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同宗同源、一脈相承,具有同樣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表現,隨著兩岸關系的日益改善,相互觀看、相互探討、相互借鑒、相互影響變成了可能,兩岸的攝影人作為文化的使者,為構建兩岸友誼之橋、合作之橋、文化之橋貢獻著力量。《肌理之下:一個人探尋臺灣攝影》著眼于介紹半個世紀以來臺灣攝影人眼中的新臺灣,對研究臺灣歷史、臺灣人文具有極高參考價值。
《肌理之下:一個人探尋臺灣攝影》內容曾在主流刊物《攝影世界》和《中國攝影》雜志上發(fā)表過,引起大陸攝影界的熱烈響應,受到廣大攝影愛好者的喜愛。
傅爾得,策展人,專欄作者,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畢業(yè)。近年工作、生活于上海,頻繁往返于倫敦、紐約等國際文化交匯之都。2015年,為大理國際影會策展肌理之下:臺灣當代攝影聯(lián)展,獲2015年大理國際影會金翅鳥策展人獎。
自序 肌理之下
前言 尋訪臺灣攝影之路從影像看臺灣的情緒與細節(jié)
臺灣攝影師:在某個瞬間,碰撞你的靈魂
陳界仁
藝術家的終極關懷人的處境
吳天章
假且俗的臺客藝術家
李小鏡
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演化
郭英聲
寂境:看見郭英聲
謝春德
靈魂應該被撞擊
張照堂
我的荒謬感一直都在
阮義忠
我的影響可能才剛開始
陳傳興
我是一個迷宮
林柏楔
有情懷的見證
姚瑞中
廢墟:荒謬的現實
陳伯義
只有在面對攝影時,我才會看到社會的本質
何經泰
拍攝,源自身份的焦慮
沈昭良
追舞臺車的人
周慶輝
紀實到當代攝影的轉型者
鄧博仁
時間·酵母:在掌控與失控之間
游本寬
助力美術攝影教育
劉振祥
紀錄表演劇場的大佬
陳少維
創(chuàng)作的人,才會珍惜底片
蔡榮豐
商業(yè)攝影師的焦慮與掙扎
島嶼影像生態(tài)
評論 媒體
郭力聽
作為批評者的責任
李威儀
《攝影之聲》:做一本在臺灣找不到的雜志
畫廊
黃亞紀
亦安畫廊:攝影與繪畫并存
李旭彬
海馬回:聚落在臺南的影像教育基地
邱奕堅
1839:專注影像,推動高校影像教育
博覽會
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陳世彬:我們處于教育、培養(yǎng)攝影藏家的階段
臺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
房彥文、馬立群:看見臺灣年輕攝影人的活力
全會華
艱難的抉擇
臺灣攝影博物館
莊靈
推動攝影博物館成立的奔走者
臺灣攝影文化中心
訪審查委員林志明、侯淑姿
兩岸交流
鐘永和
臺北攝影節(jié)發(fā)起人之一
臺灣中華攝影藝術交流學會
訪康臺生(臺灣中華攝影交流學會理事長,臺北攝影節(jié)主席)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