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為公與民惟邦本:儒家兩大核心政治理念的歷史考察與義理闡釋/儒家政治哲學與政治文化論叢
定 價:34 元
叢書名:儒家政治哲學與政治文化論叢
- 作者:林存光 著
- 出版時間:2017/8/1
- ISBN:9787514707908
- 出 版 社:學習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222.05
- 頁碼:249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天下為公與民惟邦本:儒家兩大核心政治理念的歷史考察與義理闡釋/儒家政治哲學與政治文化論叢》為“儒家政治哲學與政治文化論叢”第一冊,由兩篇論文構(gòu)成。如何構(gòu)建一種新型的人類團體生活,在其中更加有效合理地實現(xiàn)儒家不斷擴展的人文精神和修齊治平或家國天下的治理秩序,儒家政治哲學與政治文化研究中的問題之一。作者以“天下為公”和“民惟邦本”為切入點,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論述,體現(xiàn)了儒家政治哲學以民為本而敬畏和尊重民意,才能家齊國治而贏得民心,亦惟有贏得民心的支持,才能進而**整個天下走向太平大治的主旨。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及其意義具有錯綜復雜的多維面向,儒學發(fā)生、成長、演化的歷史絕非一種單線發(fā)展的過程,儒教或儒家文化的傳統(tǒng)也絕非是“一種單一的信念或一套統(tǒng)一的實踐”①,因此,對儒家思想、儒學、儒教或儒家文化及其意義的任何單一的、固定不變的教條武解讀,都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嚴重的誤讀和曲解。
儒家一定是關(guān)切個人德性修養(yǎng)的,也一定是關(guān)切政治和公共治理的。在儒家的視域中,修己與安人、正己與化人、內(nèi)圣與外王實則是一體兩面而密不可分的問題,盡管在歷史上某一時期的儒者或是偏重于外王學的政事功業(yè),或是偏重于內(nèi)圣學的心性修養(yǎng),但是,誠如杜維明先生所說,“完全不關(guān)切政治的儒家是不可想象的”②,同樣,完全不關(guān)切德性修養(yǎng)的儒家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實上,信如有的學者所言,“傳統(tǒng)儒學的特色”正“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間秩序”的實踐訴求。然而,近代以來,在遭遇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和挑戰(zhàn),在經(jīng)受現(xiàn)代中國學者無情蔑棄與激烈抨擊的沖刷和洗禮之后,盡管當下儒學復興的呼聲正日趨強勁,但迄今為止,儒學的文化身份與價值定位可以說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富有爭議的難題。
曾經(jīng)有學者斷言,由于“全面安排人間秩序”的“儒家建制”,“自辛亥革命以來便迅速地崩潰了”乃至一去不復返了,故而“儒學遂盡失其具體的托身之所,變成了‘游魂…。認清了這一無可爭辯的事實,我們也許不得不承認的是,儒家通過建制化而全面支配中國人的生活秩序的時代恐怕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而“有志為儒家‘招魂’的人不必再在這一方面枉拋心力”。然而,斷言或宣稱現(xiàn)代儒學為“游魂”,并非如一般人所誤解的那樣,是對儒學死亡的宣判或詛咒,而只是說傳統(tǒng)“建制化的儒學”已成為歷史,但“‘魂’即是‘精神’,從傳統(tǒng)建制中游離出來之后,儒學的精神可能反而在自由中獲得了新生”,乃至在今天“一味詛咒儒學或完全無視于它的存在恐怕也是不行的”。
林存光,1966年生,山東濟寧人,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孔子研究院泰山學者特聘專家。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和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主要從事中國儒學史、儒教中國問題研究、儒家政治哲學與政治文化、中國政治思想史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代表性著作(含獨著、合著和主編)主要有:《儒教中國的形成——早期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歷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與文化語境下的孔子和儒學》、《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現(xiàn)代轉(zhuǎn)向》、《先秦諸子政治哲學研究》、《孔子評傳》、《與權(quán)力對話——儒家政治文化》、《孔子新論》、《中國古典和諧政治理念與治國方略研究》、《政治的境界——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研究>、《中國政治思想通史》(秦漢卷)等,發(fā)表論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1項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1項。
總序
一、天下為公:儒家政治思維的公共性向度及其現(xiàn)代轉(zhuǎn)向
(一)中西古典政治思維理路的差異
(二)“天下”觀念的基本內(nèi)涵
(三)古典儒家的“大公政制”理想
(四)帝制中國政教傳統(tǒng)的形成與演進
(五)中國政教傳統(tǒng)的近代變革與儒家政治思維的現(xiàn)代轉(zhuǎn)向
(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二、民惟邦本:政治的民本含義
(一)民本理念的近代反響與質(zhì)疑之聲的現(xiàn)代開端
(二)“民本/民主”問題的“文化戰(zhàn)爭”及其主要學術(shù)觀點
(三)進一步的思考與評析
(四)返歸儒家本源,重思民本真義
(五)儒家民本仁道與參與式民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