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共收論文六篇,另有三篇研究回顧和一篇編后語。本輯中的三篇主題論文反映了在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上的爭議。戴卡琳認為研究者面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時,應該具有更包容的心態(tài)。梅麗的文章認為,漢學對中國哲學研究者來說,不是一個挑戰(zhàn),而是一個機會。它的成果讓中國哲學學者能以一個更具創(chuàng)造力的方式理解他們的研究材料。李晨陽的文章則認為在今天這個時代,研究中國必須具備比較的視野和方法。本輯的專論中收了兩篇論文。岑溢成的文章對親親相隱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新解,袁承維的文章分析了理事不二與理一分殊兩種思維模式的起源。新葉林有洪維陽析論《黃帝四經(jīng)》中《稱》篇的文章。他認為稱應作權衡解,并提出了對《稱》篇的解讀思路。三篇研究回顧分別概述了中國大陸、臺灣、香港近年來漢語中國哲學研究的狀況。
本輯所收的主題論文圍繞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展開。曾經(jīng)學界有過一場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討論,既是對中國哲學內涵的反省,也是對如何做中國哲學的思考。三篇主題論文,各自的論述重點雖然不同,但都可視作是對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一種探索,對相關領域的學者有一定學術價值。本輯所收的三篇學術回顧,分別概述了中國大陸、臺灣、香港近年來漢語中國哲學研究的狀況。能幫助相關領域的學者較快地了解學界情況。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于2005年成立,劉笑敢教授及信廣來教授為榮譽主任,并由鄭宗義教授及姚治華教授分別擔任正副主任。中心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學者訪問計劃及出版期刊,致力于組織與推動新課題、新方法、新領域、新資料的探索與研究,提升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的學術水平和促進學術交流。
鄭宗義,1995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熱愛教學與研究,信奉孔子之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主題論文:漢學、哲學與比較方法論爭議
心齋坐忘: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戴卡琳(Carine Defoort)著,
傅揚、陳志強、王曉薇合譯
對中國哲學的漢學挑戰(zhàn):一個從后學科角度出發(fā)的回應 梅麗(Mercedes Valmisa)著,鄺雋文譯
比較的時代里的中國研究與以中解中的論辨 李晨陽
專 論
父子互隱的心理詮釋 岑溢成
理事不二和理一分殊兩種思維模式的起源 袁承維
新葉林
A Symmetrical Approach to Reading the Cheng Chapter of the Huangdi Sijing(以平行對稱的思考模式解讀《黃帝四經(jīng)稱》) Ang Wei Yang(洪維陽)
專題研討:漢語世界的中國哲學研究
近幾年來大陸地區(qū)中國哲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 郭齊勇
臺灣中國哲學研究的現(xiàn)況 楊祖漢
香港的漢語中國哲學研究 鄭宗義
編后語
漢學、哲學與比較方法論爭議 鄭宗義
稿 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