,夷其家族。雖用法寬忍不同,而削權自固之道則一也。洎乎近世,天下一于郡縣,采地斷于世襲,內外彼此,互相牽制,而天子執(zhí)長鞭以笞畜之。雖復侍中十年,開府千里,而一詔朝下,印綬夕解,束手受吏,無異匹夫。故居要津者無所幾幸,惟以持盈保泰、守身全名相勸勉,豈必其性善于古人哉?亦勢使然也。以此兩因,故桀黠者有所顧忌,不敢肆其志,天下藉以少安焉;而束身自愛之徒,常有深淵薄冰之戒,不欲居嫌疑之地,雖有國家大事,明知其利當以身任者,亦不敢排群議逆上旨以當其沖。諺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者,滿廷人士,皆守此主義焉,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漸矣。逮于本朝,又有特別之大原因一焉。本朝以東北一部落,崛起龍飛,入主中夏,以數(shù)十萬之客族,而馭數(shù)萬萬之主民,其不能無彼我之見,勢使然也。自滇、閩、粵三藩,以降將開府,成尾大不掉之形,竭全力以克之,而后威權始統(tǒng)于一,故二百年來,惟滿員有權臣,而漢員無權臣。若鰲拜,若和珅,若肅順、端華之徒,差足與前代權門比跡者,皆滿人也。計歷次軍興,除定鼎之始不俟論外,若平三藩,平準噶爾,平青海,平回部,平哈薩克、布魯特、敖罕、巴達克、愛烏罕,平西藏、廓爾喀,平大小金川,平苗,平白蓮教、天理教,平喀什噶爾,出師十數(shù),皆用旗營,以親王貝勒或滿大臣督軍。若夫平時,內而樞府,外而封疆,漢人備員而已,于政事無有所問。如順治、康熙間之洪承疇,雍正、乾隆間之張廷玉,雖位尊望重,然實一弄臣耳。其余百僚,更不足道。故自咸豐以前,將相要職,漢人從無居之者(將帥間有二,則漢軍旗人也。作者注)。及洪楊之發(fā)難也,賽尚阿、琦善皆以大學士為欽差大臣,率八旗精兵以遠征,遷延失機,令敵坐大,至是始知旗兵之不可用,而委任漢人之機,乃發(fā)于是矣。故金田一役,實滿漢權力消長之最初關頭也。及曾、胡諸公,起于湘、鄂,為乎江南之中堅,然猶命官文以大學士領欽差大臣。當時朝廷雖不得不倚重漢人,然豈能遽推心于漢人哉?曾、胡以全力交歡官文,每有軍議奏事,必推為首署;遇事歸功,報捷之疏,待官乃發(fā)。其撝謙固可敬,其苦心亦可憐矣。試一讀《曾文正集》,自金陵克捷以后,戰(zhàn)戰(zhàn)兢兢,若芒在背。以曾之學養(yǎng)深到,猶且如是,況李鴻章之自信力猶不及曾者乎?吾故曰:李鴻章之地位,比諸漢之霍光、曹操,明之張居正,與夫近世歐洲日本所謂立憲君主國之大臣,有迥不相侔者,勢使然也。 且論李鴻章之地位,更不可不明中國之官制。李鴻章歷任之官,則大學士也,北洋大臣也,總理衙門大臣也,商務大臣也,江蘇巡撫,湖廣、兩江、兩廣、直隸總督也。自表面上觀之,亦可謂位極人臣矣。雖然,本朝自雍正以來,政府之實權,在軍機大臣(自同治以后,督撫之權雖日盛,然亦存乎其人,不可一例),故一國政治上之功罪,軍機大臣當負其責任之大半。雖李鴻章之為督撫,與尋常之督撫不同,至若舉近四十年來之失政,皆歸于李之一人,則李固有不任受者矣。試舉同治中興以來軍機大臣之有實力者如下: 第一文祥、沈桂芬時代同治初年第二李鴻藻、翁同龢時代同治末年及光緒初年第三孫毓汶、徐用儀時代光緒十年至光緒廿一年第四李鴻藻、翁同龢時代光緒廿一年至光緒廿四年第五剛毅、榮祿時代光緒廿四年至今 觀此表,亦可觀滿漢權力消長之一斑。自發(fā)、捻以前,漢人無真執(zhí)政者,文文忠汲引沈文定,實為漢人掌政權之嚆矢。其后李文正,翁師傳,孫、徐兩尚書繼之,雖其人之賢否不必論,要之同治以后,不特封疆大吏,漢人居其強半,即樞府之地,實力亦驟增焉。自戊戌八月以后,形勢又一變矣,此中消息,言之甚長,以不關此書本旨,不具論。(作者按) 由此觀之,則李鴻章數(shù)十年來共事之人可知矣。雖其人賢否、才不才,未便細論,然要之皆非與李鴻章同心同力、同見識、同主義者也。李鴻章所訴于俾斯麥之言,其謂是耶!其謂是耶,而況乎軍機大臣之所仰承風旨者,又別有在也,此吾之所以為李鴻章悲也。抑吾之此論,非有意袒李鴻章而為之解脫也。即使李鴻章果有實權,盡行其志,吾知其所成就亦決無以遠過于今日。何也?以鴻章固無學識之人也。且使李鴻章而真為豪杰,則憑藉彼所固有之地位,亦安在不能繼長增高、廣植勢力,以期實行其政策于天下?彼格蘭斯頓、俾斯麥,亦豈無阻力之當其前者哉?是故,固不得為李鴻章作辯護人也。雖然,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于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zhí)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此吾于李鴻章之地位,所以不得龂龂置辯也。若其功罪及其人物如何,請于末簡縱論之。 00第三章李鴻章未達以前及其時中國之形勢第三章李鴻章未達以前及其時中國之形勢 李鴻章,字漸甫,號少荃,安徽廬州府合肥縣人。父名進文,母沈氏,有子四人,瀚章官至兩廣總督,鶴章、昭慶,皆從軍有功。鴻章其仲也。生于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正月五日,幼受學于尋常塾師,治帖括業(yè),年二十五,成進士,入翰林實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也。 李鴻章之初生也,值法國大革命之風潮已息,絕世英雄拿破侖,竄死于絕域之孤島。西歐大陸之波瀾,既已平復,列國不復自相侵掠,而惟務養(yǎng)精蓄銳,以肆志于東方。于是數(shù)千年一統(tǒng)垂裳之中國,遂日以多事。伊犁界約,與俄人違言于北;鴉片戰(zhàn)役,與英人肇釁于南。當世界多事之秋,正舉國需才之日。加以瓦特氏新發(fā)明汽機之理,艨艟輪艦,沖濤跋浪,萬里縮地,天涯比鄰。蘇伊士河,開鑿功成,東西相距驟近。西力東漸,奔騰澎湃,如狂颶,如怒潮,嚙岸砰崖,黯日蝕月,遏之無可遏,抗之無可抗。蓋自李鴻章有生以來,實為中國與世界始有關系之時代,亦為中國與世界交涉最艱之時代。 翻觀國內之情實,則自乾隆以后,盛極而衰,民力凋敝,官吏驕橫,海內日以多事。乾隆六十年,遂有湖南、貴州紅苗之變。嘉慶元年,白蓮教起,蔓延及于五省,前后九年,(嘉慶九年)耗軍費二萬萬兩,乃僅平之。同時?懿虪康,窟穴安南,侵擾兩廣、閩、浙諸地,大遭蹂躪,至嘉慶十五年,僅獲戡定。而天理教李文成、林清等旋起,震擾山東、直隸,陜西亦有箱賊之警。道光間,又有回部張格爾之亂,邊境騷動,官軍大舉征伐,亙七年僅乃底定。蓋當嘉、道之間,國力之疲弊,民心之蠢動已甚,而舉朝醉生夢死之徒,猶復文恬武熙,太平歌舞,水深火熱,無所告訴,有識者固稍憂之矣。 抑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流血之歷史也;其人才,殺人之人才也。歷觀古今以往之跡,惟亂世乃有英雄,而平世則無英雄。事勢至道、咸末葉,而所謂英雄,乃始磨刀霍霍,以待日月之至矣。蓋中國自開辟以來,無人民參與國政之例,民之為官吏所凌逼,惟悴虐政,無可告訴者。其所以抵抗之術,只有兩途,小則罷市,大則作亂,此亦情實之無可如何者也。而又易姓受命,視為故常,敗則為寇,成則為王。漢高、明太,起無賴,今日盜賊,明日神圣。惟強是崇,他靡所云。以此習俗,以此人心,故歷代揭竿草澤之事,不絕于史簡。其間承平百數(shù)十年者,不過經前次禍亂屠戮以后,人心厭亂,又戶口頓少,謀生較易,或君相御下有術,以小恩小惠徼結民望,彌縫補苴,聊安一時而已。實則全國擾亂之種子,無時間絕,稍有罅隙,即復承起。故數(shù)千之史傳,實以膿血充塞,以肝腦涂附,此無可為諱者也。本朝既龍興關外,入主中華,以我國民自尊自大蔑視他族之心,自不能無所芥蒂。故自明亡之后,其遺民即有結為秘密黨會,以圖恢復者,二百余年不絕,蔓延于十八行省,所在皆是。前此雖屢有所煽動,而英主繼踵,無所得逞,郁積既久,必有所發(fā)。及道、咸以后,官吏之庸劣不足憚,既已顯著,而秕政稠疊,國恥紛來,熱誠者欲掃雰霧以立新猷,桀黠者欲乘利便以覬非分,此殆所謂勢有必至,理有固然者耶。于是一世之雄洪秀全、楊秀清、李秀成,因之而起;于是一世之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因之而起。 鴻章初以優(yōu)貢客京師,以文學受知于曾國藩。因師事焉,日夕過從,講求義理經世之學,畢生所養(yǎng),實基于是。及入翰林,未三年,而金田之亂起。洪秀全以一匹夫揭竿西粵,僅二年余,遂乃蹂躪全國之半,東南名城,相繼陷落,土崩瓦解,有岌岌不可終日之勢。時鴻章適在安徽原籍,贊巡撫福濟及呂賢基事。時廬州已陷,敵兵分據(jù)近地,為犄角之勢,福濟欲復廬州,不能得志。鴻章乃建議先取含山、巢縣以絕敵援,福濟即授以兵,遂克二縣。于是鴻章知兵之名始著,時咸豐四年十二月也。 當洪秀全之陷武昌也,曾國藩以禮部侍郎丁憂在籍,奉旨幫辦團練,慨然以練勁旅、靖大難為己任,于是湘軍起。湘軍者,淮軍之母也。是時,八旗、綠營舊兵,皆窳惰廢弛,怯懦阘冗,無所可用;其將校皆庸劣無能,暗弱失職。國藩深察大局,知非掃除而更張之,必不奏效。故延攬人才,統(tǒng)籌全局,堅忍刻苦,百折不撓,恢復之機,實始于是。 秀全既據(jù)金陵,驕汰漸生,內相殘殺,腐敗已甚。使當時官軍得人,以實力搗之,大難之平,指顧間事耳。無如官軍之驕汰腐敗,更甚于敵。咸豐六年,向榮之金陵大營一潰;十年,和春、張國梁之金陵大營再潰,馴至江浙相繼淪陷,敵氛更甚于初年。加以七年丁未以來,與英國開釁,當張國梁、和春陣亡之時,即英法聯(lián)軍入北京燒圓明園之日。天時人事,交侵洊逼,蓋至是而祖宗十傳之祚,不絕者如線矣。 曾國藩雖治兵十年,然所任者僅上游之事,固由國藩深算慎重,不求急效,取踏實地步節(jié)節(jié)進取之策,亦由朝廷委任不專,事權不一,未能盡行其志也。故以客軍轉戰(zhàn)兩湖、江皖等省,其間為地方大吏掣肘失機者,不一而足,是以功久無成。及金陵大營之再潰,朝廷知舍湘軍外,無可倚重。十年四月,乃以國藩署兩江總督,旋實授,并授欽差大臣,督為江南軍務,于是兵餉之權,始歸于一,乃得與左、李諸賢,合力以圖蘇皖江浙,大局始有轉機。 李鴻章之在福濟幕也,福嘗疏薦道員,鄭魁士沮之,遂不得授。當時謠諑紛紜,謗瀆屢起,鴻章幾不能自立于鄉(xiāng)里。后雖授福建延邵建遺缺道,而擁虛名,無官守。及咸豐八年,曾國藩移師建昌,鴻章來謁,遂留幕中。九年五月,國藩派調湘軍之在撫州者,舊部四營,新募五營,使弟國荃統(tǒng)領之,赴景德鎮(zhèn)助剿,而以鴻章同往參贊。江西肅清后,復隨曾國藩大營兩年有奇。十年,國藩督兩江,議興淮揚水師,請補鴻章江北司道,未行;復薦兩淮運使,疏至,文宗北行,不之省。是時鴻章年三十八,懷才郁抑,撫髀蹉跎者,既已半生,自以為數(shù)奇,不復言祿矣。嗚呼,此天之所以厄李鴻章歟,抑天之所以厚李鴻章歟?彼其偃蹇顛沛十余年,所以練其氣、老其才,以為他日擔當大事之用。而隨贊曾軍數(shù)年中,又鴻章最得力之實驗學校,而終身受其用者也。第四章兵家之李鴻章(上)第四章兵家之李鴻章(上) 秦末之亂,天下紛擾,豪杰云起,及項羽定霸后,而韓信始出現(xiàn);漢末之亂,天下紛擾,豪杰云起,及曹操定霸后,而諸葛亮始出現(xiàn)。自古大偉人,其進退出處之間,天亦若有以靳之,必待機會已熟,持滿而發(fā),莫或使之。若或使之,謝康樂有言:諸公生天雖在靈運先,成佛必居靈運后。吾觀中興諸大臣,其聲望之特達,以李鴻章為最遲,而其成名之高、當國之久,亦以李鴻章為最盛。事機滿天下,時勢造英雄,李鴻章固時代之驕兒哉。 慧立(615-?),唐代著名高僧,甘肅天水人,生而聰敏,有棄俗之志,貞觀三年(629),于豳州昭仁寺出家。博考儒釋,敕任大慈恩寺翻經大德,師事玄奘,次補西明寺都維那,后授太原寺主。博學妙辯,直詞正色,又仰贊玄奘三藏之行儀,遂為之修傳,成《大慈恩寺三藏傳》五卷,然師因恐修補不全,遺其諸美,遂藏之地窖,不予人觀。至臨命終,始命門徒掘出。此書后流離分散,公元688年,由沙門彥悰搜購、排列、補校、箋述續(xù)成此《玄奘傳》十卷。 彥悰,唐代著名高僧,籍貫、生卒年均不詳。于貞觀(627-649)末年就學于玄奘大師之門,以識量聰敏,博通群經,善屬文章,長于著述,頗為同儕推重。著有《大唐京師寺錄傳》、《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護法沙門法琳別傳》等。
目 錄
〔CONTENTS〕 序例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李鴻章之位置 第三章李鴻章未達以前及其時中國之形勢 第四章兵家之李鴻章(上) 第五章兵家之李鴻章(下) 第六章洋務時代之李鴻章 第七章中日戰(zhàn)爭時代之李鴻章 第八章外交家之李鴻章(上) 第九章外交家之李鴻章(下) 第十章投閑時代之李鴻章 一雒口至鹽窩沿河情形 二鹽窩至?谖查偳樾 三酌量應辦治河事宜 四現(xiàn)時應辦救急事宜 第十一章李鴻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結論 附錄 一清史稿·李鴻章 二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李鴻章時代大事年表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