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帶風暴潮發(fā)生在南、北半球位于中、高緯度的國家。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等沿岸的國家均會遭受溫帶風暴潮威脅,其中,英國、荷蘭、德國等北海沿岸國家受溫帶風暴潮影響嚴重。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國家中,中國是最易遭受溫帶風暴潮災害的國家。對于了解、認識風暴潮從而更好地防潮減災,觀測是非常重要的。風暴潮觀測主要依靠布設在沿海的驗潮站來進行。我國最早的驗潮站是塘沽站,建于1895年,之后驗潮站的數量逐漸增多,海洋、水利、交通等部門相繼建立了很多潮位觀測站,目前隸屬于自然資源部的驗潮站有120余個,并且數量還在繼續(xù)增加中。不斷豐富的觀測資料為研究我國沿海的風暴潮災害提供了科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防潮的需要,沿海許多部門開始整理歷史風暴潮及風暴潮災害資料,一些書籍也陸續(xù)出版。1984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陸人驥先生編著的《中國歷代災害性海潮史料》,該書介紹了我國沿海1946年之前2000多年的潮災情況;1993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楊華庭等主編的《中國海洋災害四十年資料匯編(1949-1990)》,主要介紹了風暴潮、災害性海浪、海冰、海嘯、赤潮五種海洋災害的基本概況,編撰了要略、目錄表和資料表,并對各年的主要災害概況進行了綜合評價,是建國后海洋災害方面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著作;10年后的2003年,大象出版社出版了由曾呈奎院士主編的《中國海洋志》,書中第十二編中國海洋災害中的第二章風暴潮由具有多年風暴潮預報經驗的王喜年編寫,作者在收集了我國沿海歷史上、特別是1949-1997年我國沿海潮災史料的基礎上編寫,豐富了我國沿海的潮災史料文庫。2015年,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收集、整理了1949-2009年以來影響我國沿海的221次臺風風暴潮過程,出版了《中國風暴潮災害史料集》,該書全面展示了影響我國的200余個風暴潮個例,圖文并茂,對每次風暴潮過程的災害影響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難能可貴的是每次過程均給出了風暴潮觀測數據,對一些嚴重的不同類型臺風路徑引起的風暴潮過程,給出了驗潮站風暴潮隨時間演變曲線,這對于關心此領域的讀者了解我國沿海的風暴潮特征并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為今后的風暴潮災害預報技術發(fā)展、風險評估等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礎。由于該書主要匯集了影響我國的沿海的臺風風暴潮過程,但是影響我國沿海的不僅有臺風風暴潮,還包括溫帶風暴潮,為更全面地了解我國的風暴潮歷史,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組織力量,開展了溫帶風暴潮影響分析及典型個例的編寫工作。本書主要的資料來源是長期預報工作中積累的資料,同時也參考了《臺風年鑒》《熱帶氣旋年鑒》《山東省自然災害史》《中國海洋災害四十年資料匯編(1949-1990)》等出版物以及中國風暴潮海嘯研究會、水利、交通部門編寫的各類技術、調查報告等。
為了全面反映溫帶風暴潮及其造成的影響,本書從兩個方面開展相關內容的編寫,一是溫帶風暴潮的分布特征,分析溫帶風暴潮嚴重影響區(qū)域渤海灣與萊州灣的風暴潮特征;二是選擇典型風暴潮個例,按照引發(fā)溫帶風暴潮的天氣系統(tǒng),分別選擇各類型溫帶風暴潮的典型個例,以及發(fā)生在遼東灣、渤海灣、山東半島、海州灣等各區(qū)域的典型個例。書中對每次溫帶風暴潮過程特別是造成重大影響的溫帶風暴潮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繪制了地面天氣圖、風暴增水與超警戒(最高潮位與當地警戒潮位關系)分布圖,并繪制了風暴增水隨時間變化曲線圖。本書對關心此領域的讀者了解我國沿海不同類型溫帶風暴潮的特征和變化規(guī)律并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十分有益,同時對災害管理部門進一步做好防潮減災工作有重要參考意義。書中采用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ERA-40再分析數據繪制了地面天氣圖,其中1957年之前的地面天氣圖出自中央氣象局出版的《歷史天氣圖》。本書中溫帶風暴潮以發(fā)生的時間命名,例如:2003“10·11”溫帶風暴潮。其中2003是年,10是月,11是日,采用的時間為一次風暴潮過程中最大風暴潮(最大風暴增水)出現(xiàn)的時間。
在分析溫帶風暴潮分布特征時,限于災害影響,本書以溫帶風暴增水大于或等于1.0m為分析對象。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風暴潮是由實測潮位減去天文潮位而獲得的,因為相關部門所采用的天文潮預報值的差異,致使同一次風暴潮過程的風暴增水值也略有不同。最高潮位與當地警戒潮位關系圖中的警戒潮位值隨著沿海防潮能力的變化而變化。2012年起,沿海各省市陸續(xù)頒布了四色警戒潮位值,本書中采用的警戒潮位值據此做了相應變化。
第1章 溫帶風暴潮災害概述
1.1 溫帶風暴潮定義與特點 2
1.2 國內外溫帶風暴潮概況 2
1.3 溫帶風暴潮分類 4
1.3.1 冷高壓配合低壓型 4
1.3.2 冷高壓型 6
1.3.3 孤立氣旋型 6
1.4 溫帶風暴潮預報 7
第2章 溫帶風暴潮災害分布特征
2.1 溫帶風暴潮災害月際分布特征 10
2.1.1 渤海灣風暴增水月際分布特征 10
2.1.2 萊州灣風暴增水月際分布特征 15
2.1.3 超警戒溫帶風暴潮月際分布特征 21
2.2 溫帶風暴潮災害年際分布特征 24
2.2.1 渤海灣風暴增水年際分布特征 24
2.2.2 萊州灣風暴增水年際分布特征 29
2.2.3 超警戒溫帶風暴潮年際分布特征 36
第3章 中國溫帶風暴潮災害歷史個例
3.1 1950“09.16”風暴潮災害 41
3.2 1952“10.21”風暴潮災害 42
3.3 1953“08.21”風暴潮災害(臺風變性溫帶氣旋型) 44
3.4 1954“06.06”風暴潮災害 47
3.5 1956“09.05”風暴潮災害 (臺風變性溫帶氣旋型) 49
3.6 1957“04.09” 風暴潮災害 53
3.7 1960“04.10”風暴潮災害 (北高南低型)55
3.8 1960“09.27” 風暴潮災害(冷高壓型)59
3.9 1960“10.13”風暴潮災害(冷高壓型) 63
3.10 1960“11.22” 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 67
3.11 1964“04.05” 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 71
3.12 1965“01.10”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轉西高東低型)80
3.13 1965“11.08” 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 87
3.14 1966“02.20”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93
3.15 1969“04.23”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98
3.16 1970“07.20”風暴潮災害(孤立氣旋型)105
3.17 1971“03.02”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107
3.18 1971“06.26”風暴潮災害(孤立氣旋型) 114
3.19 1972“01.23”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 119
3.20 1973“05.01”風暴潮災害(孤立氣旋型)125
3.21 1973“05.07”風暴潮災害(孤立氣旋型)133
3.22 1974“10.14”風暴潮災害(橫向高壓型)140
3.23 1974“11.09”風暴潮災害(冷高壓型) 146
3.24 1976“03.17”風暴潮災害(西高東低型)152
3.25 1979“01.29”風暴潮災害(冷高壓轉北高南低型) 158
3.26 1979“02.21”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 166
3.27 1980“04.05”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 173
3.28 1982“11.10” 風暴潮災害(西高東低型) 179
3.29 1983“07.14” 風暴潮災害(西低東高型)185
3.30 1987“10.30”風暴潮災害(冷高壓型) 189
3.31 1987“11.27”風暴潮災害(冷高壓與西南低壓配合型) 196
3.32 1988“05.07”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204
3.33 1989“05.11”風暴潮災害(孤立氣旋型) 209
3.34 1989“06.03”風暴潮災害(西低東高型)212
3.35 1989“10.15”風暴潮災害(冷高壓型) 214
3.36 1990“05.02” 風暴潮災害(孤立氣旋型)220
3.37 1992“09.01”風暴潮災害(臺風變性溫帶氣旋型) 227
3.38 1992“10.03”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239
3.39 1993“08.06”風暴潮災害(孤立氣旋型)244
3.40 1993“11.16”風暴潮災害(冷高壓型) 250
3.41 1996“10.30”風暴潮災害(西高東低轉橫向高壓型)258
3.42 1997“08.20”風暴潮災害(臺風變性溫帶氣旋型) 265
3.43 1997“11.12”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 277
3.44 1998“07.25”風暴潮災害(孤立氣旋型)283
3.45 2003“10.12”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286
3.46 2003“11.25”風暴潮災害(冷高壓型) 299
3.47 2004“09.15”風暴潮災害(西低東高型)305
3.48 2005“08.08”風暴潮災害(臺風變性溫帶氣旋型) 315
3.49 2005“10.21”風暴潮災害(橫向高壓型)325
3.50 2007“03.04”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轉西高東低型)330
3.51 2007“10.28” 風暴潮災害(西高東低型)345
3.52 2008“08.22”風暴潮災害(孤立氣旋型)351
3.53 2009“02.13”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359
3.54 2009“04.15”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372
3.55 2010“01.20”風暴潮災害(冷高壓型) 381
3.56 2010“10.25”風暴潮災害(冷高壓型) 389
3.57 2010“12.13”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398
3.58 2011“09.01”風暴潮災害(冷高壓型) 407
3.59 2012“11.28”風暴潮災害(西高東低型) 413
3.60 2013“03.20”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423
3.61 2013“05.27”風暴潮災害(孤立氣旋型)431
3.62 2014“06.02”風暴潮災害(孤立氣旋型)440
3.63 2014“10.12”風暴潮災害(冷高壓與臺風外圍配合型) 446
3.64 2015“11.07”風暴潮災害(橫向高壓轉北高南低型) 459
3.65 2016“07.20”風暴潮災害(孤立氣旋型)470
3.66 2016“10.22”風暴潮災害(北高南低型)476
3.67 2016“11.21”風暴潮災害(冷高壓型) 485
主要參考文獻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