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
導讀
王立于沼上章
寡人之于國也章
寡人愿安承教章
晉國天下莫強焉章
孟子見梁襄王章
齊桓晉文之事章
莊暴見孟子章
文王之囿章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章
人皆謂我毀明堂章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章
所謂故國者章
湯放桀章
齊人伐燕勝之章
齊人伐燕取之章
鄒與魯哄章
滕小國也間于齊楚章
夫子當路于齊章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章(節(jié)錄)
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章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章
天時不如地利章
孟子將朝王章
前日于齊章
孟子之平陸章
燕人畔章
孟子致為臣而歸章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章
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章
公孫衍張儀章
后車數(shù)十乘章
宋小國也章
孟子謂戴不勝章
不見諸侯何義章
什一去關市之征章
外人皆稱夫子好辯章
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章
離婁之明章
規(guī)矩方員之至也章
不仁者可與言哉章
桀紂之失天下也章
求也為季氏宰章
君之視臣如手足章
仲尼亟稱于水章
逢蒙學射于羿章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章
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娶妻如之何章
伊尹以割烹要湯章
伯夷目不視惡色章
齊宣王問卿章
富歲子弟多賴章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章
魚我所欲也章
拱把之桐梓章
人之于身也章
鈞是人也章
任人有問屋廬子章
人皆可以為堯舜章
今之事君者章
丹之治水也愈于禹章
魯欲使樂正子為政章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章
舜之居深山之中章
易其田疇章
孔子登東山章
有為者章
道則高矣美矣章
不仁哉梁惠王也章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章
民為貴章
山徑之蹊間章
人皆有所不忍章
說大人則藐之章
孔子在陳章
知識鏈接
導讀(節(jié)選)
一
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社會經(jīng)濟正在急劇變化。由于生產(chǎn)力空前提高,經(jīng)濟繁榮,宗族領主土地所有制正向家族地主土地所有制轉化。因此,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愈益尖銳化和復雜化諸侯與諸侯之間,諸侯與大夫之間,大夫與大夫之間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展開了劇烈的斗爭。強凌弱,大并小,形成七個大國稱王、爭帝,合縱、連橫的局面,逐漸演變?yōu)橛筛顡?jù)形勢趨向統(tǒng)一的發(fā)展。然而,連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和橫征暴斂對人民的剝削壓迫,卻使人民陷入長期水深火熱的嚴重災難。由于經(jīng)濟變化形成社會分工的結果所產(chǎn)生的或由庶民上升或由貴族沒落而成為不農(nóng)、不工、不商的專業(yè)的士,特別是其中的學士、策士,在這社會激烈動蕩的時期,代表著自己的階級利益,反映當時錯綜復雜的思想斗爭,越發(fā)活躍起來了。他們各說一套大道理或者針對現(xiàn)實,發(fā)表政綱;或者揣摩風氣,爭取功名;或者憤世嫉俗,尚論古人各自聚集門徒,奔走四方,上說下教,著書立說。這在學術思想上就表現(xiàn)為百家爭鳴的蓬勃發(fā)展的氣象;不但對當時社會發(fā)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而且也為后來整個封建時期的思想界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儒家學說以仁、義、禮、樂為中心,一方面主張等級、名分,維持封建統(tǒng)治秩序;一方面強調(diào)民為邦本,要求照顧人民生活;這種思想,一直支持著中國兩千馀年封建社會的發(fā)展。創(chuàng)立儒家的孔子死了以后,儒分為八(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見《韓非子·顯學》);但自偉大的文學家兼史學家司馬遷把孔子和孟子相提并論,后世都以孔孟并稱,一般認為繼承孔子的嫡派大師就是孟子。
孟子,名軻,鄒國(今山東鄒縣)人,大約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沒落為士,受學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成為儒家曾子、子思學派的繼承者,并發(fā)展了這一學派。學成,為了實現(xiàn)他的抱負,他游說諸侯,經(jīng)歷鄒、任、齊、魯、宋、滕、梁(魏)等國;仕齊為卿數(shù)年,在梁甚被優(yōu)禮。但齊宣王、梁惠王這些大國諸侯都認為他的主張不合時宜,盡管對他十分優(yōu)待,卻并不采用他的建議。在這種情況下,他不貪戀名位,罷官而去,著書立說,教授門徒,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將來。他停止政治活動以后,便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把他的學說即政治主張、哲學理論、教育綱領等整理成書,傳于后世。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孟子》七篇。
二
孟子站在士的立場,為要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因而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發(fā)表了以仁義為主導思想的學說,希望他們能夠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從而治國平天下。全部學說內(nèi)容包括性善、道堯舜、民貴君輕,頌揚湯武、反對桀紂,強調(diào)仁政、反對戰(zhàn)爭,排擯楊墨、批評陳仲、許行、公孫衍、張儀……等等,都是為了教育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各階層人們,或向高級統(tǒng)治者建議,如何做到得其民斯得天下;但他對人民生活是具有很大的同情的,從而表現(xiàn)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這里就全書中富有人民性的也即是孟子學說中比較進步的民主思想因素,簡要地說明如下:
一、戰(zhàn)國人民是在戰(zhàn)爭、貧窮、饑餓的日子里呻吟著的:一方面是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七個大國的相互爭雄;另一方面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統(tǒng)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日益加深。這種殘酷的現(xiàn)象,正如孟子所說: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孟子呼吁仁政,對當時災難深重的歷史現(xiàn)實來說,是具有一定人民性的。孟子的仁政論的哲學基礎,是性善論,推行仁政的關鍵,完全在于君主個人內(nèi)省仁術,擴而充之。這是一種完全主觀唯心論的政治哲學。不過仁政的某些具體綱領,客觀上曲折地反映了當時人民愿望的一部分,倘能實現(xiàn),在改進人民物質(zhì)生活狀況方面自有一定的作用。孟子所提出的仁政的要求:與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對人民的生活需要,不但要給予他們,而且要讓他們積蓄生活資料像水火那樣多;讓他們有恒產(chǎn),人人不饑不寒老者還要能衣帛、食肉,養(yǎng)生喪死無憾;讓他們的鰥、寡、孤、獨都能存活;讓他們得有工夫?qū)W習孝父母、敬長上,大家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等等。他說:平時統(tǒng)治者不問人民疾苦,在打仗的時候,人民當兵,在戰(zhàn)場上不去營救帶兵官的死傷,這是人民對統(tǒng)治者正當?shù)膱髲。他說,國君用人和殺人,都應該尊重國人的意見。他以雄辯的語言,隨時隨地向著當時諸侯鼓吹他的仁政思想。對大國之君如齊宣王、梁惠王這類懷抱政治野心的,他就勸他們不要用戰(zhàn)爭侵略的手段,企圖當一個霸君,要擴大政治綱領,實行仁政,爭取人民的擁護,為天下之王。對小國之君如滕文公、鄒穆公這類害怕大國侵略,避免戰(zhàn)爭威脅的,他也勸他們實行仁政,團結人民,保衛(wèi)自己的國土。有時,他還從利害、榮辱的關系指出仁與不仁的不同后果。他為了仁政綱領順利地下達于人民,還給指出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的政治路線。巨室就是卿大夫之家,在封建統(tǒng)治組織形式上,他們擁有一定的土地、人民,是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孟子曾經(jīng)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在這里,就可以看出孟子推行仁政的目的,在于維護以巨室為基礎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所以他又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為了得天下,鞏固封建統(tǒng)治,必須貫徹執(zhí)行仁政綱領,使恩澤下達于人民,以爭取民心之歸向。這又說明孟子以實施仁政企求統(tǒng)一當時統(tǒng)治階級四分五裂的局面的愿望。因之,他的仁政主張,有消極的一面,但也有積極的一面包含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因素。
二、孟子的民貴君輕主張,也是作為全部學說的中心思想來表現(xiàn)的。他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的政治原理,并且說得乎丘民(民眾)才得為天子。他認為殘害人民的君不應該被看待為君;因而他對齊宣王說:誅殺殘害人民的君是誅一夫(失掉人民同情的獨夫),不是弒君。這些道理,主要在于教育當時統(tǒng)治階級要懂得民貴君輕的好處,通過實施仁政,使民心歸向。不要使自己像紂一樣變?yōu)楠毞。孟子為統(tǒng)治者說教的同時,卻也使他的民貴君輕的思想,在封建社會里發(fā)生好的影響。他又公然對齊宣王指出君臣的相對關系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并說明:要是君能諫行言聽,膏澤下于民,臣才遵守禮的意義,對君發(fā)生感情。他反對拘守禮的形式、絕對服從君命的態(tài)度和作風。這些都是民貴君輕思想的演繹,影響到后世一些進步思想家在封建社會接近或正在崩潰的時期的民主思想的發(fā)展。例如:明朝滅亡以后的黃宗羲在《原君》和《原臣》兩篇文章里,痛斥歷代專制君主以天下為私產(chǎn),屠毒人民的罪惡;明白指出天下為主,君為客,今也,天下之人怨毒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我(臣)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并且說: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像黃宗羲這樣的民主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思想,顯然是受到孟子學說的影響而又有了發(fā)展的。
三、孟子教育士要關心人民疾苦,因此,士就需要仕;但仕是為了行道,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向上爬。他歌頌: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
予(伊尹)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納)之溝中。同時,他又指出伊尹自任以天下之重的積極思想是有其自潔其身的修養(yǎng)基礎的。這個基礎必須鞏固才能行道,所以他反對茍求富貴利達,仕不由其道,以順為正。他歌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節(jié)。這不但表示了他具有嚴正的自尊心,而且因為不這樣做就不能行道,他說: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