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社會:出租車上的社會學故事》:作者在這本以其自身經歷為素材所撰寫的社會學故事中追問道:世界變得越來越快,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我們如何應對關于現今世界的不同觀點?作者既是一個漫游者,又是一個流浪者,還是一個旅行者,但更是一個觀察者。他并未揭穿現實生活的假面具,而是用他敏銳的目光帶領我們穿越社會的叢林,透視了隱藏在看似正常和平庸的事物背后的特殊性和陌生感。作者認為,當今社會沒有多少空間和時間留給個體,因為個體多樣的生活世界和角色總是與他人交織在一起。在此基礎上,作者對后現代社會的結構提出了一系列明晰的看法。
《穿行社會:出租車上的社會學故事》:一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血有肉的社會學圖書。在這個眾聲喧嘩自說自話的時代,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或許會帶給我們不同的啟發(fā),更好地解決遇到的問題。市每個人都應一讀,尤其適合高中生和大學生閱讀,可以感受不同的視角,反思自我,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序言
在本書中,我會一路奔波(打出租,乘飛機,坐火車、地鐵和游船),穿行于各種場所,參加會議,出席開幕式, 前往醫(yī)院,參觀博物館等。就連本書的寫作也不只是在家中伏案完成。在途中,在托斯卡納馬雷瑪沼澤附近的梯田邊, 在韋西里亞稍稍偏北的一家旅館中,我都會見機寫作。書中有些章節(jié)其實是在乘車或乘機過程中完成的,有半章甚至是在一個候機廳里寫就的。
沿途你會看到什么?即便斗室內也會移步換景。就空間而言,若要下個定義的話,只不過就是不同事物的同時性。在社會空間中,我們總是會看到不同的事物,這就是社會令人興奮之處,它由不同情境構成,而這些情境之間又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關聯(lián)。借用“ 出租車”這一隱喻可謂再合適不過, 因為它并不僅僅是一個隱喻。出租車周游各處,置身車內, 人們就開始了現代性的體驗:遇見不同。在出租車內,溝通的門檻很低(眾所周知,司機與乘客之間的關系極為簡單),這也就使得交流變得更加自由。車門一關,沒有人知道你們在談什么。如果你愿意開口,這可是一個絕佳的情境。
本書所要討論的就是情境。本書既不是一本對現代社會進行科學分析的圖書,也不是一本需求明確且概念清晰的政治性小冊子。本書摒棄了科學的嚴密性和需求的獨特性,而更多是在進行一種細致入微的描繪,再清楚不過地指出不可能有清晰而又明確的陳述、需求和方案。
本書也涉及危機問題。你可能會問:“ 什么危機?”最終看來,答案并不重要。本書強調了現代社會不可避免的危機。與其他著作不同,本書既沒有提供解決危機的出路,也沒有指責制造危機的特定人群。我更想表明一點: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出現緊急情況很正常,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任何事情都不會結束。社會飛速發(fā)展,各種情境接連出現,總是會有另一個人或另一種觀點來抵消任意一條最終判決。經典的最終判決當屬“ 梵蒂岡程式”(Vatican formula), 即“羅馬已發(fā)話,案子結束了”(Roma Locuta, Causa finite),這說明不會再有更多的矛盾。不過,有時雖然“ 羅馬已發(fā)話”,但很多矛盾還是會發(fā)生,只是這時“ 案子結束了”, 像這種情況已經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
我將初步探索如下問題:為什么從不同角度和不同位置看到的世界會如此不同?為什么我們會拘泥于自己的觀點? 為什么我們所處的社會看上去總是不完整,總是未結束,總是不安定,總是不確定,總是不安全?我很在意自己對社會的描述,最主要的是我不會夸大其詞,許下承諾:只要人們采用正確策略,問題和挑戰(zhàn)就會迎刃而解。
作家們往往會從其自身定位出發(fā),堅持認為他們自己的方案和提議最為合適。我不會提出任何解決方案,而只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不同視角下提出的解決方案會是如何不同。我感興趣的是觀點如何產生,人們如何糾結于自己的觀點、描述和實踐。本書意在描繪的愿景并非來自某位自認為能夠洞察萬物的社會學家的高談闊論。
本書只是盡其所能,希望通過易于闡述的理論知識,嚴肅地呈現出“ 不同的情境會造就不同的世界”這一觀點。本書不僅要簡明地描述這一點,而且至少還想喚起一線希望—希望隨著大家切實接受這一見解,我們能夠理解:為什么在同一個世界里會有一些不同的世界相互沖撞,進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沖突境地。本書不想回避這種沖突,而是要將其展開討論。從某種特定意義(而不僅僅是從表面的政治意義)上來說,我們要能夠慷慨容忍不同的道德觀點或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保護它們免受彼此侵害。
通過理解不同的世界觀并非偶然形成,本書無疑是自由的。這里的“ 理解”有兩層含義:一層是要真正理解這一觀點,另一層則是要理解說話者所處的不同立場。這并不符合我們想要提供強效解決方案和明確行動指南的愿望。這聽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不夠振奮人心,但事實確實如此。這是因為這里面蘊含著巨大的潛能。
在讀過本書手稿的人中,有一位稱這種論調為宿命樂觀主義。他可能有些相信宿命論,因為他提到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陷入諸多糾纏之中。但他又樂觀地表示,這些糾纏總是能夠得到積極的解決。如果認為我們不會遇上這些糾纏就能做出評判,這種天真未免會讓人可憐。事實上,正是這些糾纏讓我們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素材及可能性,據此我們才能做出可靠的評判。
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發(fā)表觀點,我們每天都在過著普通的生活,我們需要承擔領導任務,我們必須決定當下是否面臨危機,我們還想改變社會,在上述這些時候,我們實際上做了什么呢?類似具體情形就是書中故事關注的焦點。而且, 事情的發(fā)展通常都會與人們最初料想的情形大相徑庭。
我的計劃并不是將需求放大進而做出具體選擇,而是想要從多種視角給出一個朦朧但卻篤定的觀點。我的視角集成了所有視角。這看起來并沒有什么不尋常,但它還關注這樣一個事實:表演(就其字面意義而言)只是一場表演。還請讀者注意,各種表演隨處可見:有的是關于專業(yè)抵押品,有的是關于意愿與感知的評判與斷言,有的則是關于危機評論和媒體事件。所有的世界都在上演各自的故事。我自己同樣會登臺表演,然而在我的舞臺上也會呈現出其他人的舞臺。因此,我把本書定位為對各種描述的描述。乍一看,這可能會讓本書的意義大打折扣,但實則卻也正因其自身局限而顯得更為嚴肅。比如,在這樣的舞臺上上演著這樣一出悖論: 整個世界都已展現眼前,但眼前卻是空空如也。
這一幕并不會掀起多大波瀾。畢竟,在現今這個喧囂的世界上,即使有驚喜,可能也只會悄然而至。順便提一下, 按照這種說法,本書雖然形式上無關政治,但在實質上卻是政治意味十足。本書試圖從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例子中悄然而又出奇地描繪社會,這個社會有如此多的不同,以至于我們幾乎對它們一無所知。我的成功之處或許在于,不僅增添了另一個變體,還使描述變得易于理解。無論怎樣,我都愿意邀請大家與我一起踏上旅途,途中我們會邂逅一些平凡的角色,他們在各種糾纏中奮力掙扎,他們一直在真正關注其自身的局限。
亞明·那塞希(Armin Nassehi,1960— ),德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社會學三大理論之一系統(tǒng)論的代表人物,亦是德國社會學科普性電視節(jié)目制作人與主持人。主要理論著作包括《現代社會系統(tǒng)的開放性與封閉性》(2003)、《現代社會學話語》(2006)、《當代社會》(2011)等,本書則是為社會大眾撰寫的一本經典的社會學入門書。
序言
第一章 角度:為什么我們眼中的世界是如此不同
第二章 陌生:為什么我們之間的距離是一種關鍵資源
第三章 意志:為什么我們可以在個體與社會的夾縫中游刃有余
第四章 缺席:為什么一場小型開幕酒會可以折射出整個社會
第五章 決定:為什么我們需要相信無知
第六章 改變:為什么社會如此難以改變
第七章 技能:為什么精英的世界必須與眾不同
第八章 危機:為什么社會總是處于緊急狀態(tài)
第九章 倍增:為什么世界要歸結于我們的描述
第十章 出口:書中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