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票據法為視角,分別從民商事習慣調查對立法的影響,票據立法的移植與本土化,商事裁判對商法本土化的推動幾個方面出發(fā),結合其他商事部門法內容,對民初商法本土化進程、結果及其影響進行研究和反思。全書分為五章:本書共有五章,*章介紹我國傳統(tǒng)票據的沿革,并對清末的志田案進行分析評價。第二章評述清末、民初的民商事習慣調查和傳統(tǒng)票據習慣的整理,以及它們對民商事立法本土化的推動。與清末相比,民初的民商事立法更注重社會實用性,在公司、票據等領域,大量傳統(tǒng)商事習慣調查成果被立法所吸納,客觀上推動了民初商法本土化的進程。第三章比較民初五部票據法草案的優(yōu)劣,并對票據立法進程中移植與本土化的沖突和調和進行評析。民初票據立法成果和立法精神被此后的南京國民政府所繼承,1929年《票據法》全面采納共同案涉及傳統(tǒng)票據習慣的條文,為中國近代以來的票據立法本土化進程畫上比較圓滿的句號。第四章探尋民初的司法實踐和商事公斷對商法本土化的推動作用。大理院、地方各級審判廳和商事公斷處共同組成商事裁判體系,傳統(tǒng)商事習慣被廣泛運用并融入商事規(guī)則中。第五章對民初商法本土化進行反思,并提出三個問題:如何對待傳統(tǒng)商事習慣?如何發(fā)揮商會的作用?如何看待判例要旨對商事立法的補充? 書后還有六個附錄,附上了前清、民國時期的幾部票據法草案,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通過數(shù)據統(tǒng)計,將民初商法做為一個整體進行深入的量化分析,在該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開拓性作用。同時,通過橫向比較商事部門法的本土化,對于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傳統(tǒng)法律近代化歷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外,它還厘清了民初商法本土化進程,方便我們縱向掌握我國商事法律體系的發(fā)展過程,對研究當今商事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能夠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就現(xiàn)實意義而言,本書研究的一個很重要的角度,是商人對法律體系建立與發(fā)展的作用,在我國現(xiàn)階段同樣面對建構商法體系的問題,如何充分調動商人們積極參與立法,使商法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不僅有利于經濟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也有利于提高法律的權威性。同時,在商法國際性不斷加強的今天,我們仍然面臨一個法律移植與法律本土化的過程,相似背景下的相似經歷,民初的商法本土化,包括立法和司法方面的經驗教訓,都會對我國現(xiàn)行的立法和司法有所借鑒。
序
中華法系源遠流長,制度思想,澤被中外。然歷來論者,多盛贊其行政與刑事法制的完備精密,對于民商事及其余法制,則頗有微辭。更有甚者,直以中國古代無民法中國古代無商法等一語抹殺古人在私法上的貢獻。此種謬論,誠不足辯,唯令人憾者,將中國所有民商事法律智慧,拱手讓與歐陸英美。遂使傳統(tǒng)私法,明珠蒙塵,對之后立法的潛在影響,亦被有意無意地忽視。
可喜的是,近年來法學學術界和實務界一味學習西方的風向有了很大的轉變,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日益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和傳統(tǒng)是難以截然切割的。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正是因為其血脈中流淌著祖先的血,承繼著傳統(tǒng)的根。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國家、民族傳承與發(fā)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脈。而獨樹一幟的中華傳統(tǒng)法文化,恰恰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這就要求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必須正視傳統(tǒng)法文化,真正地發(fā)現(xiàn)本土資源,擇善而從。
但知難行易,這需要我們立定腳跟,發(fā)潛德之幽光,上下求索,挖掘傳統(tǒng)法文化中新鮮活潑的內涵。林偉明博士的這本《民國初期商法本土化以票據法為視角》,亦可視為這方面的一番嘗試。民國初期,上承清末變法修律之遺緒,下開仿歐陸法典化立法之先河,本是一新舊雜陳、處士橫議之年代。然而就在這政局動蕩、兵連禍結之際,立法卻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當時立法諸公,尤能保持冷靜,秉持公心,放眼世界,立足本土,在吸收世界先進法制之余,更不忘本來民族法制之地位。上至廟堂,下至江湖,都為立法貢獻過綿薄之力。
偉明博士此書,以民初票據法為研究視角,透視民初商事本土化的問題。雖然如其所言,這樣做是為了藏拙,誠確有其意,然未嘗不是突出重點,兼及其余這一研究思路使然。票據一法,向為商法支柱之一,且票據一物,于中華傳統(tǒng)中歷史最為悠久。本來如沈家本在其《寄簃文存》中所云,今日法律之名詞,其學說之最新者,大抵出于西方,而譯自東國,諸如身份......
林偉明,男,1975年12月出生,福建漳浦人。華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曾主持國家課題青年項目民國初期商事立法問題研究并獲得優(yōu)秀結題,此外還曾主持國務院僑辦課題、市廳級課題及校級課題等多個科研項目,在《中國法學》、《河北法學》等刊物發(fā)表多篇論文。
第一章 千年票據一朝立法/1
第一節(jié) 我國傳統(tǒng)票據的千年沿革/1
一 從唐飛錢到宋交子/2
二 明清早期會票的發(fā)展與不足/7
三 票號會票的盛行與沒落/19
四 錢莊票據的興衰/25
第二節(jié) 我國第一部票據法草案志田案評析/37
一 志田案的立法背景/37
二 志田案的內容及其評價/41
第二章 民商事習慣調查與傳統(tǒng)票據習慣的整理/48
第一節(jié) 清末民初的民商事習慣調查/48
一 會通中外的思想與清末民商事習慣調查/49
二 民國初期民商事習慣調查的繼續(xù)展開/54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票據習慣的整理與介紹/59
一 官方調查報告的整理與介紹/60
二 民間調查報告的整理與介紹/82
三 傳統(tǒng)票據習慣的特點/106
第三節(jié) 民商事習慣調查對立法本土化的推動/110
一 傳統(tǒng)民事習慣與近代民事立法的本土化/110
二 傳統(tǒng)商事習慣與近代商事立法的本土化/113
第三章 民初票據立法的移植與本土化/117
第一節(jié) 票據立法的內在需求與政治功利性/118
一 經濟發(fā)展與票據立法的內在需求/118
二 收回治外法權的期盼/120
三 重商思潮的影響與維護商權的需要/121
第二節(jié) 共同案的本土化嘗試/123
一 共同案對志田案的全面修正/124
二 共同案的移植與本土化/138
第三節(jié) 愛氏案與共同案的沖突/154
一 愛氏案與共同案的分歧/154
二 王鳳瀛和李炘對愛氏案的質疑/161
第四節(jié) 從三草到五草的調和與完善/172
一 三草對共同案和愛氏案的調和/173
二 四草和五草對共同案的繼承和完善/183
第四章 商事裁判對商法本土化的推動以票據法為典型/192
第一節(jié) 民國初期的法制困境/192
一 立法機關的頻繁變化/193
二 商事立法的長期擱置/196
三 司法體制的缺陷與法源的不足/199
第二節(jié) 司法實踐對民初商法本土化的推動/202
一 大理院判解要旨與商法本土化/203
二 地方各級審判廳的司法實踐對商法本土化的推動/231
第三節(jié) 商事公斷對民初商法本土化的推動/240
一 商會裁判權與商事公斷處的沿革/240
二 商事公斷中傳統(tǒng)習慣與其他商事規(guī)則的融合/243
第五章 民初商法本土化的反思/251
第一節(jié) 如何對待傳統(tǒng)商事習慣/251
一 傳統(tǒng)商事習慣及其近代演變/251
二 民初商法本土化對待習慣的態(tài)度及其反思/254
第二節(jié) 如何發(fā)揮商會的作用/257
一 商會對民初商事立法的積極參與/258
二 商會對民初司法實踐的重要影響/260
三 可資借鑒之處/267
第三節(jié) 如何看待判例要旨對商事立法的補充/270
一 民初判例要旨的性質分析/270
二 判例要旨對商事立法的補充及其反思/273
結 語/277
附 錄 點校說明/280
附錄一 前清憲政編查館票據法草案(志田案)/281
附錄二 前北京修訂法律館票據法第一次草案(共同案)/299
附錄三 商法法典草案票據法編(愛氏案)/350
附錄四 前北京修訂法律館票據法第三次草案/367
附錄五 前北京修訂法律館票據法第四次草案/386
附錄六 前北京修訂法律館票據法第五次草案/401
參考文獻/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