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被譽為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開山之作,堪為我國史學批評史的重要著作。本書初版(中華書局出版)即為學術(shù)熱銷書,此次推出增訂本,融會了*研究成果。角度新穎,可讀性強,學術(shù)價值高。
導 論 / 1
一、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產(chǎn)生:從史學意識到自覺的史學發(fā)展
意識
…………………………………………………………………
1
二、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形成:系統(tǒng)的史學批評理論的提出 ……… 6
三、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發(fā)展:史學批評的繁榮和理論形式的
豐富
…………………………………………………………………
11
四、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終結(jié):批判、總結(jié)、嬗變 …………………14
卷上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
一個有待辛勤耕耘的園地
古代史學批評的歷史和理論 / 22
一、鳥瞰史學批評的歷程 ………………………………………………22
二、德、才、學、識 ……………………………………………………24
三、總結(jié)這一份史學遺產(chǎn) ………………………………………………26
直書與曲筆
史家作史態(tài)度與心術(shù) / 28
一、
書法無隱的傳統(tǒng)
………………………………………………28
二、
直書與曲筆的對立
……………………………………… 30
三、對心術(shù)的探究
…………………………………………………32
采撰的得失
如何對待歷史事實 / 36
一、采撰的得與失 ………………………………………………………36
二、
有是事而如是書,斯為事實 ………………………………… 38
三、
指事說實和事得其實 …………………………………… 40
史法和史意
從形式與內(nèi)容的審視到思想的剖析 / 43
一、
史法和史意 ……………………………………………… 43
二、葉適的史法論及其史學批評
…………………………………46
三、章學誠的史意論及其史學批評
………………………………48
天與人及天人之際
關(guān)于歷史變化動因的認識 / 51
一、
倘所謂天道,是耶?非耶? ……………………………………51
二、
天道,不復系乎人事 , 功者自功,禍者自禍 …………… 53
三、
天文、地理、人道,本皆人之所以自命,
其是非得失,吉兇禍福,要當反之于身 ……………………… 56
人意·時勢·事理
關(guān)于歷史變化動因的認識(續(xù)) / 58
一、
人意與時勢的千年聚訟
…………………………………58
二、
時勢與事理 ………………………………………………60
三、
圣人之意和生人之意 ……………………………………62
會通與斷代
觀察歷史的兩種視野 / 64
一、馬、班歷史視野的歧異 ……………………………………………64
二、劉知幾對斷代為史的推崇 …………………………………………66
三、鄭樵對會通之義的闡釋
……………………………………… 67
四、章學誠論通史家風 …………………………………………… 69
讀史當觀大治亂得失
史學批評的一條重要標準 / 71
一、大倫理,大機會,大治亂得失 ……………………………………71
二、
史之紀事,莫大乎治亂 ……………………………………… 73
三、為史當重經(jīng)世之大略 ,明得失之樞機 ………………… 75
史學的審美
史書的體裁體例和文字表述 / 78
一、史學也講究審美嗎? ………………………………………………78
二、史書的秩序之美和結(jié)構(gòu)之美
………………………………… 80
三、史書的文字表述之美 ………………………………………………83
史論的藝術(shù)
關(guān)于歷史評論的評論 / 85
一、豐富的歷史評論遺產(chǎn) ………………………………………………85
二、
精意深旨與筆勢縱放 …………………………………… 86
三、
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 …………………………………… 88
四、
于序事中寓論斷 ……………………………………………… 90
心術(shù)與名教
史學批評的道德標準和禮法原則 / 92
一、
直道和名教 ……………………………………………… 92
二、
心術(shù)和名教 ……………………………………………… 93
三、
名教觀念和史學發(fā)展
………………………………………… 95
國史·野史·家史的是非
史學批評的方法論舉例 / 99
一、三史是非和史學批評方法論 ………………………………
99
二、
人恣與蔽真 ………………………………………………100
三、
人臆與失真 ………………………………………………102
四、
人諛與溢真 ………………………………………………104
比較與批評
兼說史學批評的活力 / 107
一、比較一個古老的批評方法 …………………………………107
二、在比較中發(fā)展史學批評理論 ……………………………………110
三、史學批評的活力 …………………………………………………112
時有古今 述有體要
史學批評與知人論世 / 115
一、從馬端臨評論 《通典》、《通鑒》 說起
…………………………115
二、王圻對馬端臨 《文獻通考》 的評論
……………………………117
三、客觀時勢和前人苦心 ………………………………… 118
四、
古人之世和古人之身處 ………………………………… 119
素養(yǎng)·職責·成就
史家批評論三題
/ 122
一、史家的素養(yǎng)
………………………………………………………122
二、史家的職責
………………………………………………………124
三、史家的成就
………………………………………………………127
鑒識和探賾
走出史學批評的誤區(qū) / 130
一、從物有恒準,而鑒無定識說起
…………………………… 130
二、誤區(qū)種種
…………………………………………………………131
三、走出史學批評的誤區(qū) ……………………………………………134
史學批評家的歷史命運
關(guān)于批評的批評
/ 137
一、批評之批評的歷史 ………………………………………………137
二、批評之批評的是非 ………………………………………………139
三、史學批評家的歷史命運 …………………………………………142
史學批評的社會意義
史學批評的不同視角和層次 / 145
一、史學家和史學批評 ………………………………………………145
二、政治家和史學批評 ………………………………………………147
三、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學批評 ……………………………………150
附論 中國史學發(fā)展概說
歷史意識與史學意識 / 153
一、歷史意識
…………………………………………………………153
二、史學意識
…………………………………………………………156
最初的步履 / 160
一、傳說、官書和史詩 ………………………………………………160
二、國史和《春秋》 …………………………………………………163
三、私人歷史撰述的發(fā)展 ……………………………………………165
成一家之言 / 167
一、秦與漢初歷史思想的發(fā)展 ………………………………………167
二、《史記》的成一家之言 ……………………………………… 169
三、皇朝史的創(chuàng)立 ……………………………………………………171
多途發(fā)展時期 / 174
一、史學多途發(fā)展的氣象 ……………………………………………174
二、撰寫皇朝史的高潮 ………………………………………………175
三、地方史、家史、譜牒和別傳 ……………………………………178
發(fā)展中的重要轉(zhuǎn)折 / 181
一、官修史書成績斐然 ………………………………………………181
二、劃時代的史學批評著作《史通》 …………………………183
三、典章制度史巨著的創(chuàng)立《通典》 …………………………185
四、通史撰述的復興趨勢 ……………………………………………186
輝煌的時代 / 188
一、《資治通鑒》和《通志》 ……………………………………… 188
二、三部當代史
………………………………………………………191
三、歷史文獻學的多方面成就 ………………………………………192
四、遼、金史學的特點 ………………………………………………193
多民族史學的新發(fā)展 / 195
一、《蒙古秘史》及其他 ………………………………………………195
二、《文獻通考》和《通鑒》胡注 ……………………………………197
三、元修遼、金、宋三朝正史 ……………………………………… 199
走向社會深層 / 202
一、方志與稗史
………………………………………………………202
二、經(jīng)濟史撰述的繁富 ………………………………………………204
三、史學的通俗形式和歷史教育 ……………………………………206
總結(jié)與嬗變 / 209
一、歷史批判精神和史學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發(fā)展 ……………………209
二、歷史考證的輝煌成果 ……………………………………………211
三、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終結(jié) ………………………………………213
四、清代官修史書的成就 ……………………………………………215
新舊更迭的開端 / 216
一、史學在社會大變動中的分化 ……………………………………216
二、邊疆史地研究的興起 ……………………………………………218
三、關(guān)于外國史地研究的新局面 ……………………………………220
四、梁啟超和章太炎的史學 …………………………………………222
卷下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雜述
談中國古代的史論和史評 / 226
一、關(guān)于史論
…………………………………………………………226
二、關(guān)于史評
…………………………………………………………230
略說古代史家史學批評的辯證方法 / 234
一、史學批評自覺意識的新發(fā)展 ……………………………………234
二、怎樣看待同一史事的不同評論 …………………………………238
三、怎樣看待不同史書體裁的長短 …………………………………241
四、怎樣看待歷史撰述中諸因素的關(guān)系 ……………………………244
五、怎樣看待史書的內(nèi)容、形式及歷史條件 ………………………245
六、怎樣看待不同類型史書的得失 …………………………………248
兩宋史學批評的成就 / 250
一、《冊府元龜國史部》? 序和 《新唐書糾謬》
序的理論貢獻
……250
二、曾鞏和洪邁的史學批評 ………………………………………… 254
三、葉適的史法之議和朱熹的讀史之論 ………………………
259
四、目錄之書與史學批評 …………………………………………… 262
元代《通鑒》學和《通鑒》胡注 / 267
一、元代《通鑒》學的發(fā)展 ………………………………………… 267
二、《通鑒》胡注的成就 ………………………………………………269
影印《史學要義》序 / 273
讀《讀史漫錄》瑣記 / 280
一、
當天下大事與才、量、識
……………………………………280
二、讀書要即事推見政俗 ……………………………………………281
三、太史公位在丞相上 ………………………………………………282
四、元人修三史
………………………………………………………284
五、
良臣與信史 ……………………………………………… 285
六、論史當忌五失 ……………………………………………… 288
《讀史糾謬》與歷代正史 / 290
一、關(guān)于史書敘事的批評 ……………………………………………291
二、關(guān)于史書體例和史家見識的批評 ………………………………295
三、關(guān)于史文表述的批評 ……………………………………………298
四、余論
………………………………………………………………301
說劉體仁《通鑒札記》史論的特點 / 304
一、論治亂興衰不落前人窠臼 ………………………………………305
二、論風俗縱觀歷代得失 ……………………………………………309
三、論民族關(guān)注華夷交往 ……………………………………………313
關(guān)于章學誠史學批評的一點批評 / 317
一、
唐宋至今無古人所為史學 ? …………………………… 317
二、
史學所以經(jīng)世的傳統(tǒng)是否中斷? ……………………………321
三、是前行,還是回歸? ……………………………………………325
參考文獻 / 331
后記 / 335
新版后記 / 338
校后贅語 /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